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1,此次活动正式名称为:中国作家协会赴藏调研采访团,团长为铁凝主席。
22、高原上的拖机手,他的名字叫毕飞宇。
http://s13/middle/46cd54b5x928b59ade20c&690
23、高处不胜寒——海拔5218米的米拉山口。
http://s15/middle/46cd54b5x928b6327f29e&690
24、布达拉宫的第一种模样。
http://s4/middle/46cd54b5x928b69aa8d03&690
25、布达拉宫的第二种模样。
http://s15/middle/46cd54b5x928b7105f19e&690
26、布达拉宫的第三种模样。九月十二号到拉萨,居然彻夜难眠,凌晨五点起来,在迎宾馆附近慢慢地转到布达拉宫,其实也就一千米左右。在拍了十几张照片后,突然出现一缕阳光,接下来十分钟,整个宫殿不断变化色彩,实在太迷人了。这十分钟是:早上七点四十,到七点五十分。扎西达娃后来对我说,一年四季只要时间不同,布达拉宫的色彩就会不一样。
http://s15/middle/46cd54b5x928b7aeced6e&690
27、布达拉宫的第四种模样。http://s6/middle/46cd54b5x750df3916365&690
http://s5/middle/46cd54b5x928b95036f04&690
29,布达拉宫的第六种也是最常见的模样——左起:张绍锋、我,扎西达娃、西藏文联书记沈开运、丁锦雅、谭谈、铁凝、西藏政协副主席白玛朗杰、毕飞宇、邵丽、阿来、刘亮程、杨志军、米玛卓玛、孙德全。
http://s8/middle/46cd54b5x928b9dd8b9d7&690
30、历史的深沉脚印——地下用玻璃护盖着的是布达拉宫历代主人的下马石。http://s7/middle/46cd54b5x928bbb051426&690
31、历史的华彩外衣——罗布林卡外墙,华丽的建筑是这座夏宫的主人看藏戏的地方。人心向佛,如何不是等同落叶归根。一去不归的“主人”,又如何不是只为生计而处处讨好施舍者的“仆人”?http://s13/middle/46cd54b5x928bc3e1291c&690
32、西藏最古老的寺院——大昭寺。http://s13/middle/46cd54b5x928bcb27549c&690
33、叩长头的苦行者——清晨的大昭寺。http://s7/middle/46cd54b5x928bdbca0546&690
34、做小买卖时心也向佛——白玛娜珍发在《芳草》文学杂志上的那篇散文《生活的拉萨》,正是表现大昭寺旁边做小买卖边向佛的人们。http://s9/middle/46cd54b5x928be4725408&690
35、旁边这位是大昭寺的导游,如果不是最牛的,肯定也是次牛的。其讲解,的确有不少与众不同的理解。
http://s4/middle/46cd54b5x928bf36a7a13&690
36、心界清朗即佛界清朗——大昭寺金顶。(摄影:孙德全)http://s14/middle/46cd54b5x928bf98e0ddd&690
37、心性升华即佛光升华——大昭寺金顶。(摄影:孙德全)
http://s2/middle/46cd54b5x928c007f1c91&690
38、世俗时代的最敬语者——从林芝到拉萨的路上,陪同的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兼社科院长白玛朗杰先生,说起到拉萨后将去看望的著名藏学家,也是最早获全国文学奖的作家恰白·次旦平措先生。一路上,大家十分认可白玛朗杰的儒雅气质和贵族风度。而他一再说,每次见到先生,听那几乎每个字都是敬语的叙述,就觉得不好意思再在老先生面前开口说话了。如果按藏族敬语,我们该称白玛朗杰先生为白玛拉。敬语的使用频率在青藏高原可能要许多倍于内地。思想起来,即便是汉语中最普通的您与您们的用法对错,可能少有人晓得,就会明白那些人文气节越来越缺失的书写,实际的源头正是敬语者的缺失。当“您”被“”“老哥们”“老大”普遍替代时,汉语的人文高度必定会受到巨大的的消减。(摄影:孙德全)
http://s14/middle/46cd54b5x928c077fe2ed&690
39、西藏的敬语者之一——在拉萨,面对不同媒体的采访,我不断地重复,当代西藏文化中,如果没有作为作家的扎西啦——扎西达娃,或许可能照常光华炫艳,却会缺失一种在史与实之间的精神引领。
40、西藏的敬语者之二——二十多年前就从藏语翻译成汉语的长篇小说《绿松石》,有幸被《芳草》杂志所首发,真如从青藏高原上化一片冰雪,慢慢地沿冰的溪流汇入某座圣湖,清洁地荡漾,经年之后,忽然迸入向下的清流,一波波,一浪浪,一涛涛地来到江城武汉。紧挨着的长者是班觉啦——朗顿·班觉。左边是译者之一次多啦,最右也是译者,同时还是朗觉啦的孩子罗布次仁,他也是很好的小说家。在别人的名字后面加上啦,是为藏地最为常用的敬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