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时为何发生“鬼吹灯”现象

标签:
倪方六盗墓史记鬼吹灯女尸文化 |
盗墓时为何有“鬼吹灯”现象?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目前盗墓类的“悬疑小说”颇受年轻读者的喜爱,特别是一些学生读者。“盗墓小说”一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保留品种之一。《搜神记》、《太平广记》、《聊斋志异》,这些家喻户晓的古代作品里都有“盗墓者”的身影。但现在好多的盗墓小说都是胡编的,是书商跟风策划出来的,质量很糟糕。我并不建议大家去阅读这些作品,更不要信以为真。我写《盗墓史记》目的就是要把真实的盗墓现象告诉现代读者,如果对盗墓小说感兴趣,或是希望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推荐多读一下古代的“盗墓小说”,如《搜神记》、《太平广记》、《聊斋志异》这些精品。
“三言二拍”明代短篇小说集,流传很广,文笔直白、通俗易懂,对了解明代生活习惯和社会风情有很大的帮助,作品中也有不少盗墓方面的情况。顺便说点常识,“三言”即为冯梦龙所撰,为《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的合称;“二拍”指《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是明选编小说集,其中也从“三言”中先了一些篇目。
《喻世明言》中的不少文章写得很漂亮,很好读,如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广为流传。其中,卷14《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便是一个盗墓故事,主人公周胜仙因盗墓者朱真的盗墓行为“死而复活”。
图:明代百姓人家使的油灯(出土)
朱真在出生于盗墓世家,家中便有其父亲留下的盗墓具,堪称“祖传之物”。冯梦龙是这样写的:(朱真)去床底下拖出一件物事来把与娘看。娘道:“休把出去罢!原先你爷曾把出去,使得一番便休了。”朱真道:“各人命运不同。我今年算了几次命,都说我该发财,你不要阻挡我。”你道拖出的是甚物事?原来是一个皮袋,里面盛着些挑刀斧头,一个皮灯盏,和那盛油的罐儿,又有一领蓑衣。”
朱真的祖传盗墓工具真多,还有一个“皮灯盏”,这是明时盗墓者最常用的,防雨防风。
照明工具是盗墓者必带着的。前面说了,盗墓者是“地下工作者”,行动多在夜间,特别是最后“起宝”时,更不可能安排在白天,白天多用于“踩点”寻找盗掘目标。带着灯具一是为了照明,方便作业,另外据说还有“保命功能”,通过灯可以测试出是否宜盗。
俗话说“人点蜡,鬼吹灯”。如果真的发生“鬼吹灯”现象,盗墓者则应该马上逃出来。现代科学证实,
“鬼吹灯”现象真实存在,是可以相信的。
墓穴都是严密封面的,特别是成百上千年前的古墓,更是如此。在进入深达十几米、几十米的墓穴后,如果连灯都点不着了,或是点着后又很快熄灭了,说明穴中严重缺氧,不可久呆,得赶紧上来。有人说古代盗墓者,一般会在墓的东南角点灯,实际不可能是这样,那是小说家的描写。
图:烛光,有时会让觉得恐怖。
至于在什么放灯,那要看盗墓作业的需要,不防碍挖掘的地方都能放。在进入墓穴“洗墓”、“滤坑”(寻找陪葬品)时,找不到合适的地方放,就放在尸体上面,或扒开死者的口腔,插进去,或让夹进两只僵硬的双腿之间。如果是女尸,有时直接将蜡烛插进阴道里。《广异记》所记“华妃受辱”记载,盗墓者“侧立其尸,而于阴中置烛,悉取藏内珍宝,不可胜数,皆徙置伪冢。”华妃是李玄宗李隆基的宠妃,《广异记》是唐人笔记,真实性要受怀疑,但所记唐代盗墓者的行为应该是存在的。
但有一点,在启开棺盖之前,盗墓者口中会“念念有词”是真的,多是乞求墓主原谅保平安一类的鬼话。也有的为了壮胆,强与墓主开玩笑,说上几句戏言。朱真在用挑刀撬开周胜仙的棺盖后,说了这样的话,“小娘子莫怪,暂借你些个富贵,却与你作功德。”(选自倪方六的《盗墓史记》一书,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给作者留言
最新博文:洛阳铲发明前用何工具盗墓?
推荐阅读:奥运之父“心脏墓”与分身葬法
足球比赛最早用球是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