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低分考生助人为乐被录取的中国式误读

(2008-07-14 04:41:22)
标签:

杂谈

  本文刊发于7月14日东方早报  
    她的高考分数不高,在国内只能上个独立学院,却因为一个不经意的动作获得宝贵的机会,最终赢得国外大学20万元奖学金——大方、健谈,是东湖中学高三应届毕业生张孟苏给人的第一印象,她的成熟与干练,更与18岁的年龄显得极不相符。张孟苏今年高考考了445分(文科),只能读个独立学院,但新加坡一所大学却在一次面试之后就预录了她,还给了她20万元的奖学金。(7月13日《楚天都市报》)
    低分考生被新加坡名校录取,还获得了20万元的高额奖学金。像是天上掉陷阱,丑小鸭张孟苏一下子变成了白天鹅。此事果然不谬也颇具有传奇童话色彩。但是,考之该童话变现实的过程,不难发现国内媒体充满了中国式误读的炒作噱头。
    引述这则新闻的中国平媒网媒,几乎都用了这样的标题---“湖北低分女生因乐于助人被国外大学录取”。似乎,乐于助人是被新加坡大学录取的主因。果真如此?如果这样,考生们大可不必十年寒窗,名落孙山者或成绩考差者完全可以掀起助人为乐的运动去吸引国外名校的注意,以等来守株待兔的好运气,这岂不是自欺欺人。
    事实上,张孟苏的助人只不过是吸引新加坡招生者的一条线索,而非决定性因素。让张孟苏得到名校青睐的是,是助人之外的综合素质---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二等奖,全国网络英语综合技能三等奖,全省书信作文大赛一等奖,英语口语三级……如果没有这些作为后援,再乐以助人的张孟苏也难以被外国名校录取。
    讽刺的是,国人将张孟苏那些骄人的成绩只是一笔带过,浓笔重墨渲染的是她的助人。这就给人造成了好人有好报、好人可以上好大学的宿命逻辑观,是中国传统因果论的现实写照。这种误读模糊了张孟苏被录取的主因,夸大了道德的作用,颠覆了德才兼备的人才观。
    更可悲爱的是,当下招生季节,对高考中考状元的过度关注照射着唯分数论的舆论浮躁,而对助人考生的舆论渲染,则是走上了另一极端。这两种缺乏中道的舆论渲染,折射了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流弊和莫衷一是的国民心理之惑。即灌输型的知识教育有破难立,能力型的素质教育立而无期。教育跟着考试走,考试围着分数转,分数则决定着学生的命运。从上到下,都晓得体制弊端,都在骂娘,却都在蜂拥着体制惯性的破车,期望通过摇摇欲坠的那条考录的独木桥。不期然的高校自主招生,偶然的高校破格录取,反而会被斥责为不公平。当下央视8套黄金时段播放的电影局《名校》惟妙惟肖地演绎了体制、学校、家长、学生普适性的现实生态。  
    张孟苏被新加坡高校录取的事实,给国内高校录取新生提供了范本。即全面考核考生的综合素养,德、才、能力一个都不能少。如果媒体因为痛恨国内招生的唯分数论而过度拔高张孟苏被海外高校录取的道德因素,那就有些矫枉过正了。因为不论哪个国家的大学,都是以培养可塑的人才为第一要务,而非招纳庸碌无为的好人庸才。
    张孟苏的故事不是好人好报的道德童话,而是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考生标本。对媒体而言,不应炒作其做好事的偶然性和传奇性,而应着眼于她被外国名校垂青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如果国内高校不是一味“掐尖”,从高考分数的“点”扩大到考生平时成绩的“线”和综合素质的“面”,更多的张孟苏式童话就不仅仅是“墙内开花墙外香”。而唯有高校录取体制主动放弃唯分数论的单一评价体系,学生、家长和学校才会从容地从改弦应试教育,易辙到素质教育的轨道。
    媒体呀,你慢些炒作张孟苏助人为乐的传奇吧,多些张孟苏全面发展的客观报道。因为这,才是张孟苏被录取的真相,才不至于让国人误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