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视觉/图片文化旅行摄影原创爨底下历史人文纪实 |
分类: 人文纪实 |
1、
周未,北京天气不是太好,雾气很大。从门头沟的双峪环岛按着指示路标向北70余公里就可以到了。
我是第一次去,路也不孰,刚好在中途问路,一位王姓的大哥也要到那个方向去,就搭我的车,一路聊着向爨底下村驶去。从斋堂的一个叉道口向西行大约6公里就到了,这条路是新修的,很好走,10点多就到了。门票20元,停车费5元。
这个自然村四面环山,民居多依山建在西南的山坡上,错落层叠,古朴苍劲。由于是在山洼里,这个村每天的日照时间相对短一些。在这个季节里,早晨8点才能见到阳光,下午三点,太阳就被西面的山给遮住了。
这个季节游人不多,有一个剧组在村里拍电影,发电机在路边翁翁的响着,有一些剧务人员在一块“正在拍摄电影请安静”的牌子下准备着东西,听说是拍“天下兄弟”。
进村后小路很多,真可以称作羊肠小道,有的就是死胡通,但也不要紧,大不了再走回来,因为村子很小,很集中也很精制,由下到上,不需要很长时间。这里的建筑格局有点象北京的四合院,只是由于山地所限,空间明显比北京的四合院要小些,但很精制,砖雕石刻应用在建筑上也是很普遍的,还可以看到用窗户纸糊窗户的,这已是很稀罕的了。因此到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很原始的农村原生态的一些东西。
王大哥的亲戚在这个村子里有几个,我们一路走着,不知不觉就遇到了孰人,地主家大院现在信的就是王大哥的亲戚,在王大哥家,我看到了典型的当地建筑风格。小院子打扫得干净利落,据这位韩姓第15代传人讲,这个村有100多户村民,有300多口人,多是些儿童和老年人,年轻人都出去了;现在也没有什么地可种了,有点地基本是自家种点菜自己吃了。自1996年已来,这个地方就进行了旅游开发,村民的收入也就是造这个了,村民们现在感觉比以前好多了,看他们的状态很满足。
本想拍些傍晚灶烟的山村的片子,可一问,那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多少人烧柴了,都用天燃气罐来作饭了,所以,根本拍不到的,这里宽带都开通了。这样看来,这个地方的信息已是很通畅了。
农家院客栈是这个地方的特色,差不多农家都办,这是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每晚每人50元,冬天有火坑,还不错。吃的还是有点贵,一盘炒豆腐、一盘炒鸡蛋共要30元。其实算起来,也还能接受。
第一次到这个地方,还没有找到感觉,盼着再找个机会住下来,好好体验一下这里的民风民俗,再拍些片子。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这里已有500年的历史,相传该村祖先于明朝永乐年间由山西迁移至此,建立了这座韩氏家族聚居之地。曾是京西古驿道上繁华的商品交易客栈;曾是兵家必争之地。经历了数百年沧桑世变的爨底下村,依旧保持了原始的建筑风貌。
爨底下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距离北京市区90千米。现存近500间、70余套明清代的四合院民居,其结构严谨、错落有致、布局合理,建筑风格既有江南水乡窗、楼、室的清秀风韵,又有北方高宅大院恢弘整体的气势。从石墙山路、门楼院落、影壁花墙,仍能看出当年的精工细作,砖雕、石雕、木雕蕴育着古老的民族文化,灰瓦飞檐、石垒的院墙凝重厚实中透着威严、恬淡平和中积淀着深厚的文代,被称为“京西的不达拉宫”。
近两年旅游业的发展给村庄带来很大变代。春节的时候,许多游客离开喧闹的城市,来到这个离城市不算太远的小村,领略新春的快乐。他们在这里吃农家饭,夜晚到月光下放上几挂鞭炮,崩一崩身上的晦气,来年图个好运气。爨底下村有送财神到关公庙,有盼子的娘娘庙,有保佑太平的观音庙,村民们世代相安而息。爨底下村民合着时代的节拍,迎改革创业之风,民俗旅游业蓬勃发展,“农家乐”旅游,服务已成为村民的一种风尚。爨底下村又是京西传统教育基地,影视基地。
后一篇:走进爨底下村--2(1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