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暑至,气温升,酷热难耐话养生

(2012-07-20 10:09:45)
标签:

天气预报

华南

大暑

仙草

情绪中暑

星座

分类: 民俗传统

大暑至,气温升,酷热难耐话养生
文/国际周易


http://www.gjzy.com/uploadfile/2012/0720/20120720091841892.jpg


    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表明它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今年的大暑在7月22日。大暑节气的时间,一般北半球在每年7月22~24日之间,南半球在每年1月20~21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120°就到了大暑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解见小暑”。夏至过后,阳光依然近乎直射,北半球依然昼长夜短,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如此叠加,地表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达到顶点,天气也就最热,大暑便随之而来。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第一候是说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大暑节气是华南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是华南西部雨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30℃以上高温日数最集中的时期,也是华南东部35℃以上高温出现最频繁的时期。农谚中说:“禾到大暑日夜黄”,对我国种植双季稻的地区来说,一年中最紧张、最艰苦、顶烈日战高温的“双抢”战斗已拉开了序幕。俗话说:“早稻抢日,晚稻抢时”、“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适时收获早稻,不仅可减少后期风雨造成的危害,确保丰产丰收,而且可使双晚适时栽插,争取足够的生长期。在7月底以前栽完双晚,最迟不能迟过立秋。大暑天,三天不下干一砖”,酷暑盛夏,水分蒸发特别快,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伏旱期,旺盛生长的作物对水分的要求更为迫切,真是“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棉花花铃期叶面积达一生中最大值,是需水的高峰期,要求田间土壤湿度占田间持水量在70-80%为最好,低于60%就会受旱而导致落花落铃,必须立即灌溉。大豆开花结荚也正是需水临界期,对缺水的反应十分敏感。农谚说:“大豆开花,沟里摸虾”,出现旱象应及时浇灌。黄淮平原的夏玉米一般已拔节孕穗,即将抽雄,是产量形成最关键的时期,要严防“卡脖旱”的危害。


http://www.gjzy.com/uploadfile/2012/0720/20120720091925862.jpg


    民间对大暑节气还是非常重视的,在每年的这个日子里,都会忙里偷闲,举行各种活动,在火热的夏季中寄托对生活的美好希望。山东不少地区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区,特别是台州好多渔村都有的民间传统习俗,其意义是把“五圣”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 我国台湾有吃凤梨的习俗,民间百姓认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所以也被用来作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

    都说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高温酷热除了让人感觉难受,往往会引发苦夏、中暑等疾病,朋友们此时应做好养生保健的功课。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越是天热越要“心静”,想象自己处于大自然之中,轻风拂面,绿树婆娑,心平气和安度最热的季节。保证充足的睡眠,劳逸结合,充足的睡眠会增强人的免疫力。及时补充水份,同时还应吃一些益气养阴的食品以增强体质,使湿热之邪无隙可乘。所选食物要清淡,不要过于滋腻,否则极易消化不良,如山药、大枣、海参、鸡蛋、牛奶、蜂蜜、莲藕、木耳、甲鱼、豆浆等都是进补佳品。

    夏天人体新陈代谢加快,能量消耗大,因此蛋白质的供应必须酌量增加,每日摄入量应在100~120克为宜。植物蛋白可以从豆制品中获得,动物蛋白除了奶制品外,还应适当吃点肉。夏季的肉食以鸡肉、鸭肉、瘦猪肉、鸽肉等平性或凉性的肉类为首选。

    高温酷热之下,人们经常会出现莫名的心烦意乱、无精打采、食欲不振等问题,也被称为“情绪中暑”。“情绪中暑”对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危害很大,提醒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避免生气、着急等极端情绪。每个季节都有它独有的优势,希望朋友们健康平安的度过夏季最热的阶段,也希望朋友们每个季节都有所收获。


        结缘热线:400-002-1987 010-51667826

位置导航:首页>中国民俗 > 传统节日 > 当前正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