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世态炎凉 |
唐山大地震景象
唐山大地震景象
震后新唐山
震后新唐山
刚刚拿到最新一期的《中国房地产报》,上面Urban(城市)一叠专栏,通篇写得都是我的故乡——唐山。
同样是今天,我惯例式的阅读了央视记者柴静的博客,发现她那里也是记述着同样的内容——唐山。
小城因为1976年的那场灾难而闻名。
我是地震后出生的一代,又生长在北京的胡同里,对于那次灾难,只能从父辈的讲述中懵懂。
妈妈告诉我:地震的时候,她被强烈的震波从二楼甩到了地面,脚底被几寸长的钉子戳穿。她顾不得那鲜血,便用双手刨扒着废墟当中的亲人——她的父亲得救了,她的姐姐和妹妹得救了,她的哥哥弟弟得救了……半个身体埋在废墟里的妈妈的母亲用最后的一丝力气帮着妈妈把最小的弟弟托出,便被接踵而来的余震重新淹没……
很早,写过一篇《血凝花》。记述了一个母亲。故事也是发生在1976年7月28号凌晨的那一瞬间。
记得在新西兰留学前,上一个外教的英文课程。他让我们起英文名字。我想了半天,叫Phoenix,中文是“凤凰”,希腊神话里,它代表“不死的神鸟”。老外告诉我那是个男生的名字。但我执意要叫这个。他问我为什么。我给他讲了唐山的故事。他惊呆了。
经历了30年,唐山重新崛起,像一只火凤——经历了炙烤与苦痛,在灰烬中再次鸣起!我也长大了,为父母购置了通亮的房子。
可妈妈却已经是年近60的老人。在她的抽屉最下面,一直珍藏着姥姥唯一的黑白照片。她还是会经常讲起地震的事情。她告诉我:震后的第二天,爸爸就回到厂子,出了第一炉钢水。80年代初,在建筑上,地震的痕迹依然彼彼皆是——大多数房子叫做“简易房”,都是用震后碎砖简单垒建的平房,几乎没有地基。那个时候,人们身上穿的还都是灰布中山装,拿着菜票、推着板车拉过冬的大白菜。不过,家里的东西倒是一应俱全——电视机、收音机、炉灶和蔬菜……爷爷还在当院的天井养了只黄鹊。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身边的人依旧快乐,日出日落的生活,除了街道里少了些高楼林立,根本发现不了他们的脸上对那场灾难的恐惧。
因为城里有个“凤凰山”,于是西方称唐山是“凤凰城”,是能在火中重生的奇迹。
其实,唐山人的坚强与乐观才是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