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生活变迁时事评论幸福调查 |
分类: 赵言赵语 |
42.68%的人“不幸福”无法“让人高兴”
赵志疆
“你幸福吗?”当近4000名被调查者面对《国际先驱导报》与某网站联合举办的“国民幸福状态调查”时,他们给出了自己的回答。57.32%。这个数字代表着对生活“有幸福感”的被调查者,这意味着,过半的被调查者对现在的生活表示满意。(12月17日 国际先驱导报)
“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有幸福感,这是一个让人高兴的结果。”报道的最后,援引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夏建中教授的这番话作为总结。然而,笔者却丝毫看不出这样的调查有什么可以“让人高兴的结果”。
面对“你觉得现在的生活幸福吗”这一问题,21.17%的人“经常觉得幸福”,36.06%的人“偶尔会觉得幸福”。调查者据此得出结论,57.32%的被调查者感觉“幸福”。但是,如果变化一下表达方式,结果也就意味着——42.68%的被调查者感觉不到“幸福”,更为严重的是,他们甚至就连“偶尔会觉得幸福”的体验都不曾有过。即使是在“57.32%被调查者感觉幸福”的结果中,多数人也只是“偶尔会觉得幸福”,也就是说,与“偶尔幸福”相比,他们更多地还是“经常不幸福”。这样的结果如何“让人高兴”的起来?
有钱确实并不等于幸福,但没钱在多数时候却可以代表不幸福。如果连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都捉襟见肘的话,人们又拿什么去承受物价的变动、丰富业余的生活?事实上,21.17%的人“经常觉得幸福”的比例,恰恰暗合了财富分配的“二八定律”——20%的富人掌握80%的社会财富。高收入者的“常态幸福”当属情理之中,低收入者的“偶尔幸福”乃至连“偶尔幸福”都体会不到,也并非完全不能理解。
针对如何增强“幸福感”,调查者建议:1、以信念产生幸福感;2、时常调整个人幸福期待。关于“信念产生幸福感”,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莫过于鲁迅笔下的阿Q,然而,他产生幸福感的过程终不免只是“精神胜利法”,而他那一次次短暂的幸福片段,也早已演绎为一个个家喻户晓的灰色幽默。时至今日,我们还有必要重蹈阿Q的覆辙吗?至于降低幸福期待,古人早就用成语告诉我们,那叫“苦中作乐”;或者,更不客气地说,那是“自欺欺人”。纵使条件再怎么艰难,我们依旧可以做出一种其乐融融的姿态。关键是,这种姿态究竟做给谁看?
笔者毫不怀疑信念可以产生幸福感,也不否认降低心理预期能够得到短暂的幸福满足。但是,这样的“幸福”显然无法等同于“常态幸福”,由此也就不应该与之相提并论。当调查者将“偶尔幸福”与“常态幸福”一并归为“有幸福感”的时候,就已经隐约使人感觉到不公,片面渲染“幸福”而回避“不幸福”的结论更使人感到不平,强调“不幸福”者主动改变、苦中作乐的倡议则使人不解——这样的调查,难道就只是为了最终得到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在各地政府日渐关注“幸福指数”的背景下,“强颜欢笑”式的“幸福状态调查”只能起到一种误导。如果真的是想客观反应现状,首先应扩大调查的覆盖范围,其次应该准确传递各个阶层真实的声音,最重要的是,不应该忽略任何一个阶层和个体的不同声音——个人的幸福绝不应该就这样轻易被人“代表”。否则的话,所谓“幸福状态调查”终不免类似于例行公事的“拍照留念”——心满意足者自然笑面如花,满腹心事者却还要被摄影师逼着在镜头前挤出几分笑容,这不是强人所难、自讨没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