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满子的书,丁聪的漫画

(2009-06-05 21:45:26)
标签:

何满子

丁聪

漫画

文化

谭飞

杂谈

[本文不想推荐]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自倚能歌日,先皇掌上怜。新声何处唱,肠断李延年。

 

看《南方周末》,房向东追记何满子先生的文章让我感怀。我大学开始即是“何迷”,他的书基本都买来看了,何先生的学养,以及雅正的文字,都使我追慕。读何满子和黄裳的书,在我那时候是比较幸福的事,我经常在成都九眼桥的茶铺,晒着许久一见的太阳,喝着廉价的三花茶,就着“何满子”进入汉字码起的优雅世界。打完麻将再看“何满子”,我还常常能找到心灵平衡。中文系生活就这样在亦雅亦俗中流过。

 

何先生曾无端卷入胡风事件,按理说,性情大变一定是他的归路,然而,从他的文字里你基本见不到这些烟火或肝火气。文字雅驯不说,持论亦一体公允,几无情绪化言语。房向东提到:杂文第一人是何满子,散文第一人是黄裳。此言得之。何满子老派中间杂新派,接受新生事物能力不比中年文人差,我甚至时常能从他的文章里见到一些机趣又时尚的提法,全无代沟感。何先生学贯中西,对人性的挖掘也在一篇篇杂文中深现。

 

我有时侯觉得过身的何满子及尚健在的黄裳,是所谓海派文化真正的菁英,他俩之后(两人同庚),海派文化一片凋零,虽间有王安忆等人,但更多呈现出如秋雨大师之类“异相”。深厚学养及谦逊心怀,是何、黄二人基本特点,他们不会为争取现代传播就胡乱喷些不过脑子的话,他们不会用语录体或对话体跟读者交流,也不会在天灾人祸面前媚权、矫情。我不知道两人在文革或反右时有无舒芜式的“站队”行径,但我可以从文字里看到他们的从容、安静,而不是无理且咆哮。让现代文人选择“终老书斋”生活,这不现实,但我们在传播能力放量的同时,一定要学会植根于人格的单纯、善良。

 

我最喜欢何满子的一本书是《中国爱情小说中的两性关系》,不是杂文,而是一本半学术半通俗的书。何先生指出了中国精神恋爱缺席的事实,为小说美学来了次类型化解读,可读性、趣味性、学术性兼具。

 

说到丁聪,我也一直想写点文字,看了《三联》朱伟对他的回忆,更想写几句。丁聪是《读书》一直以来最大的卖点之一,他的漫画老式,跟流行欧美数十年的那些政治、社会漫画比,当然有隔靴搔痒味道,基本属小骂大帮忙类型。他的聪明在于,这个社会不同时代允许的限度一直是他与时俱进的限度,就算因此被批被斗,也初衷不改。只要坚持下去,就能成丁聪,或启功。这话并无戏谑之意。我同意朱伟的说法,丁聪设计的《读书》封面厚重质朴,不该被换。现在的赵汀阳漫画在《读书》里显得过于西化,而黄永厚的又过于中化,丁聪似乎是调试得比较合理的那种。当然,现在的《读书》本就中不中西不西,时常在无数领域腾挪跳跃,也该着这种画。

 

这恐怕是丁聪离去真正的遗憾罢。

 

谭飞/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