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剧进了课堂,别的剧种怎么办?

(2008-02-26 22:12:27)
标签:

京剧课

戏曲

课堂

教育

分类: 随笔篇
 

    这几天,有关京剧进入课堂的新闻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我是为这种做法叫好的。

 

    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的载体,包括京剧在内的现代戏曲,是几千年文化发展的自然结果。可惜,如今,十三亿人民中,对戏曲艺术还有了解,还有兴趣的,已经并不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采取漠视的态度,是不自信的表现,也是没有前途的。

 

    记得小时候,最早接触的是样板戏,京剧,但那时候没有选择啊。李玉和、杨子荣绝不亚于现在的刘德华、周杰伦,李铁梅、柯湘也不逊色于李宇春、周笔畅。后来,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大量的剧种迎来短暂的繁荣期。复出的越剧红楼梦、黄梅戏天仙配、豫剧花木兰、京剧李慧娘、甚至昆曲十五贯,都是那时候的热门电影,新剧目中,豫剧七品芝麻官的“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不仅是当时的流行语,甚至现在也还有生命力。我有幸看过几乎全部这些戏,甚至更多——在银幕上。客观的原因,是没有选择余地,但潜移默化,还真熏出了一些兴趣。可惜,后来没有机会接触了,也主要是客观的原因。主观也有,就是对戏剧有一定兴趣,但并不十分喜欢。

 

    现在把京剧纳入教学,让孩子在光怪陆离的世界中,有机会接触传统戏曲,是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而且,也许,京剧的沉沦可以遏止了吧。问题是,有中国气派的戏剧并不仅限于京剧。京剧是一些地方剧种融合的产物,成了戏剧中的“普通话”,又被洋人说成是中国歌剧,地位自不一般。但艺术不同于方言,各具特色。比如川剧的表现形式更接近布莱希特所谓的“离间效果”,写意味道很浓;秦腔高亢激昂,粗犷豪迈;越剧低吟浅唱,柔婉细腻等等。各地方剧种也是瑰宝,也受现代各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冲击,也面临生死存亡的问题。这些剧种怎么办?

 

    京剧进入课堂,还只是在10省(市)试点。不知师资能不能跟上,怎样解决。不过,既然是艺术鉴赏的培养,各地也不妨结合本地实际,把地方戏试着拉进来,互相补充,实现解决师资和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的“双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