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殷健灵
殷健灵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296
  • 关注人气:86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要上学?

(2018-09-02 21:02:51)

 

明天就开学了。有人欢喜有人愁。关于为什么要上学,也曾经是个困扰我的问题。但我后来想明白了一些上学的理由。下面这篇文章,收在我的书信体散文集《致成长中的你——十五封青春书简》里。


第三封信:为什么要上学

 

我的草原

 

我拥有一片繁茂的草原

我的草原

长在校园的角落

盛开在梧桐树翠绿的手掌下

小草含着芬芳的笑

友好地迎接

迎接我轻松的步伐

 

 

我在草原上放牧

放牧字母的羔羊

一串串美丽的音标

化作彩色的牧羊鞭

在淡淡的雾中悠悠飘荡

 

我和羔羊们交谈

用生硬的异国语调

在梧桐的枝梢上

小鸟唱着委婉的乡音

抗议  抗议陌生的歌喉

惊扰了它宁静的梦

 

我举起牧羊鞭

用微笑回答——

我要肥沃这片初生的草原

用每一瓣新绿

织成黎明的鸽哨

点缀起我们共同的世界

                                   写于1990年代初

 

亲爱的J:

我看见你笑了,你在笑话我,为什么要和你谈这么“白痴”的问题?

有些问题,听起来的确很低能。比如:我们为什么要上学?

上学嘛,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要细想,却难以给出准确的答案。

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曾经专门写文章回答过这个问题。

大江健三郎的长子Hikari刚出生时就是一个畸形的孩子。他的后脑勺上有一个大鼓包,看上去仿佛有两个脑袋,一个大,一个小。后来,医生为他切除了这个鼓包。Hikari看上去似乎和别的孩子没有两样了,但实际上,他还是和别的孩子不一样。

他到四五岁时还不会说话,却对各种声音的高低和音色很敏感,他学习的第一种语言居然是鸟的语言。他能依据鸟的叫声,就辨别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鸟。

这样一个有残缺的孩子,还是需要上学的。他比别的孩子晚一年上学,进了一个“特别班”,那个班级里有各种各样“特别”的孩子,有的孩子会终日大声叫喊,他们不能安静地坐着,他们总是在教室里来回走动,碰翻椅子。

对于Hikari这样一个孩子,似乎应该在家里被悉心照料,学校里看上去乱哄哄的一切究竟能给他带来什么呢?大江健三郎夫妇也曾经想过把他留在家里,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有能力教他。

这样的孩子,为什么还需要去上学?这个问题,起初大江健三郎也没有想明白,他只是觉得按照习惯,应该这么做。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Hikari以自己的行动为他的父亲解答了这个问题。

Hikari进入“特别班”后不久,交到了一个和他一样不喜欢喧闹声音的朋友。他们两个总是并排坐在教室的角落里,手拉着手,忍受着周围的吵闹声。他们常常坐在一起听收音机里的音乐。每逢这位比他还体弱的朋友要上厕所,Hikari总是热情地帮助他。对于在家里总是得到父母帮助的Hikari来说,能够提供对别人的帮助,让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一年后,Hikari发现,他最喜欢的声音不再是鸟叫声,而是人们演奏出来的音乐。老师们也注意到,两个喜欢听音乐的孩子,在交谈中居然能说出莫扎特或者巴赫的名字来了。

后来,Hikari爱上了音乐,他学会了自己作曲,有了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故事的最后,大江健三郎总结道:“音乐对于hikarui来说,已经成为发现自己丰富的内心活动、与别人交流和使自己与社会沟通的最重要的语言。这棵幼芽是在家里种下的,但是只有在学校里它才得以萌发出来。不只是日语,自然科学和数学,还有体育和音乐,也是深刻了解自己与别人交流的必不可少的语言。这同样适用于外语。我以为,为了学习这些知识,孩子们就必须上学。”

原来,在学校里,不单能学到知识,比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深刻了解自己,与比人沟通。

他说得当然很有道理,但每个人说服自己的理由是不同的。就像每个人个性脾气不同,爱好也不同,为自己找的理由怎么会一样呢?

我小时候也曾苦恼学海无涯。上小学的时候盼望着快快毕业上中学,上了中学又盼望着早点毕业考上大学,上了大学便渴望早点工作。反正,觉得上学是一件很苦的事,时间慢得像蜗牛爬,好像总也到不了尽头。以为哪天不上学了,就可以摆脱烦恼的根源。

高中三年,因为繁重的学业,连看小说的时间也没有。日日子夜才能上床,天不亮又起床。心里想着,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到头?

