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转:张宝林老师追思启功先生之《羲之顿首》

(2010-06-05 23:31:11)
标签:

转载

分类: 翰墨情缘
这篇文章,是五年前发表的。前些时,李强兄在老俚陪同下,专门来寓寻访并拍摄启老的这幅作品,准备编到启老的全集中去。李强是启老的学生,研究启老作品用功甚勤,此前,老俚先在他的博客中转发了此文,我偷懒再把它“出口转内销”,发到博上,供喜欢书法的朋友欣赏。

[转载]转:张宝林老师追思启功先生之《羲之顿首》

(张老追思启先生一文,原载于2005年9月20日《新民晚报》。右即张老文中所述之启老墨宝。昨日有幸,在张老寓中零距离接触了董寿平、启功、刘炳森、范曾等诸大家的书画真迹,张老与我一一展卷,畅叙得藏每幅作品之机缘,受益匪浅。谢谢张老)


羲之顿首/张宝林


    在我有限的字画收藏中,有一幅启功先生的墨宝:“羲之顿首”。上款题“一九八二年春”,下款署“启功临”,底下是一方闲章“闾里书师”。

    虽说是“临”,但如此“羲之顿首”,在书圣所遗的诸贴里绝对找不到。这是启老的“顿首”,虽然浸润着右军法书的精神,却并非简单的描摹。他用的是重墨,四个大字,腴肤其外,铁骨其中,雄强刚劲,酣畅淋漓。从整篇布局上看,边款错落疏朗,“一”、“八”、“二”都是“点到为止”,而草体的“年”字则充满动感,上面一撇很长,下面的竖勾像拉出一把弓,张力四溢,而且上宽下窄,正好与左边的“之”字的最后一笔互为揖让。仔细欣赏,这幅十三个字的条幅,应是启功先生的书法精品。

    得到这幅墨宝,却是无心插柳,事出偶然。

    1982年,是我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毕业的第二年,刚分配到人民日报不久。春节前,文艺部的编辑郑荣来找我,说最近文艺部领导说,要适当宣传一下书法艺术,问我能不能采访一下启功先生,顺便请他给副刊题个词。我并不搞文艺报道,但因为喜欢书法,偶尔也客串一把。前些时,刚采访过中国书协第一次代表大会,认识了启老。我说可以试试。经过联系,启老约我几天后的一个下午去他家。

    那时,他住在北师大附近的小乘巷。进了小院,一敲南屋的门,就听到老人说:进来吧,门开着呢。我推门而入,不料碰到尴尬场面:老人正用便盆在床边小解,声音很响。我感到唐突,正欲退出,他回过头来,说:对不住,对不住,这就完。我趁启老外出倒便盆,环顾四周,就是一间小平房,窄小局促,不禁大感意外,这就是大教授的家?

    这间屋是启老的卧室,又兼书房。不大的书桌靠着窗户,上面堆满了书籍纸张,当然还有笔砚之类。靠西的那面墙上挂着一个镜框,里面是那首“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诗近自嘲,但书写极为精心,字体也格外娟秀。这诗后来大大有名,当时知道的人还不多。我说明来意,就书法艺术请教了启老几个问题,他一一作了回答。启老的观点很有意思:书法没什么神秘,就是用毛笔写字,识字的人,谁都能写;也不必讲究什么握笔姿势,怎么顺手,就怎么写。还调侃说,我不是书法家,更不是王羲之。现在书法家太多了,人人都是王羲之。我请他为副刊题词,他问写什么?我按照编辑的交代,说写四个字:“欢度春节”。启老眯着眼,问:“就写‘欢度春节’?”我说:“就写‘欢度春节’。”老人微笑起来,看了我有半分钟,自言自语:欢度春节……我估计他在琢磨,堂堂人民日报,怎么写这么直白的词?他把桌上的东西往旁边推推,从后面书架上找了几张不规则的边角纸,顺手拿起一支笔,写了几张,都是按要求写的简体字,然后署名盖章。我完成任务,没多逗留,就起身告辞。

    春节期间,《大地》副刊登出了这幅题词,但专访没登。过了几天,老郑又来找我,说最好再找几位书法家,综合成一篇,另外还要配两张照片。我只好又联系了黄苗子、陈叔亮二位前辈,并带摄影记者王东二访启功。行前,专门带了几张宣纸,准备拍一张启老写字的照片。

    我又一次敲开了启老家的门。启老说:“这不是猪鼻子插大葱——装象吗?”但还是很配合,铺上纸,倒上墨汁,取了一支大笔,一边写,一边让摄影师拍照。

    照片拍完了,我请求启老把这幅字送给我。启老说:别忙,得盖个印。说着,就拿出一方阴文闲章,端端正正地盖在名款下面。“闾里书师”,原意是街巷里的写字匠,我们不妨解读为小胡同里的书法大师,也是“绝妙好辞”。

    三位书家专访后来刊出,题目是《中华瑰宝待重光》,配了启老、黄苗子的两张照片。启老的那张,仔细看,还可以辨认出“羲之顿首”四个字。

    转眼23年过去。今年6月30日,启老仙逝,我想起与启老的这点交往,但恐有附骥之讥,一直未敢下笔。现在写下这篇小文,谨表怀念之情。

0

前一篇:他们代表谁?
后一篇:居庸诗会口占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