北京植物园樱桃沟一张百年老照片引出的故事

标签:
卧佛寺步军统领衙门基督教青年会广慧庵周家花园周肇祥 |
分类: 碑刻、摩崖造像 |
老照片是“基督教青年会”干事甘博拍于1920年前后,拍摄地点是北京的卧佛寺。但是照片中的石碑当年立于何处,单从老照片看难以确定,从碑文内容推断应立于樱桃沟的入口之处。
此照片信息量很大,不仅涉及步军统领衙门静宜园汛、周肇祥和周家花园、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创始人和卧佛寺、乾隆所建的引水石渠、广慧庵等内容,还可以补充纠正一些记载的缺失和错误。
石碑主要内容是步军统领衙门调解周肇祥和基督教青年会之间用水矛盾,然后于1918年刻石立碑公布于众。
步军统领衙门布告第捌号 为布告事前据中营静宜园汛守备刘谦呈称,前湖南省长周肇祥置得寿安山等处山场,近有青年会美人格林在该管业水源修理水管,禁阻不服致起纠葛等情,当经派员会同前往妥协办理。兹据交涉员胡国英等会衔呈复,当与周肇祥返复磋商,据称在寿安山水源头、樱桃园、广泉寺等处置有山场,管业内水泉自愿不禁止卧佛寺、广慧观及附近居民取用,但不许一家垄断本业泉水,亦不许打石施工,前清所砌石水沟及青年会前修水塔其在管业之内者,遇有拆修先期报明本管汛署,仍需照旧修理。惟不得于此外另添工作等语。美人格林据称周宅既不禁人用水亦无异词并请出示布告,以便双方遵守而杜争端等情。前来除由本衙门立案外,合行布告附近居民一体周知,特此布告。中华民国七年六月廿五日
一、步军统领衙门
清代北京的治安管理分为内城和外城、京郊两大部分。内城由八旗步军负责,外城及京郊则由步军统领衙门专管。步军统领是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设立。
1918年步军统领是李长泰(1919年王怀庆接替),负责西郊事务的中营位于海淀镇,副将(从二品)是鲍维翰,原海淀镇西上坡把口的“西园”既是鲍维翰的私宅(‘西园’门额2000年左右被盗)。中营下有三汛:圆明园汛、树村汛和静宜园汛,静宜园汛守备(正五品)就是石碑中提到的刘谦。
1924年冯玉祥率国民军进驻北京,把末代皇帝赶出了紫禁城,被袁世凯保留下来的步军统领衙门也于同年10月5日裁撤,京师四郊的警察事务遂由京师警察厅接管。从而彻底改变了原步军统领衙门的警务管理体制。
二、周肇祥和周家花园
三、北京基督教青年会
1906年开始在北京筹建基督教青年会,1909年北京基督教青年会正式成立。格林和艾德敷是主要的筹建人,分别担任正副总干事。
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其以传播科学知识、文化教育、体育娱乐活动的新风貌对古都北京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尤以对现代体育在中国的传播贡献卓著。“步军统领衙门布告碑”的老照片拍摄者甘博是1917年任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干事的。
《北京植物园志》记载基督教青年会是1920年租下的卧佛寺东西侧房屋,但是从“步军统领衙门布告碑”可知,1918年基督教青年会创始人总干事格林就在水源头修水管,而且碑文记载了“青年会前修水塔其在管业之内者”,由此断定,基督教青年会早在1918年之前就租赁下了卧佛寺东西侧的房屋,作为活动基地,而非1920年。另外从碑文看,广慧庵(碑文称之为广慧观)当年并没有被周肇祥所购买,所以《北京植物园志》的记载也不准确。
据记载,1911年,北京基督教青年会于西山卧佛寺活动基地,举办国立学校第一次夏令会,为北京学生夏令活动之首创。在卧佛寺附近发现的“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刻石有可能就是在1911年这次夏令会留下的。此刻石也是北京留下的唯一一处基督教青年会夏令会活动记录。
四、广慧庵
广慧庵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卧佛)寺,唐名兜率,后名昭孝,名洪庆,今曰永安。以后殿香木佛,又后铜佛,俱卧,遂目卧佛云。寺西广慧庵,东五花阁”。现在广慧庵位于蜜蜂研究所院内,仅剩余中后两殿和南北配房,由于大修,房屋结构式样均已改变。现在广慧观前的说明牌上介绍说曾经是周肇祥购买是不准确的。
五、河墙烟柳
乾隆十四年(1749年),为了补充京城水量将静宜园、卧佛寺水源头等西山泉水引入到静明园(玉泉山),乾隆下令修建了引水石渠,全长有十余华里,“皆凿石为槽以通水道,地势高则置槽于平地,覆以石瓦,地势下则于垣上置槽”。此引水石渠至今还保留有一段原迹(其余为后来休整)。原迹主要在樱桃沟的水库北侧(王锡彤墓园西侧也有部分),现在曹雪芹纪念馆边上的也是后修,“河墙烟柳”一景就是指的这里。
甘博拍摄的老照片
这就是石碑中提到的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格林
基督教青年会在“大盘石”台阶合影,里面哪位是格林呢?应该是左起第一人。
这就是1911年“基督教青年会”在卧佛寺夏令会时留下的刻石,可惜中间大字已经消失:信与望都在于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