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吃蛋挞么?我相信,无论你以前爱吃与否,到了葡萄牙里斯本这家创建于1837年的蛋挞店,你会由衷赞叹:正宗蛋挞,原来这么好吃啊!
据说,在1837年,一群修女在一次政治斗争中成了无辜的牺牲品,被赶出修道院,为了生存下去,不得已开了家小店,把修道院中还不太成熟的一种甜点作为主要产品,结果意外地“一炮打响”,且流传至今……这家店直到现在,只是在原址内部不断扩大面积,决不开分店或特许经营,但外卖量极大。可以想象,这种独特的经营方式,让单价仅有0.8欧元的蛋挞为这里持久地带来滚滚财源……
不尝不知道,正宗的蛋挞:皮是那么的薄、那么的酥脆,“馅”是那么的润滑、那么的温热、那么的甜香适口……
后来,带着回味,在别处再吃别的蛋挞,都找不到那种绝对原创的味道!
其实不奇怪,如果不是有这次经历,我可能不会去细想:一个小小的甜点,竟有着170年的历史,竟因为政治、宗教、文化原因有着曲折的故事,象世上的许多东西,无心插柳、歪打正着、以小见大、传承文明……






附:转载自“百度”:
蛋挞,也常被称为蛋塔(我国的台湾多用此叫法),挞为英文“tart”之音译,意指馅料外露的馅饼(相对表面被饼皮覆盖馅料密封之批/派馅饼pie);蛋挞即以蛋浆为馅料的“tart”。做法是把饼皮放进小圆盆状的饼模中,倒入由砂糖及鸡蛋混合而成之蛋浆,然后放入烤炉;烤出的蛋挞外层为松脆之挞皮,内层则为香甜的黄色凝固蛋浆。
葡萄牙式奶油挞,又称葡式蛋塔,港澳地区称葡挞(葡萄牙语:Pastel de Nata 或 Pastel de
Belém,复数形式为Pastéis de
Belém),是一种小型的奶油酥皮馅饼,其焦黑表面(是糖过度受热后的焦糖)是其特征。相传最晚在18世纪葡萄牙里斯本热洛尼莫修道院的修女发明的。1837年开始在世俗饼店有售,当时因为店子位处里斯本的贝林区(Belém)而称为贝林挞。
港式蛋挞制法
蛋挞皮:
材料:牛油5两,面粉8两,古士粉2两,糖霜2两,鸡蛋1只
制法:将各料搓匀成团便可做皮
蛋挞水:
材料:砂糖10两,热开水20两,炼奶1两,鸡蛋12只
制法:用热开水开溶砂糖,下炼奶,待水冻和鸡蛋调匀,用筛过滤
综合制法:
将皮把蛋挞模填满至高出模边少许,放进蛋挞水,入焗炉焗20分钟便成
母亲节:那些歌颂母亲的不朽作品(实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