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孩子》:小故事里埋藏大情怀

(2013-05-20 05:36:50)
标签:

中国孩子

学堂故事

情景喜剧

王劲松

弟子规

杂谈

分类: 我的影视

这年头,要是有啥片子打着“寓教于乐”的旗号兜售,看客们大抵都乐不起来,这词现代教育用了几十年,差不多快把这词糟践成贬义词了。《中国孩子》全称《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光名字看,并不像是啥可乐的作品,可看了几集发现,这是部从形制到内容,都相当新颖的情景喜剧,为“寓教于乐”竖立新典范。

 

《中国孩子》由一个个彼此独立又紧密关联的小故事串连,制作手法融通了《武林外传》和《家有儿女》两片所长,用年代戏的壳子,套装现代教育理念的内容:受王国维先生治学精神感召的王大智来到陌生的兰香镇,借用一个老宅义务办学,王先生的教学方式新颖,颇受孩子们喜欢,他办学的宅子三易其主,学堂一直办得风生水起,学堂秉承的《弟子规》精髓,不仅引导孩子们快乐健康成长,还帮助房东们解决了诸多家庭矛盾。

 

话说中国孩子甚是可怜,一面无力抵抗物欲横流的社会冲击,一面又要接受精神陶冶匮乏的现实,孩子们除了《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少得可怜的精神食粮,所剩只有沉重的学习负担。《喜洋洋与灰太狼》虽然颇受孩子们喜爱,但除了娱乐本身,能给予孩子们的营养甚少。《中国孩子》小故事里蕴藏大情怀,它以传统文化《弟子规》为蓝本,但又鄙弃传统教育的说教模式,用喜剧的手法和娱乐化的故事来消化大道理,化深奥的文字为妙趣横生的影像感召。《中国孩子》:小故事里埋藏大情怀

 

《中国孩子》虽以儿童情景喜剧的面貌问世,但它的野心不小,除了以成长中的孩子们为目标,家长和成人也是剧作勾引的对象。如剧中孩子们装鬼吓着房东儿子大力,王先生并没有批评孩子们惹祸,更没有直言大力的胆小,而是将计就计登坛做法,装神弄鬼为大力“驱鬼”,然后才揭晓“邪僻事,绝勿问”的道理,不论对孩子们还是成年人大力均是身体力行的教训。再比如面对第二代房东霍飞鸿夫妻的敌意,王先生并不正面迎战,本着和为贵的邻里哲学,带着孩子们先退让再寻突破口,最后化被动为主动巧妙释解了邻里的紧张气氛,并顺势化解了他们一家三口的矛盾。

 

喜剧手段是《中国孩子》最大的利器,为达到喜闻乐见的目的,《中国孩子》打破了诸多墨守成规的教育姿态,让孩子们在学堂“没大没小”,甚至敢与先生主张“乘着岁数小,要及时行乐”的思想,当有人质疑孩子们贪玩时,王先生还会主动辩护“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我们在剧中看到的是一个轻松而快乐的学堂,就算剥离其《弟子规》的核心价值,剧作独立成片也是不折不扣的喜剧。再比如剧中二代房东老太太盼子心切,撺掇铁锤与她配合上演“偷南瓜”,用南瓜来做“化生娃娃”的桥段,戏中有戏,趣中又有趣,一方面巧妙地套用了一个民间老传统,一方面又用老传统催化一系列全新戏剧冲突,即揭穿了“化生娃娃”迷信的一面,又提点了该传统文化培养准妈妈的妙处所在,同时还顺带宣扬男女平等的理念,可谓一石多鸟。

 

一般情景剧制作省工减料,《中国孩子》制作则非常讲究,真人表演与动画结合,连剧中家具都选材于明清古董。以文化界著名学者许嘉璐、作家苏叔阳艺术家姜昆、戏剧教育家马彧冉杰等构成的创作智囊团,堪称奢华。演员阵容上,由演技派王劲松和雷恪生领衔,更有陈建斌、丁嘉丽、那威以及童星小叮当等明星助阵,星光度比起《武林外传》和《家有儿女》有过之无不及。尤其是领衔的王劲松的表演可圈可点,看得出让他并不是按照情景喜剧的行活来对待的,他饰演的王先生游走在智者与平民、高尚与草根、幽默与戏谑,优雅与通俗之间,不愧为北影人师。

 

【完】

《中国孩子》:小故事里埋藏大情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