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马尔克斯

标签:
马尔克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文学大师 |
分类: △历史演绎△文化评弹△ |
永远的马尔克斯
易道禅
获悉伟大的作家马尔克斯去逝了,心底一阵哀伤。任何人死去,都不如一个文学家的死亡,让我倍感苍凉。特别是我喜欢的文学家。外国文学家,活着的我仅喜欢三人,一是米兰•昆德拉,二是马尔克斯,三是村上春树。现在,三者去其一,看来还会伤感两次。等这两次伤感完了,大概就只有伤感我自己了。
马尔克斯为全人类贡献了巨大的精神食粮,其最卓越的是两部煌煌巨著:《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十多年前我读了前者,感叹一场,最近读了后者,惊叹一场。心灵、爱情、精神、人性、民族史、社会史,无一不振颤人心!在一阵阵撕裂的痛楚中,任何认真的阅读者,都会完成具有人类视野的开拓和具有宗教般虔诚灵魂的升华。
《百年孤独》讲的并非人性的孤独,而是人格的孤独。人格的孤独并非百年,而是永恒。爱恨情愁也好,悲欢离合也罢,心灵终需有一个安放洞悉人世的自我空间。这是一种现实与魔幻的共同构建。
《霍乱时期的爱情》讲述的是永远没有结果的爱情故事。病态的爱情与病入膏肓的爱情,这是两种不同的情感世界。爱与死亡都是一种力量,可以战胜历史,也可以震撼宗教。这不是魔幻而是现实。
一个文学人,一要有情怀,二要有境界,三要有价值观。曾为读村上春树《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而伤感的我,却也无法忘却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伤恸,更不会拒绝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悲怆。人性,永远是文学精神的标高!
马尔克斯留给世界的是:民主意识、人道主义、批判精神、流派创新、宗教情怀、人类视野…这些足以构成这位“孤独者”的历史丰碑!
放下书本,心境攸然迷茫。但那句话,一直是我的座右铭:不以物喜,得之淡然;不以己悲,失之泰然。故而得失转瞬间,悲喜一世间,是人生基本常态。如要真切认知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我还是那样的体会:世事沉浮,人间沧桑;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云来云往,今是昨非;人聚人散,海枯石烂!很多信誓旦旦的东西言犹在耳,却立马成为过眼云烟;很多忽悠玩弄人的游戏,又在生活中大行其道。政治生态如此,人际生态亦如此。因而具有独立人格的写作者,大抵要揭示人性的本质,乃至社会的本质。
中国的畸形社会是一片深度荒漠的土地,导致形成畸形作家的劣质土壤,邪恶的机制与邪恶的黑手,扼杀着一切有良知有思考的人们。中国只能产生本能作家,而不能产生性格作家,不是人种有差别,而是人格有差别,不是心智有差距,而是心机有差距。
宁做马孔多似的孤独者,不为现实,只为灵魂。宁做阿里萨似的守望者,放逐死亡,寻找爱情。但落脚点总是历史的潮流,人心的背向。反抗精神与人性的自由,是人类伟大的集合点。
谨此哀悼永远的马尔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