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性与水与耍赖

(2006-08-13 22:00:07)
分类: 随笔

有一次孟子碰见告子,二子讨论了一个大问题:人性之本质。告子曰:人性如洪水急流,东边决了口就向东流,西边决了口就向西流,“人性之无分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不以为然,该老先生好口才,冷笑一声问道:

水固然是向东流也行向西流也行,但难道它向上流也行向下流也行吗?

这一下问得告子当场傻掉,是啊,水是下流的,水向低处走,也就是说,水并不是那么好性子,随你怎么引导和塑造。

这和人性有什么关系呢?有关系,孟夫子气壮山河地断言:“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显然,孟子是主张“人之初,性本善”的,对不对且不说,他这种论辩方法我就很不佩服,人性是人性,水是水,两样东西不可比,一定要比,水之下流也未必证明人性之善,证明人性之下流岂不更为贴切?

但在古典中国,孟子的说法一直占着上风,每个中国人都坚定地认为自己本来是善的、好的,只是……唉!世道啊,没办法呀,怎么俺如今变成了这样了呢?二千多年来,大家就没好好想想,如果每个人原本都是善的,那么那个“恶”是从哪儿来的呢?

到了21世纪,如果认真研读一下贪官污吏们在监狱里的写作成果,你会发现,老套路没有变,此时率兽食人的“猛虎”居然也是孟子的信徒——虽然这帮家伙大概一辈子也没读过一行《孟子》,虽然孟子提起这帮家伙就咬牙切齿——他们通常会哼哼唧唧地回忆纯洁的童年或青年时光,那时他们是多么善良,然后呢,就用上了孟子的老话:“今夫水,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也就是说,我这无辜的水儿啊,本来是向下的,但不幸碰上了抽水机,我连山都上去了,但这能怨我吗?

尽管我不赞同死刑,但每当看到此等处,我还是忍不住想:这厮也只好去见上帝了,也许只有上帝的审判才能让他知道自己的罪,知道一个人活着不是随势而流的无辜的水,而是有着严峻的道德责任,必须自己做出抉择、自己承担后果。

简单地说,咱们的逻辑是拉不出屎赖茅厕,这种逻辑始自孟子,后来到了20世纪初,忽然又发现了西方浪漫主义,卢梭什么的,原来也是主张人性本善呀,于是乎我们又都成了廉价的浪漫主义者,你就听听吧,中国的作家们和中国的贪官污吏们有一个共同的写作倾向:他们都喜欢哼哼唧唧地歌颂他们的童年。

童年,据现代心理学研究,不过是一张白纸,无分善不善也,这似乎和告子的观点相同,但也有重大区别,比如皮亚杰就断言,人性的形成起于“认识”,而“认识”这件事是由主体做出的,也就是说,你是你,你不是茫然的水,你要是行了恶事还是先别赖社会,你至少得有勇气自己扛起来,中国人不是还说“好汉做事好汉当”吗?

但“好汉”毕竟甚少,孟子是我敬重的先贤,他就是好汉,可惜他一不小心就为后来的无数赖汉提供了耍赖的口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大隐隐于屠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