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宝贝,宝贝》
(2010-01-18 15:11:05)
标签:
周国平《宝贝宝贝》孩子杂谈 |
分类: 读书 |
周国平新出了一本书,《宝贝,宝贝》,写的是他的小女儿从小成长的过程。我在新浪网上读了连载的前两部分。
这是一本饱含爱意、充满童心、富于哲理的书。我爱不释手,一口气往下看,可是越看越慢,因为舍不得一下看完。这本书里没有“大意义”、“小逻辑”,可却深藏着生命中最本真的东西。
孩子的眼睛清澈明亮,而且会目不转睛地盯着人看,而成人之间绝不会这样。孩子的凝视,似乎是相信你的表示,或者说说不定在研究你呢。周国平说得更准确,凝视是没有距离的表现,成人因为有距离感所以不能凝视,一旦凝视便是非礼、冒犯、挑衅。
人最可爱的时期是孩提岁月,丰富的想象力随着年岁增长而日益减少,“鬼心眼儿”越来越多,别人嫌憎自己,有时自己也觉得恶心——还是当个孩子好啊!
孩子为什么为成人所喜爱?因为成人在孩子身上发现了自己纯真的“人之初”,意识到或本能地感觉到未被社会污染的孩子才代表生命的最真实且高级的存在——啊,孩子,怎么爱你也不够;童心,怎么爱你也爱不尽——因为我已失去童心,成了可怜的大人。
给哲学家当女儿是宝贝的福气,生在我们这样的家庭里,童年只是模糊的印象,幸福抽象成了名词而不具体了。要有更加细致和耐心,仔细观察才会发现孩子的点滴。这方面我太粗心了。有人说我做的已经挺好了,这得看跟谁比,跟 周先生比,我差上十万八千里。现在看来,我丢掉了很多当爸爸的快乐,也为女儿没有得到我更多的爱和快乐而心有戚戚。与啾啾一比,女儿多么可怜,失去了太多儿时的记忆,而这是父母应该做的事情啊!女儿小的时候肯定说过许多“童言稚语”,可我从未注意,结果是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如果我现在初当爸爸,也许会做的好一点吧。
看这本育儿经般的书,等于跟着周先生温习儿童心理学。心理学有时枯燥,只有加进亲情才有滋有味。看着他们父女俩的游戏,我的心里也荡漾着幸福的蜜液。
虽然周国平说不想让孩子长大以后一定出人头地,只要“善良、丰富、高贵”就行,其实,这六个字是很难做到的;做到了,孩子就肯定有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在周先生的叙述中,啾啾已是个“小语言学家”、“小艺术家”了,天赋早露尖尖角,这样的孩子在这样的父亲熏陶下,想不作为都难。
周国平在孩子身上体会出那么多的温情与哲理,细致地描述了孩子的成长,给孩子一个完整的生命记录。我多么后悔,如果自己也从女儿一出生就开始记录她的成长过程该有多好!我还算个细心的人,却在这应该做的事情上没有做到。
好多父母在孩子出生后都想得挺好,为孩子建立成长档案,记下宝宝的身长、体重、脚印等数据,百日、周岁、每年的生日都要去照相馆拍张照片(那时个人拥有相机的很少),可惜,更多的人只坚持几年就拉倒了。我也是这样。后来我将“零岁方案”的计划付诸行动,可却因没有文字作证而泯灭于时间的轮下——单凭回忆怎能完全啊?
当然,周国平有“老”的优势,恰好又是思考型的学者,有这样一本书是正常的。但我没理由因此而免掉自责。他的这本书使我想起自己初为人父的情景,我愿意靠他的提示回忆女儿带给我的一幕幕,然后小心地记下来。
大人浪费的事情太多了,最大的浪费就是忽略了童心,成天忙活的那点儿事抵不上孩子的一句话带来的幸福。
关爱孩子,其实是关爱我们自己,关爱自己的未来。孩子是我们留在今天的过去的影子。
现代人还有一层忧虑,对孩子的态度是矛盾的、左右为难的:孩子是可爱的,可现在养个孩子的成本实在高昂,继“房奴”、“车奴”之后又诞生了“孩奴”,连孩子都养不起了。另外,就是有了孩子,年轻的父母还得为生计疲于奔命,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呵护孩子。想要孩子养不起,养了孩子又给不了孩子快乐与幸福,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丁克族”。不管怎么说,一个让人不敢要孩子、要不起孩子的社会不能说是美好的社会。
想做父母的人要想好,如果你不能给未来的孩子以身心两方面的精心呵护,那就先别要孩子。
我冒出一个想法,想向那些即将当父母的人推荐这本书,相信他们看了肯定会有收益,对他们养育孩子大有帮助。那么,周国平的这本书对于民族的未来也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