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的不断深化过程,其实是一场人生的体悟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充分说明投资这个游戏是属于老狗的。
小微、社区银行,这两种事物在海外发展的还是不错的,也代表了银行业发展的方向。因为,利率市场化的压力很大,人工智能时代压力也不小,如何构建更高的净息差,降低网点经营成本,就成为企业发展的现实问题。事实上,民生、兴业,在这两个领域走在前面,积累了很多经验教训。
人们,往往会针对这种发展的创新性争论不休,但是,忽略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无论中国所处时代如何,企业发展面对的时代压力明显存在着,愿意不愿意,都要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同样,先行者付出的代价,是一种必然的成本,跟策略争论是不相关的。目前看,民生小微信贷出现很多风控问题,兴业社区银行经营的还算不错,这些对全行业来说都是存在借鉴性的。
事情没发生之前,我通过定性分析看好,也没错。事情发展之后,不尽如人意,从定量分析上看存在问题,这只是说明认知在不断深入了。换个角度看,这世上的事情最经不住的就是时间的磨砺。民生、兴业,过去十几年的发展速度之快,是你等认知水平说否定就能否定的?你何来如此强大的自信呢?未来十几年,你又真的有把握看穿?放下对自我认知的我执,或许会得到一个新的提升。IBM,这个公司,我估计巴菲特看年报几十年是至少的。买了,又减仓,你就认为巴菲特不懂了?百年企业,谁买了一百年都足够臭屁的了,问题的关键是到底懂不懂罢了。认知深入的程度不够,就很容易出现摆不平的现象。
我估计,认为中国银行业增长空间有限的人脸会被扇的咣咣响,因为,这个行业的深刻内涵,其实是跟随宏观经济不断延伸的,并不简单,只是看起来简单罢了。你以买入债券的心态去期待收获,或许会给你一个巨大的惊喜,毕竟,人的欲望越低,失望就会越小。
几十年去做一件事,实际上就是几十年去提升自我认知的过程。如果,几十年都没有认知的变化,那相当于白活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