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无法独活80后喂大的一代蒋昌建文化 |
分类: 游走笔锋 |
1
有段时间,我一直在想自己少年时期到底有何偶像?
我似乎对演艺明星兴趣不大,我可能会喜欢某一首歌,喜欢某个电影,但不会痴迷。我不会把小虎队的海报贴在自己房间,不会把刘德华的头像贴在自己的文具盒上面。我喜欢他们的东西,也喜欢他们,但我不曾想过、也不曾渴望要成为那样的人。
如果说有偶像,那可能就是一位消瘦的大学生了。
他叫蒋昌建,是首届国际大专辩论赛的最佳辩手。我依然记得那个场景,那时候我在初中,那个炎热的夏季,我在野外帮助父母做农活,但一看时间,到了播出辩论会实况的时间了,我扭头就跑回了家,跑到电视旁边。任凭父母怎么叫,都不回头。
几年之后,我看到了这届辩论会内容的实录图书。里面有蒋昌建在最后决战时刻的总结陈词,辩题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他的语调是富有感染力的: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易的今天,人类的精神家园却一片花果飘零……你能够想象,这样的文字对一位少年来说,是多么的深刻,富有诱惑啊!而他结尾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去寻找光明”,被评论为“犹如云层激发出雷电,把整场辩论升华到极高的价值观念境界,可谓气势磅礴”。
真的,我当时就想成为蒋昌建。
2
写到这里,发现有些跑题了。
这次说的跟一本书有关,名字叫《无法独活》。是我跟几个朋友一起搞的。书刚出来,但有几个问题,还是要解释一番。
第一个问题,何为“无法独活”?简单说:就是难以独立。详细点的理解,就是所谓的80后群体在成长过程中,社会变革过分给了他们各种急剧变动性的价值观和附属限制,被给予了各种符号。在《无法独活》中,我曾用“被一代”来概括这代人——
“被一代”的路径是这样的:小的时候就“被理想”了一把,那是一种虚假的崇高主义的无限描绘;然后,从小学到高中,我们的生活被大量的考试题集与重点非中国点学校割裂着,我们是“被应试”的一群,也是“被重点”的一群;好不容易杀入大学,却发现这里“人傻学分好挣”,浑浑噩噩过了几年颓废日子,成为“被垮掉的一代”;走出校园,遭遇就业率低的寒潮,忍声吞气接受了一份自己并不满意的工作,租房或者成为房奴,这时候一个“幸福”的消息传来——我们“被中产”了!
也就是说,所谓“无法独活”并非说,80后一代没有独活的能力,而是社会总是急于给他们各种标签,他们的成长不是自由的,而是被干涉的;他们的形象不是自己建设的,而是被给予的。
3
第二个问题,谁有权评价“80后”?《无法独活》的腰封上,赫然印着:70后集体发言,而立之年,80后须当头棒喝!
我不得不承认,这绝对是个找骂的说法。80后需要任何人给代言吗,需要其他的人评价吗?如果我们给他各种标签,不是蜕变到我们自己反对的那一面去了吗?我们是反对给80后贴标签的啊!果然,这个封面腰封一发到新浪围脖和花名册等社区中,就遭到80后的抵制,甚至怒骂。
我必须做出说明。这个“70后集体发言”之类的话,绝非蓄意为之。找骂的事情谁愿意干?这只是后期在编辑过程中,突然发现几位作者都是70后,而书中的很多议题,已经涉及的面更广,不仅仅是70后的问题,而包括更年轻点的人——如果要说这书是写哪些人人的?那答案就是:青年人。
所以,80后可以忽略那个腰封了。有兴趣,不妨看看里面到底写的啥。
4
于是第三个问题:我们到底写了啥?
这是80后进入而立之年的首本重磅图书。简单说,它的内容包着梦想与责任——这是一本呼唤独立,呼唤常识,呼唤公民社会到来的青年宣言书。但在影响的层面上,它已经远远超出了所谓“青年”的范畴。
这本书出来之后,质量比我预想的要好得很多。从“孤舟到国家:秩序不是枷锁,说话要负责任”、我们不当“网络暴民”、“富二代”们绝不是“被扶着”的阿斗、“纯真的小野兽,你别不高兴”等小标题中,你也会会感到一种锐利锋气。
在未来,当人们再次提到这个时代的青年,提到80后,提到公民社会,因为其发出的真诚呐喊声,将使此书成为一本必读之书。
5
再提一下蒋昌建吧。
我也过了崇拜偶像的年纪。我从没见过他,但即使现在想起他,却依然热血在胸。他现在已经是复旦大学教授,已生华发。据说他已经彻底抛掉了“最佳辩手”的帽子,喜欢讷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