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7年熊市结束了?如慢牛来了咋办?
(2014-06-18 18:28:28)
标签:
熊市慢牛牛熊转换改革估值 |
分类: A股基本情况/政策 |
2000点,很关键。
今年以来,多空力量围绕此点位折腾近半年时间,国内经济的长期低迷、IPO年内两度重启等诸多负面因素制约着股指上行空间。实际上,在经历了2007年10月6124点以来的A股历史上最长的熊市后,当前股指底部已重回1年半之前的2000点,在经济底和市场底似乎还未清晰前,无形之手的再度护盘,让政策底之说再度刺激了部分激进投资者眼球,但更多的投资者依然处在或观望、或悲观、或麻木的状态。【赟注:2014年的沪深股市前5个多月也许是20多年来最弱的一年,个股死气沉沉,大盘一蹶不振。上证今年前5个多月大部时间在2000-2100点/5%小幅变态低迷徘徊。高位仅2177点,低位在1974点。绝无仅有!】
在股市低迷期,不断有机构投资者喊出即将要“牛熊转换”。在未来经济增长有底线、目前市场成交够低迷、大盘蓝筹严重低估、七年熊市时间足够长、改革的预期红利释放下,或将彻底扭转当前的市场格局。如《红周刊》投资人物专访栏目对明曜投资董事长曾昭雄的采访文章《A股将复制1980~1999年的美股长期牛市》中所提到的,“A股市场将进入10年慢牛,未来3个月A股将迎来又一次战略性的熊牛转折,相信9月份之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将出现方向性的转变。上证指数在2000点附近反复争夺,这可能是最后筑底的过程,之后A股将会像80年代初的美国市场一样长期走牛”。【赟注:美股1980~1999年的长期慢牛走势图见:《美道指200多年走势图 vs对A股有何启示?》】
在那篇采访文章中,曾昭雄很少谈A股的PE、PB是如何低估的,而是通过市销率、A股的证券化率、A股总市值和广义货币供应(M2)的比值、A股有效流通市值和居民财富的比值、股东增持和股权激励的公司数量等几个角度进行了论证,并对股票和其他可替代资产的相对价值比较即目前无风险收益率下降情况、通缩风险、影子银行、房地产泡沫等进行了相应剖析。【赟注:说服力欠佳,见《目前A股证券化率等指标是否低到可走大牛?》】
“未来发生的牛市一定是改革的必然结果,虽然中国经济是减速的,市场再也难现周期性暴涨或者纯由流动性推动的超级牛市,但现有的流动性一定能够支持A股稳步每年涨10%~20%的长期慢牛。”曾昭雄如是说。
《通过分析7年间指数、板块和个股的变化》,再结合目前的情况,我们大致可以得出几点有益的结论和启发:
1.
简单地说,A股过去7年(5年)是熊市,并不能指导未来牛市操作。综合分析目前经济、政策、个股业绩、市场环境等因素,可以大致判断出,目前沪深300指数在低位,沪市A股算上银行后估值处在历史超低位,而即便扣除银行后仍在低位。中小板在中位,创业板在中高位,结合业绩增长和历史情况可以判断:
沪市虽然在低位,但即使在经济开始企稳,定向降准甚至降息的利好不断出台下,因GDP增速的下降、货币政策没有转向、房地产市场调控、上市公司业绩难回高增长因素影响,沪市短期内仍在折磨期,难有大幅向上的动力。
从中长期看,正如曾昭雄所言,未来货币政策很可能会出现方向性的转折,更为重要的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地位,而未来的改革是以经济、体制为突破口的全方位的改革,A股未来所出现的牛市必定是改革结果,而由此判断A股在分享改革红利的基础上进入10年牛市期值得期待。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新一轮牛市的特征,本文的观点与曾昭雄的判断基本一致:未来的牛市一定不同于2005年和2009年那两轮牛市。过去牛市的驱动力,第一是经济周期的力量,第二是流动性冲击,而未来的牛市的驱动力则是改革。所以,在中国经济减速的背景下,已不具备周期性暴涨或者纯粹由流动性拉动的牛市,中国股市已经足够大了,未来的牛市更多地体现为经济结构调整下的牛市,与美国道指走势相似,A股稳步每年上涨10%~20%的长期慢牛正在展开。
从2009年的牛市行情看,完成的基础是建立在4万亿和之前股指快速暴跌了70%的前提下,而即使在那样的情况下,上证指数也仅仅反弹了一倍,而在之前2005年超级牛市则是站在股改这个重大制度红利基础上的。总之,沪市目前尚不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爆发性利好支持,政策微刺激是长期的、渐近式利好,需要逐步兑现,预计沪市未来必将会进入长达10年的螺旋式盘升牛市格局中。
2.