J,今天的你,相比那时候的我,所承受的学习上的苦有过之无不及。相信你的烦恼,也一定会比我深重。

那时候,对我来说,上学如同服苦役,根本想不通为什么要上学,只知麻木地承受和忍受,一天天捱过去,直至逃离“苦海”。至于想清楚为什么要上学,还是后来的事。当我不需要上学,过着同样单调的上班的日子,才真正明白“为什么应该上学”。

做学生的时候,我称得上一个“好学生”。无论哪一门课,无论哪方面都是比较出色的。但一开始也许不是这样,因为我十分怕羞、胆小。我最不喜欢的就是见生人,也怕跟人打招呼。若是大人让我跟某某叔叔或阿姨打招呼,我的舌头就像打了结,步子也会往后挪。幼年时,我没有好好上过托儿所和幼儿园,没有经历过集体生活,可是,上了学就全然不一样了。

刚进小学,接触陌生的同学和老师,必须慢慢和他们熟悉和相处。老师居然让我当了班长,于是不得不在不想说话的时候说话,而且,还要学会为他人着想。这似乎不符合我的天性。我不是一个很好脾性的小孩,三四岁时跟大人去乡下,吃饭时见到别的大人面前都有酒杯,惟独我没有,就生气跑了出去,结果跌在沟渠里,摔成了小泥猪。还爱和外婆发脾气,因为她宠我。

在学校里,却不能随便发脾气。一年级时的同桌是个愣头愣脑的大头男生,很霸道,我们坐在教室最后一排。他一不高兴就拿我出气,小拳头打在我的心口上,手下不知轻重,打得我喘不上气。我居然没吭一声,倒不是怕他,而是不愿惊扰别人。没有兄弟姐妹的我,在学校却要学会忍让,哪怕对方没有道理。

最快乐的是冲到操场上,一起玩各种游戏。上学,让我轻而易举地有了玩伴,在玩耍中互相协调,时常也有不愉快,尤其在女孩子里面,谁和谁不理睬了之类的事经常发生,但一般不可能永远不理睬。日子久了,想想自己,想想别人,矛盾自然就消除了。

当然,你还会遭遇竞争,会遇到个人的能力无法解决的事情,你会面对他人的嫉妒和误解,懂得扶助比你更加弱小的人,你还会享受友情带来的无与伦比的愉悦。上学的日子,喜忧参半,而我,便是在这磕磕绊绊里逐渐长大和成熟了。

J,我相信,假如我不上学,一样可以学会语言文字,学会画画和书法,学会算术;假如不上学,自然也不会去学那些麻烦的物理化学。但是,在学校学习这些技能和知识,和在家里一个人学是不同的。

一个人学,往往会缺少情趣。你去大自然中,可以学会辨别鸟叫和各种植物,那固然有孤独宁静的美感,但日子久了,也许会生厌,会苦恼没有人交流呢。在学校就不同了,大家在一起学习,学校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共同的环境,一个小社会。这里有互动,有竞争,有交流,这种交流来自同龄人的情感,是成年后人生的预演。我们在这个共同的环境中被“孵化”,被塑造,最终成为一个新生的孩子。

J,我总觉得,一个没有上过学的人,在性格上多多少少是会有些缺陷的。如果他没有在一个共处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学习相处,得到潜移默化的熏染,他也许很难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人。

所以,我想,在目前的社会秩序中,上学不单是为了将来我们能有一份满意的工作,更为了在与别人的相处中发现自己,完成真正的成长。不是一个人成长,而是和别的同伴一起成长。

 

但是,依然有很多人质疑上学的用处。

我有一位朋友,他对自己的儿子做了一个实验——把儿子从学校里领回家,让他在家中接受教育。他和妻子就是孩子的老师。

现在,他的儿子应该上小学二年级,在学校念完一年级后,他就把儿子带回了家。

我很好奇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他告诉我,他一直在考虑,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们通过学习文化知识了解前人的思想,形成自己的人格;通过游戏玩耍,强身健体,锻炼意志品质,学习与人合作;通过音乐、美术等才艺的学习,提高艺术修养。可是,现在学校的教育似乎是把教育的目标简单地锁定在了学习成绩上。分数成了界定优秀、不优秀的标尺,学生们被这个标尺衡量,就好像工厂的生产车间里出来的优等品、次等品。分数也决定了一个孩子在老师、同学眼中的地位。他说:“我把孩子带回家自己教育,是想用符合自己的教育理念的方式来教孩子。”

