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1[现在到了宝陀禅寺。宝陀禅寺的别名是普陀寺,以明王炳诗:“海外传补陀,此间复有寺;海外僧延宾,此间僧种莳.一佛分荣枯.两同各争翠”之意而得名。寺本建于梅岑山紫竹林(即今普陀山),创建于唐大中年间(847-860).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总制胡宗宪迁招宝山之巅.四十年,总镇卢镗又撤其圆通殿建于山麓(光绪《镇海县志》)。明万历四十年至清嘉庆间两次毁于火,四度修建。道光二十五年(1845)大修。并建有钟楼和僧寮房(《招宝山》)。解放后1965年维修一次,1981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修圆通宝殿,1985年重修。]

↑P2(宝陀禅寺前殿)

↑P3(宝陀禅寺前殿)

↑P4(宝陀禅寺前殿)

↑P5(宝陀禅寺前殿)

↑P6(这是招宝山著名的圆通宝殿,是宝陀禅寺主殿。圆通宝殿是供奉观音的地方,所以观音庙都有圆通宝殿,你们想知道圆通宝殿是怎么来的吗?据史料记载它还和镇海口的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系呢。北宋元丰年(1023年)镇海招宝山两艘“神舟”出使高丽并顺利回国,受神庇护,宋仁宗皇帝赐额“宝陀”,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也因镇海口海上丝绸之路活动赐额“圆通宝殿”。)

↑P7(宝陀禅寺圆通宝殿及钟楼)

↑P8(宝陀禅寺钟楼)

↑P9(宝陀禅寺圆通宝殿侧面)

↑P10(宝陀禅寺侧殿)

↑P11(宝陀禅寺侧殿)
(未完待续)
临时导游/图片/阿拉摄影/2009.7.1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