当然,10年A股慢牛行情在几大板块内部也会呈现出继续严重分化的局面。判断沪市牛市就是要判断银行、地产、机械等传统行业是否复苏,但在改革和转型的大背景下,正如申万策略观点所言,在长期下降趋势下的行业中寻找短期向上的趋势的时间段,都略显鸡肋,国企改革红利是未来传统行业升华的要点,它也不会在短期内快速显现。不过,受政策利好刺激,这几年中不甘寂寞的传统周期行业股还是演绎了如金改、自贸区等不少超级主题行情。【赟注:目前银行、地产等行业貌似都是最好时期,需要复苏吗?】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对蓝筹股的操作也早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前,如银行板块涨个50%~100%以上才是对机构投资者有大的操作意义的行情,而现在则不同了,机构通过在股指期货、融资融券上的双边交易,虽然指数上可能波动很小,但机构却依然能够在某些个股上赚上个30%~50%。另外,以后如果金融创新推出个股期权,机构在银行等蓝筹股上可选择性就更强了。总之,银行类蓝筹更多地是机构等大资金的游戏,对没有加杠杆的投资者来说,操作意义并不大,很难有超额收益。优先股已经启动,未来,沪港通开通,甚至国际板开启都将进一步影响股市和蓝筹股的定位。【赟注:典型的投机思维!】
另外,目前沪市、深圳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的数量不过有947、466、718和379家。本周IPO重启,沪市也恢复了久违的新股发行,以现在每年200~300家IPO公司分配到沪深两个市场,沪市10年后或将增加1000~1500家公司,如果沪市未来再成立新兴创业板,则将增加更多公司。虽然银行利润未来还要左右沪市权重走向,但在沪市内部,上市公司所属行业的构成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随着大扩容的变化,沪深两市风格将逐步接近,反而可能形成美国股市标普500与纳斯达克基本同步表现的局面。
目前,中小板估值在中高位,创业板在高位,它们虽然符合新经济的方向,但短期内将面临业绩的检验,它们目前的位置已经大大高于2012年末1949点行情的起点,特别是创业板60~70倍时基本上就是大的历史头部,没有基本面提升而只依靠想象,很难会再次带来轻松上涨翻倍的指数牛市。所以,短期内沪市在磨底,而中小板和创业板则处在消化前期上涨的整理阶段。但同样,中小板和创业板10年后或将增加到1000~1500家公司,在向新经济转型和形成科技竞争力的背景下,深市中小盘公司的结构也将因此而变化巨大,将走出长期慢牛的行情。在热点上,新经济虽然热点纷乱,但消费、医药、科技、文化娱乐、教育、环保无疑是不少机构的共同选择,深挖这些行业的细分机会是投资者目前以及未来需要长期做的功课。
总之,未来仍会呈现出指数、板块和个股严重分化、牛股不断辈出的行情,7年熊市中有那么多的股票能够创出新高,而未来的慢牛行情则会产生更多的牛股。根据本刊“十倍股”栏目的统计,《2010~2013年间,有857只股票最大涨幅超过了10倍》,未来10年慢牛行情中将会出现更多的10倍股,无论你是采取基本面还是交易层面分析进行投资的投资者,现在应该好好把握。
3.
我们的投资目标是每年都能寻找到市场上涨幅最大的牛股、同时避免碰到熊股。
以年为单位,用2003年至2013年作为样本观察,通过跨越牛熊周期,以年度涨跌幅位于全市场前后15%定义牛股和熊股,从财务与估值视角观察牛熊股特征。
从统计来看,2003年:小阳春,二八分化,偏好绩优、高增长、低估值。2006年:反转,普涨,低ROE、低增速是熊股特征。2008年:恐怖熊市,大小盘风格出现逆转,牛熊股重现2003~2005年特征。2013年:个股牛市行情,熊股特征更强。
1】利用当年业绩计算的ROE较高(低)是牛(熊)股的共性特征之一。
将ROE<10%的个股视为低ROE股票,将ROE>20%的个股视为高ROE股票。牛股普遍具有当年ROE高(>20%)的特征,熊股普遍具有当年ROE低(<10%)特征,且熊股特征更加明显。如改为用上年业绩计算ROE,则指标失去特征。
2】扣非后净利润增速指标特征与ROE类似,且更加显著。
利用当年业绩增速,牛股普遍具有高增长(g>40%)特征,熊股普遍具有低增长(g<10%)特征。
3】如用上年业绩增速数据,指标特征依然存在,但显著性大幅下降,参考意义不大。
牛熊股的PE指标特征一直存在,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弱化。
将50倍以上及负PE股票视为高估值股票,将0~20倍PE视为低估值股票;
总体看,PE有效性不断减弱,忌利用静态PE作为买卖依据。相较于选牛股,PE更适合于提供安全垫。
2008年前牛股的大市值特征显著,之后牛熊市值特征趋于模糊。
2003年以来,站在年度行情层面,我们只经历过一次风格转换,那是在2008年。2008年以后小盘股在牛股中的占比开始超过在熊股中的占比,但是占比差始终处于较低水平。
牛熊股行业特征
过去11年,无论是牛股还是熊股,年胜率均在50%以上的仅有两个行业,医药生物和食品饮料。
过去11年,产生牛股的平均标准化概率在0以上,同时产生了熊股的平均标准化概率在0以下的有三个行业,医药生物、食品饮料和家用电器。
行业活跃程度大不相同。从出现牛股、熊股的概率角度出发,房地产、医药生物、有色金属、电子和电气设备行业非常活跃;而国防军工、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和轻工制造4个行业则从来没有出现在前五和后五的名单中。
我们统计了11年以来的行业spread排名前五和末五的次数,并对其求差。
行业反转效应显著。spread出现在前五次数和后五次数的相关性非常高,接近70%。从差值来看,相对较好的行业是医药生物、食品饮料和传媒。农林牧渔、钢铁和综合相对较差。
在股票投机上,只有不活跃的行业,没有永远好和永远差的行业。从牛股、熊股产生概率的角度来看,几乎所有行业都存在明显的反转效应。(据证券市场红周刊整理。赟得提醒的是,整编都是从投机角度去思维的,几时可以升级到从投资角度考虑投资恐怕还需要很长时间的修炼!)
延伸阅读:
《启示与教训:2013年十大牛股-熊股vs医药股逆市疯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