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寿成老汉(修改)

(2008-05-21 10:16:19)
标签:

杂谈

分类: 习作
 

      白沙镇的人当面叫寿成老汉老寿星,背地里叫他老古板,老顽固.

      他自己呢?管自己叫老不死的。

    有人说寿成老汉有一百岁了,有人说只有九十九,到底多大了,也没人知道,老汉也不说,总之寿成老汉就是属于那种很老很老的人了,每天他都会躬着身子,拄着拐仗,在街上走过来走过去,早一趟晚一趟,像镇口的大钟那么准,傍晚他踏进家门口,新闻联播的音乐就正好想起,但凡家里有不听话的小孩,寿成老汉走过的时候,大人就会说,你听,寿成爷来了,你不听话,寿成爷会拿绳子捆起你打——据说很多年以前,有一家儿子忤逆父亲,就是寿成老汉带着一帮邻居把儿子捆了起来,吊在镇口那颗高树下,后来,那家人觉得丢面子不好意思,就搬走了。

  人家都说是老汉逼走的,老汉委屈呢!赌咒发誓再不管人家的事,但是一出纠纷,人家又来叫他,他又忍不住去,一去,又得罪人,儿子们说你一把年纪干啥哟!他呐呐无言,又赌咒发誓说不去了,但事情一来,七八个镇上的人往屋里一站,群情激愤,又哄他说:你不去,谁敢去,你有八个儿子啊!谁敢不怕你。

  结果他又去了。

  老汉有八个儿子,镇上有八个儿子的人很多,但八个儿子都读了书,都有工作就奇怪了,天南海北都有,有一个还在北京部队里当着不小的官,虽然也没见这个儿子真的带多少兵回来,但是镇上的人就认这个,大家都说寿成老汉命好啊,八个儿子都有出息,纷纷向他讨教子之方——寿成爷爷说没有,就是不能反嘴,否则就打。

  寿成老汉原来姓成,从小就没有娘,两岁上过继给了镇上做棕绳子的李家,李家没有子女,四十多岁才从从乡下抱了一个,于是寿成爷爷就改姓了李,不过,寿成寿成嘛,也有一个成字,李成两家都不能忘,李家老俩口都是寿成奉养过老,李家娘娘老了之后连洗脚水都是寿成自己倒,人家说她不是你亲娘哩?寿成爷爷说,养娘总比亲娘大。

   老汉精瘦,很少笑,很少说话,穿灰色大布衣,做事的时候,会围上围裙,老了,还爱在头上包一圈大布,做帽子,手掌上有层厚厚的茧皮,到老了,调皮的孙子用手弹,居然会当当做响。那层茧是他一辈子“做得”的象征,解放前他开着一家小小的综绳子店,前店后家,连老板带伙计只有他一个人,他手艺好,棕绳子棕扫把总是扎得又密又紧,做得又快,一天能做好几十个,结结巴巴起早贪黑也算勉强糊口,后来到公私合营,把他分到纺织厂搞捡修,他还是一样结结巴巴,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于是同事都讨厌他,因为任谁和他在一起,都显得太懒,他整天板着脸,不说话,脾气又大,什么都得听他的,人就说他“独”,最后厂里只好派他一个人搞捡修,其他四个检修工都调到了工会。

   厂里忙完,就忙家里,好在寿成爷爷讨了一个老婆贤惠,管家极严,两夫妇最是勤快,每天天不亮起来就开始干活,干上一阵,再叫儿子起床,一个一个打醒,吩咐谁挑水谁拾媒谁去菜地,没有一个敢偷懒,六几年大荒,寿成老汉每天夜里都出门,出门时空空的麻布袋子,回来时必装着满满的红薯、柴或菜,从来没有空过担子,洗把脸,吃口饭,又回厂里上班,就这样坚持了两年,那些年,镇上谁家都死了人,但李家居然一个也没饿死。

   过了很多年,人家问老汉你这辈子末必就没做过亏心事,老汉犹犹豫豫发说做过……偷过山里人的菜,但是不多……邻居说我们怎么都不知道你也偷过啊?他说我走得远,我走到红星农场那边去偷的,我怕别人认出我。

   邻居说红星农场好远啊?

   老汉说,去五十路,回五十路,那时年轻,一晚上走一百多里路还要挑担子,也不觉得累。

    那你真是吃得苦,霸得蛮啊,老汉!你。

    不霸蛮不行啊,不霸蛮就没活路啊,是啊,不霸蛮就没饭吃,霸蛮就没地方住,十几口人啊,不霸蛮怎么行!这辈子起过三次房,三次的地基都是他一肩一肩担起来的,从镇里下放到村里的时候,队里说平地是没有了,山上任你起。他二话不说,隔天就在对着晒谷坪的大王山山腰开始挖,带着三四个儿子白天挖夜里挑,足足挖了两三个月,几乎平了半座山,起了三间前坪后院的敞亮房子,坪下的斜坡种上竹子,过一年,竹子发得满坪都是,从晒谷坪上望过去,青瓦白墙从满山翠竹里探出一角,再配上屋后满山的映山红,煞是好看,人家说老汉也是寻罪受,挖这么大的地方干什么?还是让鸡跑,他说做事就要做好它,而且人的力气是用不完的,用完了旧的,才会长出新的,还锻炼了身体。

  所以老汉的身体一直好,八十几,还在菜地里浇水,但力气也并不是永远都用不完,过了九十二岁他就发现力气少了,没了,挑水也挑不动了,菜地也弄不了,只能每天弯着身子,拄着拐仗,在街上走过来走过去,早一趟晚一趟.“没有用了,没有用了”他总是这样说自己,闲下来真不习惯,于是他变得话多,好像把年轻时要说的话全放到老年来说了,儿子们都出去了,在家的这几个也各有各的家,个性也像他,话少,所以老汉到了晚年怪寂寞的,老伴去世后,没人说话了,他就和呀呀学语的孙子说和电视机说和鸡说话和猫说话和菜说。走到街上若碰上了远亲,一定是要热情地邀来家坐坐,告诉对方,别的都好,就是头疼没有力气。但老了谁不这样呢!再打听打听,和我同辈的ΧΧ哥哥还在吧!听见人还在,就问声好,听见人没的了,就点点头,知道了知道了。

    寿成老汉一辈子俭省,只是在九十六那一年花了三笔钱做了三件事,一笔钱是把老伴儿父母的坟修好,一笔钱是把生身父母的坟修好了,说自己要是死了,就再也没有人会知道他们了,再有一笔钱捐了根柱子,所谓捐柱子就是镇里的观音庙新建时,只需花一千块钱就可以在游廊的柱子上面留一个名字,庙建成的时候,寿成老汉特地爬上山,发现自己的名字居然刻在最当眼处,是一段台阶最上面的一根柱子上,这样,以后大家来上香,稍一注意,就可以看到大大的几个字:老街李寿成捐。

   他摸摸柱子,乐了,“可以放心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