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奥迪为何畅销中国

(2008-09-04 08:06:03)
标签:

奥迪

为何

畅销

中国

文化

融合

汽车

    

       奥迪为何畅销中国

                                  大气磅礴的奥迪A5

在中国的豪华汽车市场,奥迪是当仁不让的“老大”,而大名鼎鼎的奔驰和宝马被远远的抛在了后面。这让很多人不服,尤其是那些了解世界豪车市场的车迷。于是,就有了所谓的奥迪是“官车”的说法。我知道,这里面至少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政府部门采购奥迪车的很多;二是奥迪在中国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支持。真的是这样吗?

据我了解,中国政府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对公务用车进行了一系列明确的规定,一般来说,省级部门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正厅级部门是不能使用奥迪车的,因为“超标”。政府购车规定,厅级干部用车标准,排量不能超过3.0而且整车价格不能超过30万元,加之现在是政府统一采购,因此,绝大多数省级及其以下政府部门并没有使用奥迪车,他们使用的车辆,以领驭居多,雅阁次之。只有级别达到副省以上的干部才可以购买奥迪A6及其以上级别的车辆使用。而在这一级别的干部中使用奥迪的也不多,就我认识的副省级以上干部的专车中也就有三辆奥迪A6。而且,副省级别的干部已经属于高级干部,是整个公务员队伍中的“塔尖”,人数相对不算多。因此,我认为,所谓奥迪在中国市场的成功是得力于政府购买支持的说法不具有说服力。2006年仅奥迪A6在中国就卖了63354辆,2007年卖了72638辆,如果加上A4和进口的A8Q7TT,这个庞大的数字政府显然不可能消化。

在我所认识的人群中,购买奥迪车的倒大多是事业有成的企业家、职业经理人或者高层管理者,也就是所谓的“精英阶层”。我曾经向他们私下咨询过,他们认为驾乘奥迪车“不张扬而且有成就感”。而且非常有趣的是,其中有一部分是从奔驰和宝马车主中转化过来的。我因为工作关系,经常接触这些人,也问过他们的看法。他们的回答大同小异,他们认为:经过艰苦努力,在事业刚刚进入鼎盛时期的时候是特别喜欢宝马,好象特别怕人不知道自己特成功似的,特“爱显摆”。但是,当事业进入平稳期,尤其是经历过波折起伏之后,会慢慢觉得宝马“过于张扬”了,而且,其强烈的“运动感”也与自己的身份不太相符,不能带给自己和别人一种“厚重、内敛、塌实和有内涵”的印象,而这些印象对于事业的长远发展非常有作用。一旦产生这种想法,就会对厚重扎实的奥迪青睐有加了。我又问:奔驰呢?奔驰同样厚重踏实呀?他们往往一笑:奔驰是好车,但是太“老气”,有种老气横秋的感觉,等上了年纪再说吧。

渐渐的,我开始明白为什么奥迪能够在中国畅销了?说白了,就是奥迪的“气质”非常符合中国文化中对于“成功”的理解,那就是:内敛、厚重、追求内涵,用孔老夫子的话说就是谦谦君子式的“平和”与“中庸”。这不仅体现在奥迪匀称、饱满、流畅、大气的外型上,而且也体现在兼顾驾驶乐趣与乘坐舒适的操控风格上,这显然要比宝马单纯直接的“驾驶乐趣”和奔驰的享受型的“乘坐舒适”要更得“人心”。

还有,我还了解到,十几年来,国内多起关于宝马车肇事的报道已经使宝马在某种程度披上了“仗势欺人”或者“为富不仁”的负面外衣,这也是许多企业家和高管对于宝马“敬而远之”的不可小视的原因。

这或许就是奥迪畅销中国的原因吧。以盛产哲学家、思想家著称的德国本来就对于中国古代的儒道哲学思想非常偏爱,我有时候甚至觉得,奥迪那代表四个公司联合的四环标志,也浸透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光芒呢。

    归根到底,还是那句话,在豪华车之间比性能比配置比技术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因为到达哪个价位的车,该有的东西都会有,因此,一辆豪华汽车能否畅销,关键就看它的“文化取向”是否与哪个地区的“文化精神”很好地“融合”了。无庸讳言,与奔驰和宝马相比,至少在中国,奥迪做得更为成功。

 

相关文章:

何谓“烧机油”?

精彩绝伦的一句话车评

《反垄断法》能带来什么好处

怎样买到一辆适合自己的好车

汽车笑话:史上最牛宝马车

从全面爆发到重点突破

“实用”才是硬道理

SUV市场“四强纷争”

高级车市场奥迪称霸

我为S-MAX取名字

中高级车市格局依然“三强鼎立”

中级车市场卡罗拉“一枝独秀”

小型车市场乐风第一POLO“常青”

紧凑型车市形成真正“金三样”

微型轿车市场QQ“咸鱼翻身”

德日系车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

08中国车市半年分析

1.6黄金排量成“陷阱”

梦幻之车奥迪A8

迈腾、雅阁、致胜谁更强

汽车笑话:史上最牛车贴

汽车笑话:史上最牛高难度驾驶

6代高尔夫越好我越担心

6代高尔夫体现大众“通吃”理念

致胜千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