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送红军》:悲歌一曲祭苍生

(2014-06-12 00:14:52)
标签:

十送红军

佟大为

刘威

长征

围剿

分类: 我的影视

在过去的长征红剧中,要么是红军领袖纵横捭阖,要么是长征勇士无畏冲锋,对长征的思考和探索深陷教科书的苑囿,由刘威、佟大为等领衔的《十送红军》则将此囹圄一脚踢翻,第一次将一腔热血和无限浓情倾注于长征路上那些微不足道的死难者。

 

用老掉牙的笔法概况,《十送红军》以红军瑞金挥师、湘江战役、四渡赤水、飞夺泸定、雪山草地和吴起会师等长征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十位不同年龄、性别、兵种的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成长、脱变与抗争的故事。然而导演毛卫宁和编剧李修文无意成为高大上口号的传声筒,也不满足于歌功颂德的浅层装裱,十个看似不入流的炮灰故事,都实实在在扎根在了长征队伍的最深处:老红军钟石发奉命给钟家留后,最终还是与四个儿子共赴黄泉;微不足道的小战士邓秋生负伤醒来,意外成了红军楷模邓秋生;伍炳与沙奎并肩作战,却陷入相互怀疑的圈套;炊事员老憨本一心求死,为抚养低能儿又苟且偷生……十个故事彼此独立又不无关联,均是前所未见的切入点和刁钻视角,

 

而关键的是,这十个故事又都殊途同归,那就是壮烈牺牲,无一幸免。以往的长征题材通过死亡与牺牲,要纪念和讴歌的是所谓胜利,《十送红军》祭奠的侧重则是悲壮而忧伤的死亡。为了尽可能地给这些籍籍无名的死难者最大篇幅,编剧和导演不仅对敌方白军吝惜笔墨,甚至连以往长征片大书特书的我方领导人也悉数忽略,将所有的火力都集中在了十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身上上,用他们设身处地的绝境,为我们还原一段真实得可怕的悲悯岁月。

 

较之以往的长征作品,《十送红军》增添了不少个体人性的表达,甚至不乏对长征本身的探索和思考。以刘威领衔的第一个故事为例,这看似《拯救大兵瑞恩》的桥段背后,深埋着残酷的先兆,即那时的中央方面深知,这一路九死一生,老红军的血脉唯有跟着中央军方得一线生机。然而在钟石发的儿子们均以敢死队为荣,或者说他们依旧深陷革命的万丈豪情,对危机的程度并无清醒认知,这大许也是征途中无数底层战士的死亡状态。而相比钟石发父子的牺牲,钟石发与乡邻刘四喜的碰撞更富探讨价值。一位千方百计想留下儿子来传承香火,一位毫不情愿地奉命接儿子去追随中央军,一位想方设法要给儿子一条现实生路,一位只想给儿子一个理想的死法,借着两位老人对家与国、个体与群体的理念碰撞,当下人对那段灾难征程的反思与诘问溢于言表。

 

电视剧作为一种可控性创作形态,编剧可以让人死得丰满,导演可以让人死得其所,摄影可以让人死得悲壮,化妆可以让人死得唯美,但就战争本身来说,无论如何装裱,都是让人死于非命的残酷现实。明眼人都能瞧出来,《十送红军》虽还在主旋律的轨道上,但已无关主义和宣教,更多的是在战争苦难和暴力美学基础上重构我们对长征乃至战争的认知,它不是高大上的礼赞,而是一曲祭奠苍生的悲歌。这类探索能在央视大行其道,也意味着我们的红剧还有更广阔的的创作空间。

 http://player.56.com/w_MTE2MjIzOTA0.swf/1031_qq-tjrvtsblto.swfheight=38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