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北京人艺知己金缕曲顾贞观王雷冯远征纳兰性德同志文化 |
分类: 演出 |
前天看了北京人艺新戏《知己》,主演是冯远征,编剧是郭启宏,导演是任鸣,算是人艺中坚力量。
《知己》说的是清初文人的故事,江南科场案的罹难者吴兆骞被流放东北宁古塔,好友顾贞观为营救屈身坐馆明珠府,第二场就是顾贞观写出《金缕曲》,对知己的思念基本很断臂,深深打动了纳兰性德,这位以友为肺腑的公子誓言帮忙。经过多方努力,关键是清廷对汉人政策的变化,天时地利人和中,吴兆骞苦寒岁月终结,但已被现实异化成一个小丑,视知己为信仰的顾贞观当然很崩溃,其实这是全剧核心所在。
《知己》的故事与主题并不新鲜,但剧中历史人物却很鲜见于影视舞台,特别是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好词!当然《知己》中的纳兰性德不是主角,主角也不仅仅是顾贞观与吴兆骞,而是时间与信仰。
“士为知己者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己的确是一种信仰。看《知己》的前两场,同行的温老师觉得这知己的情感太断臂了,唐伯虎追秋香卖身为奴,顾贞观为吴兆骞屈身到明珠府做家教,这对当时的顾贞观那样的才子而言已经是很丢份的事情,还好遇到纳兰性德那样的好哥们,老太太还把扬州瘦马云姬配给他照顾其起居,避免了顾才子为了同性知己而缺乏异性性生活的尴尬。古代才子的知己情怀是一种远远高于当代断臂情的精神恋,因为那时侯女性的地位很低,又是一夫多妻制,所以同性知己是男性情感的重要补充与内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多么悠远与深厚的情怀与境界。3600日,十年生死两茫茫,在顾贞观的梦中,他的哥们儿吴兆骞手握长鞭潇洒在白山黑水间,估计顾贞观与吴兆骞要是真有点断臂情,那顾贞观也应是小受。可《知己》的后半部,因为吴兆骞的变化,顾贞观的形象却逐步高大起来。
《知己》是有点当代价值观关照的,特别是对吴兆骞的态度,顾贞观说得好,我们都无权评判吴兆骞,因为我们谁也没有去过宁古塔!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六十年,历史与现实,《知己》还是能让人想起我们几代人经历过的罹难、喊冤、平反与救赎,信仰的坚持与异化,历史与现实的尴尬与嘲弄。《知己》完全可以具有很好的高度,但各方面的原因,还是欠很大火候。一是剧本本身的问题,二是导演。任鸣算是好导演,但《知己》却还是显得很紊乱,乱在节奏。特别是全剧那么结尾,基本硬切,不知道是为什么。
《知己》对音乐的处理很雷人,刘欢十多年前的为某部电视剧写的《去者》成为《知己》的主题歌,从头折腾到尾,有时甚至盖住了演员的台词,很燥。当然,《去者》也的确象是为《知己》度身定作,但一部原创话剧不至于使用十年前《胡雪岩》电视剧的歌,我们很怀疑北京人艺导演对音乐的控制能力。音乐只是一个配角,但《知己》却让一首老歌成为主角。退一万步,我们可以忍受刘欢十年前的嗓子成为《知己》的主角,那也应该给主角配件更完美的衣裳,《知己》的音乐雷就雷在用简单的MIDI草率完事,不知道北京人艺真的连请管弦乐队的钱都没有了?《知己》第二场是个高潮,调动舞美等因素表现《金缕曲》,本来我的眼睛快湿了,可突然冒出电子合成器做的《去者》的假管弦,还硬要推高潮,但我的高潮一下子就没了。
好戏是靠钱堆出来的,北京人艺应该不会差钱,该花的还是要花。
看《知己》发现两位新人。一是扮演吴文柔的孙茜,戏很少,但很有台缘,能让观众记得住,气场好!网上找不到她的照片。还有就是扮演纳兰性德的王雷,演过一些电视剧,他很好完成了任务,那么年轻就能站在冯远征身边谢幕,也算有前途的好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