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交往的前提是什么?
(2008-07-18 13:05:46)
标签:
交往动力付出成功文化 |
分类: 人生启迪 |
近日收到一个网友的来信,诉说他的苦恼。其实我跟他素不相识,只是他看了我博客的几篇文章,感觉我还可能是他诉说的对象。他对我讲,他从小就害怕交往,大学毕业后,同学们给他打电话,他也不回复,原因是他怕父母说他浪费电话费——在他父母眼里,他是一个十分听话的孩子。由于交往少,缺少交往经验,虽然研究生毕业了,可是还没有找到自己钟情的事业。前不久,他看中了一个“事业项目”挺适合自己,然而,这个“项目”对自己最大的挑战就是需要与人交往。他非常希望改变无法与人交往的窘境,可是如何开始与怎样进行却成了他取得突破的瓶颈。
说实在的,我不是学心理学的,对社会心理学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不过,我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我原来也是一个不会交往的人,一个几乎没有朋友的人。如今,我简直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一个与过去完全不同的人。我今天跟妻子聊天,还提起上面那个网友的事情,我妻子一句话有几分道理,“你可是快到五十岁的时候才转变的”。对呀!这说明什么?说明人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根据我的体验,这个过程之所以能够发生,能够产生今天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因素,两个绝对不可小看的因素。
一个就是动力。在我看来,一个人要做一件事,需要一定动力,缺少动力是不可能去做的。现在就说说我六年前开始交往的动力。那个时候,我所供职的单位开始改革,“闲”了四年的我也想做点事情,于是跃跃欲试,参加几个职位的竞聘,一个是某编辑室主任,另一个是总编室主任,结果没有一个成功。可以想象,我在这个单位工作时间很长,对我了解的人也不少,谁敢重新启用一个脾气暴躁、群众关系不好的人当部门领导呢?即便是有能力、有水平那也是要承担很大风险的。当时的某些领导就有这个看法,这也是很有道理的。于是,在某些领导的强烈建议下,我被安排当了版权部主任,可以说在很多人眼里,这个职位是个闲职,不会跟很多部门、很多人打交道,因而不会给领导惹麻烦。这对我来说压力是很大的。如果在这个职位上再干不好,这个单位恐怕就不会有我的立足之地了。事也凑巧,就在我履新不久,一年一度的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就要举行了,承蒙领导信任,我被安排去参加书展。这无形之中增加了我将这项工作做好的决心。次年一月,领导安排我去一个饭店参加一个版权研讨会。到了那里,我是一个人都不认识,更不用说跟人家说话了。好不容易认识一个业内报纸的记者,回来之后也没有联系。干了一段时间,我发现这项工作挺有意思,但是却非常需要跟相关人士联系,这恰恰是我的软肋。我一方面性格暴躁,有了朋友也交往不下去。小的时候,没有一个小伙伴能跟我玩儿时间长了。另一方面,我害怕交往,不知道怎么跟人说话,开始说什么,中间说什么,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个网友。一方面是喜欢这项工作,另一方面是发怵交往。这可是有点水火不相容。不管怎么说,除了去掉交往恐惧症,我没有别的出路可走,真是“智取华山一条路”了,形势逼得我不得不作出抉择。我最终选择了改变自己。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付出。现在虽然社会进步了,通信工具异常发达,可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却越来越成问题。就像我在北京晚报发表的《手机与心机》里讲的,手机多了是好事,心机多了可不怎么样。不光是前面说的那个朋友有交往障碍,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问题,如若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有心理障碍或者抑郁症了。这些情况的出现与经济在人们生活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大有关系,比重之大足以使人们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没钱休要离开家门。这种情况带来的一个巨大副作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以捉摸,越来越令人不敢触及。一方面,社会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交往,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越来越使交往变得令人恐惧,不知道谁心里在想什么。过去人与人交往不太忌讳,有什么话差不多都能说。现在不行了,过去不太讲的东西现在大讲特讲了,比如隐私,比如面子等等。现在如果什么都不顾上来就讲,那肯定会让人不高兴的。不过,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其实并没有改变,那就是人与人交往还有更深一层的需要,一种被他人接受被他人关注的心理满足感。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当你与别人交往的时候,如果你只关注自己而不管他人,你会得到真正的朋友吗?我想那是不可能的。对你认为值得交往的朋友,你要舍得奉献,也就是为他人做事,当然不是能做不能做的都承诺下来,那也是不行的。当你知道学会付出的时候,你一定会拥有友情的。不过,要注意的是,并非你今天付出了,明天就会得到回报。那未免过于实用主义了。人与人交往的真实目的不在于满足眼前的有形需要,而是久远的群体接受与关注,用过去的话讲,就是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最好才是互相帮助。《菜根谭》上有一句话讲得好,“士君子贫不能济物者,遇人痴迷处,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难处,出一言解救之,亦是无量功德,”意思是,对别人来讲物质帮助固然重要,有时候几句话语更能让对方受益无穷。严格说来,学会奉献,学会为他人做事,不仅有益他人,更有益自己。你自己给别人做了事,你至少会觉得你在这个社会还是有用的,这比什么都强。
有人会说,你讲了半天大道理,还是没说到底怎么交往才有效。非也!我已经讲得很透彻了。只要你想与人交往,只要你有动力,你就会想办法,你就会研究如何才能有效地与人交往。不可能千个病人用一个药方,那非耽误事不可。还有就是你的心态,与人交往千万不可想着你今天与人交往明天就要有所斩获。这是不可能的。就我个人而言,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在交往动机上,市侩哲学的成份越少,得到的友情就会越长久,友情经过考验,就会品尝到这种长久友情的美妙之处了。
没有动力支撑,交往过程中遇到挫折你会退缩;没有奉献精神,得到真正有情的希望就会落空。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其他具体技术问题就成了小case(问题)了。反之,只关注小问题,只学习交往技巧,最终你依然是一无所获,依然是孤家寡人,依然是无法使你自己得到改变。
二〇〇八年七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