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前,他征求了儿子的意见。后来,他的儿子选择回到家里。就这样,一年过去了。

在这一年里,我的那位朋友成了他儿子的老师,他给儿子安排了充实的课程表。周一到周五每天三节课,分别是语文、数学、英语,每节课45分钟,由他和妻子自己教。其余的时间会安排篮球、足球、高尔夫、陶艺等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是送孩子到社会机构办的各种学习班学习。

语文学习的内容偏重传统文化,会教《论语》、《弟子规》、唐诗宋词等等,儿子自己也进行一些他感兴趣的阅读。数学和英语则通过买教材来根据儿子的情况重新编排进度。

我问他:你难道不担心你儿子的人格与个性发展受到影响吗?

这位父亲告诉我,他也曾有这样的担心,但现实似乎并不如此。他的儿子参与到各种社会机构办的学习班里,能认识很多小伙伴,大家玩得很好。

我说:学习班里的孩子是流动的,而全日制学校里,往往可以同学五年甚至更长,在较长时间里建立起来的友谊或许更加可靠,一个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孩子,更容易建立起一种归属感和集体的荣誉感。这些,都不是社会上的学习班能给予的。

我的这位朋友没有反驳我。

继而,我又问:你打算在家教育孩子到什么时候?

他说,打算教到孩子十六七岁吧。到那个时候,该学的他也都学了,之后要怎么选择自己的路由他自己决定。在国内考大学,出国读书,学门手艺等等都可以。

J,你如何看待这位父亲对儿子做的实验呢?

 

我完全能理解那位朋友的良苦用心。中国的学校教育,确实有各种各样的弊病,比如扼杀想象力和创造性,比如僵化机械等等。但是,J,你要知道,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中国偏重应试的教育模式,和某些国家“放羊式”的教育模式,都经过了几十年的实践,有它的普适性。一个孩子从六七岁到十六七岁,是人生中获取基础知识的阶段,不论哪种教育体制,都可以满足这个需求。而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找到比高考更加公平的人才选拔模式。

接受教育的过程,不仅是获取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和年龄相仿的伙伴们一起学习、一起相处的过程。在家教育孩子,让孩子参加各种社会机构办的兴趣班,看似没有脱离社会,但是,孩子却无法获得同龄人群体里的归属感。没有在学校里受教育的过程,孩子将很难站在既充满竞争又有共同利益的团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J,当你还只是个婴儿,父母在喂养你的时候,总是希望为你提供各种各样的食物,让你得到的营养越丰富越好。其实,教育也是一样的。不那么完美的“食物”也许更能激起你自身追求的欲望。J,即便你成年后踏上社会,也将面对一个不完美的世界。而这种不完美,恰恰是世界和人生的常态。

因此,最后我问了那位父亲一个问题:在家由父母自己教育,也许提供给孩子的都是父母认为最适合他的,但是,成年后他面对的世界不可能都适合他,到时候他该怎么办呢?

那位父亲沉默了。

J,全盘否定现行的教育体制,或者消极逃遁一定都不是好办法,聪明的老师和父母,会巧妙地化解教育体制中不合适孩子的部分。如果你拥有一对明智的父母,将是你的幸运。他们会柔化教育体制中坚硬的部分,会帮助你一起做判断,而不是代替你做决定。

J,假如你没有拥有那样的父母,你一样可以试着“塑造”更好的父母。你要相信,父母不仅塑造着你,你也在成长中潜移默化地重塑着他们。

比如,你可以和父母一起讨论,学习之余的时间如何安排,并且将这些固定下来。你将从中体会主动选择的乐趣,也可以参考父母的意见,让父母意识到你的长大,而你,将会拥有做好这些事情的责任感。

你可以要求和父母一起,或者和朋友一起经常走出去,去博物馆、美术馆、植物园、动物园、科技馆等等。在植物园里认识植物,远比在课堂上看着文字和图片更生动。所有的假日,都是应该和天空、树木、草地亲近的时间。合理地安排好你的时间,尽可能不要让自己沦为课余补习班的奴隶,用心地体会周围的伙伴带给你的乐趣与存在感,当有一天,你永远地告别了学生时代,你一定会无限留恋上学的时光,也一定会像我一样彻底想明白——

一个人究竟为什么要上学。

为什么要上学?


《致成长中的你——十五封青春书简》  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当当网链接: 

http://product.dangdang.com/23737914.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