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高考杂谈 |
忘记是哪一年,高考作文出了这么一道题:《心灵的抉择》。好像说的是一个人去登山,遇上暴风雪,这个时候他发现路边有一个冻僵的陌生人,他面临一个选择——是继续走自己的路;还是留 下来帮助这个有生命危险的人?当然他做了后一个选择,所以最后的结局是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困境。考生需要根据这个故事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
把诚信丢了怎么了?我就不相信那些名人伟人在他们的一生中,从来没有做过一件违心的事,说过一句违心的话,我认为这不可耻。“正确地做事”和“做正确的事”本来就存在矛盾,为了“做正确的事”有的时候可能采取的是不那么正确的方法,要不,怎么会有“兵不厌诈”这样的成语?但是,我相信按照我这个思路写作文,就是写出花来,估计也不会得到什么高分。因为觉悟太低。
当然,有觉悟只能保证一个基本的分数,如果要考高分,还需要一定的“技术”。
“技术” 高的考生,往往善于使用排比句,以增强文章的气势;善于运用名人名言,以强化文章的说服力,还善于结合一些感人肺腑的事例,以增进文章的感染力度。据说高中阶段,一个好的作文老师就在于能够使学生掌握这些技术,并且达到举一反三熟练运用的程度。我曾经帮助辅导过一个学生作文,他告诉我如果要考高分,最好采用一个通用的格式——如果考的题目 是“友谊”,那么主题就是歌颂“友谊是人世间最宝贵的一种情感。”接下来举例说明,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友谊是如何感动了自己,如果再能结合自身的经历,谈点体会那是再好不过了;如果考的题目是“孝敬”,那么就把“友谊”全文替换为“孝敬”,适当地换一下例子和用词。他说他要做的就是熟悉这个套路,我要做的就是帮助他多准备一些方方面面的素材,以备不时之需。
现在,我理解为什么在科举时代会有“八股”一说了,“八股”就是一个被认可的套路,古代考科举的时候考的是什么?考的是“文以载道”的功夫,过去有个学生向柳宗元讨教写好文章的秘诀,柳宗元当时告诉他“文者以明道”,意思就是说写文章的目的是用来阐明圣人的学说。大家都在阐明圣人的学说,比较的就是谁阐明的更漂亮。我觉得柳宗元要是做我们的高考作文辅导老师,估计他的学生得满分的比例比较高。
当然,一般的考试技术问题我觉得也很一般了,来两个“不禁要问”,或者搞出几个“难道 ”以使文章得到升华,这种套路中央电视台也是常用常新的,所以我也就不指责考生在这方面做出的努力了。比如说,当作文主题是“助人为乐”的时候,他们会不禁要问“难道自私自利是应该提倡的吗?”而当作文主题是“与人为善”的时候,他们就把“不禁要问”稍加修改,改成“难道人与人之间不应该多一些温暖吗?”让他们问去吧,我能接受,我不能接受的是一些“情感技术”。报纸上说上海市的一次作文考试,竟然发现全市的中学生一半以上不是单亲家庭就是母亲重病在床,家里生活极其艰苦,篇篇写得催人泪下。让阅卷老师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感慨。后来一调查才知道,那是幸福家庭孩子对“动之以情”的理解,是项“技术”活儿。这让我想起古代一个文人写的两句诗“舍弟江南死,家兄塞北亡”,皇帝一看立刻安慰他。这个文人大言不惭地说:不是真的,就是为了追求字句的工整对仗。我在想现在的孩子写这种“苦情故事”是为了什么呢?追求字句的工整对仗?他们有那么高的追求吗?
说到最后,我谈谈我对作文的理解。我觉得“作文”的真正意义是在于使人获得一种能力, 因为具备这种能力所以能够较好地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作文训练应该首先训练一个人对周围世界的观察感悟能力,然后用书面的方式表达出来,也就是“言为心声”。但是现在的作文考试考的第一是觉悟,第二是技术。而归根结底,“觉悟”也是可以通过“技术”来实现的,也就是说一个没有任何觉悟的人,完全可以凭借高超的“高考八股”获得高分,我认为这种考试考的是“闭门造车”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