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薛涌:我对孔子学院非常生气

(2006-10-31 07:31:25)
分类: 宏观视野
   文化价值方面我持不同看法,所谓入超,就是我们引进的比输出的多,但事实不是这样,比如美国,有正儿八经的中国学研究,中国学研究的期刊也很多,研究成果比中国水平高多了,有一个教授曾经说过,美国发表的关于中国研究的论文,比中国本身出版的可能都多。在中国却没有人写过一个像样的美国史出来,也没有人有能力就美国各种问题都能发表研究,那我们是出超还是入超?
  
    话说回来,如果说我们接受了西方的东西,而西方没有接受我们的,那是我们占便宜了,有什么好着急的呢?但现在的问题是咱们没有占便宜,咱们亏了,人家从中国学了很多东西,而且人家研究中国研究得很好,我们却对西方一窍不通。那些不想接受好莱坞电影、迪士尼乐园或者麦当劳的人肯定会觉得这是一种文化入侵,想接受的人都是主动接受,因为这都是要自己买单的。所以说对于那些主张中国文化的人来说很有挫折感,因为现在年轻人喜欢的东西和他们认为年轻人应该喜欢的东西不同,其实是他们自己快被时代给淘汰了。我希望那些年龄大的人脑子能开放一点。就像我说的,中国就应该“西化”,没有一个空前的“西化”运动,传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复兴。现在就是一个西方主导的世界,西方文化有一种魅力,对所有人都有吸引力,装着没有,嘴硬,自欺欺人是没有用的,西方有的一套东西咱们没有,那你还是得服他。这种魅力抵抗也没用,还不如老实点学。
  
    说到语言霸权,有这么一个问题:用中文能看什么?用英文能看什么?现在国内谁跟我辩论都行,我不相信有人辩得过我,我现在每天可以写三篇稿,而且保质保量,我可以一直不停地写,就因为我读的是英文,而很多同行读的是中文。他们要跟我争肯定争不过我。
  
    拿印度来举例,我觉得他们早晚要超过中国,虽然他们现在有很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之下,但是人家对英文没有一种抵触心态,是真学,学了以后就能帮美国人接电话,赚美国人的钱了。中国的全球化和印度的全球化非常不一样,比如说缝鞋,中国的工人把鞋缝完交给工头,工头就直接打包交给外商,好像是全球化,但劳工和外面的接触一点都没有,没有人的接触,只是跟鞋打交道。但印度的全球化是人的全球化,通过语言就开始有一种文化的交流,所以他们的文化就比较开放,比我们有希望。我们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帮助中国人了解世界,不要去考虑怎么帮外国人了解中国。
 
   我对建孔子学院的做法非常生气,要建100所孔子学院要花多少钱啊?中国农村还有很多孩子上课没有桌椅,没有窗户,很多教师工资都发不出,你让人家喜欢中文,把经济搞好点,人家自然就会喜欢中文。中国文化是在这些农村的孩子身上,还是在那些大鼻子洋人身上呢?谁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啊?
  
    创造中国自己的生活方式很重要,生活方式有时候比经济发展可能还重要,为什么现在中国都喜欢模仿美国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所谓的文化霸权。比如汽车,你要跟在美国人后面开车那肯定超不过人家,人家在这上面先行一步了,所以中国要绕开这个,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如中国是一个自行车的国家,那为什么不在自行车上做一些文章呢?老克隆人家的生活方式,自己的产业怎么起得来?
  
    文化要复兴,不要跑到外面张扬,还是要自己好好干,给老百姓的生活提供方便。不能把老百姓管得太死,连骑自行这样的事都要管,老百姓的创造力怎么能出得出来呢?所以,管得太严,这个文化就真的会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