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100-101号—战略管理相关应用指引
(2017-10-20 11:25:28)
标签:
管理会计 |
分类: 财会 |
财政部关于印发《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100号——战略管理》等22项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的通知
财会[2017]24号
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高法院,高检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为促进企业加强管理会计工作,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根据《管理会计基本指引》,我部制定了《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100号——战略管理》等首批22项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现予印发,请各单位在开展管理会计工作中参照执行。
附件:1.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100-101号—战略管理相关应用指引
财
2017年9月29日
附件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
第一章
第一条
第二条
战略,是指企业从全局考虑做出的长远性的谋划。
第三条
第四条
(一)目标可行原则。战略目标的设定,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适当的挑战性,使战略目标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实现,并能够使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有效衔接。
(二)资源匹配原则。企业应根据各业务部门与战略目标的匹配程度进行资源配置。
(三)责任落实原则。企业应将战略目标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中心和责任人,构成不同层级彼此相连的战略目标责任圈。
(四)协同管理原则。企业应以实现战略目标为核心,考虑不同责任中心业务目标之间的有效协同,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管理,有效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率和效果。
第五条
战略管理工具方法,可单独应用,也可综合应用,以加强战略管理的协同性。
第二章
第六条
第七条
第八条
第三章
第九条
第十条
企业进行环境分析时,可应用态势分析法(Strength, 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简称 SWOT 分析)、波特五力分析和波士顿矩阵分析等方法,分析企业的发展机会和竞争力,以及各业务流程在价值创造中的优势和劣势,并对每一业务流程按照其优势强弱划分等级,为制定战略目标奠定基础。
第十一条
企业可根据对整体目标的保障、对员工积极性的发挥以及企业各部门战略方案的协调等实际需要,选择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或上下结合的方法,制定战略目标。
企业设定战略目标后,各部门需要结合企业战略目标设定本部门战略目标,并将其具体化为一套关键财务及非财务指标的预测值。为各关键指标设定的目标(预测)值,应与本企业的可利用资源相匹配,并有利于执行人积极有效地实现既定目标。
第十二条
企业应加强战略管控,结合使用战略地图、价值链管理等多种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将战略实施的关键业务流程化,并落实到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中,确保企业高效率和高效益地实现战略目标。
第十三条
企业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战略评价:
战略是否适应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战略是否达到有效的资源配置;战略涉及的风险程度是否可以接受;战略实施的时间和进度是否恰当。
第十四条
战略调整一般包括调整企业的愿景、长期发展方向、战略目标及其战略举措等。
第四章
第十五条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
第一章
第一条
战略地图通常以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等四个维度为主要内容,通过分析各维度的相互关系,绘制战略因果关系图。
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对各维度的名称、内容等进行修改和调整。
第二条
第三条
第四条
第二章
第五条
第六条
第七条
在财务维度,战略主题一般可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一般包括生产率提升和营业收入增长等;第二层次一般包括创造成本优势、提高资产利用率、增加客户机会和提高客户价值等。
第八条
在客户价值定位维度,企业一般可设置客户体验、双赢营销关系、品牌形象提升等战略主题。
第九条
第十条
第十一条
第十二条
(一)确立战略地图的总体主题。总体主题是对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描述,应清晰表达企业愿景和战略目标,并与财务维度的战略主题和
(二)根据企业的需要,确定四维度的名称。把确定的四维度战略主题对应画入各自战略地图内,每一主题可以通过若干
(三)将各个战略主题和
在绘制过程中,企业应将战略总目标(财务维度)、客户价值定位(客户维度)、内部业务流程主题(内部流程维度)和学习与成长维度与战略
企业所属的各责任中心的战略主题、KPI 相应的战略举措、资源配置等信息一般无法都绘制到一张图上,一般采用绘制对应关系表或另外绘制下一层级责任中心的战略地图等方式来展现其战略因果关系。
第三章
第十三条
第十四条
第十五条
具体可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将战略
每一责任部门的负责人可根据上述责任表,将
(二)签订责任书。企业应在分解明确各责任部门
第十六条
第十七条
(一)每一层级责任部门应向上一层级责任部门提交战略执行报告,以反映战略执行情况,制定下一步战略实施举措。
(二)战略执行报告一般可分为以下三个层级:
1.战略层(如董事会)报告,包括战略总体目标的完成情况和原因分析;
2.经营层报告,包括责任人的战略执行方案中相关指标的执行情况和原因分析;
3.业务层报告,包括战略执行方案下具体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原因分析。
(三)企业应根据战略执行报告,分析责任人战略执行情况与既定目标是否存在偏差,并对偏差进行原因分析,形成纠偏建议,作为责任人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
第十八条
(一)与既定目标相比,发现问题并进行改善。企业应根据战略执行报告,将战略执行情况与管控目标进行比对,分析偏差,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改善方案,并采取必要措施。企业在进行偏差分析时,一般应关注以下问题:
1.所产生的偏差是否为临时性波动;
2.战略 KPI 分解与执行是否有误;
3.外部环境是否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导致原定战略目标脱离实际情况。
企业应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找出发生偏差的根源所在,及时进行纠正。
(二)达成既定目标时,考虑如何提升。达成战略地图上所列的战略目标时,企业一般可考虑适当增加执行难度,提升目标水平,按持续改善的策略与方法进入新的循环。
第十九条
第四章
第二十条
第二十一条
第五章
第二十二条
附录:
专有名词解释
1.态势分析法(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简称SWOT分析,S表示优势、W表示劣势、O表示机会、T表示威胁),是指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综合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相应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对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起到支撑作用。
按照态势分析法,战略目标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企业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
2.波特五力分析法(Michael Porter's Five Forces Model),是指将供应商定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同行业竞争者的力量作为竞争主要来源的一种竞争力分析方法。
3.波士顿矩阵分析法(BCG Matrix),是指在坐标图上,以纵轴表示企业销售增长率,横轴表示市场占有率,将坐标图划分为四个象限,依次为“明星类产品(★)”、“问题类产品(?)”、“金牛类产品(¥)”、“瘦狗类产品(×)”;最后的瘦狗类属于不再投资扩展或即将淘汰的产品。其目的在于通过产品所处不同象限的划分,使企业采取不同决策,以保证其不断地淘汰无发展前景的产品,保持“问号”、“明星”、“金牛”产品的合理组合,实现产品及资源分配结构的良性循环。
4.营运矩阵分析,是指通过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的营运方式,分析企业营运中分权化与集权化的问题,考虑各个管理部门(或岗位)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监督,以更加高效地实现企业营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