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厂!宁厂!盐泉!盐泉!
——巴山千年古盐镇
图/文
瘦马007
初冬时节,暖阳高悬。山野间倒显得萧瑟,只有鸭子在冬水田里欢快地觅食,不时扑打着翅膀,引吭高叫。当我们到达宁厂古镇时,阳光斜射在山峦间,给寒冷的巴山带来丝丝暖意。而在古镇道路旁,三三两两的居民栖息在路边晒太阳,喃喃自语,用一种无奈与期许的目光注视着过往的行人。
宁厂古镇坐落在重庆巫溪县以北、大宁河上游、大巴山深处,与陕西的镇坪(周老虎所摄地)交界。山峦重叠,宁河奔流,公路旁边,一汪碧池,一泓清泉挂瀑而出。这不是一般的泉水,而是整整流淌了几千年的一股盐泉。轻轻地舌舔一股咸咸的味道。盐泉对岸就是宁厂古镇,大宁河将其一分为二。盐水通过架设在空中的藤索管道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盐厂,经过蒸煮、过滤、积淀,而形成盐。据史料记载,“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当虞夏之际,巫国以盐业兴”,宁厂成为巫咸国的本土和首会所在地,成为重要的盐产地,是我国早期制盐地之一。并因此设置州、县衙府,专设盐官管理盐业。至清乾隆年间,仍有盐灶366座,煎锅1008口,号称“万号盐烟”。鼎盛时期,宁厂盐行销川、陕、湘、鄂、黔等地,并作为贡品盐运往皇宫,盛极一时。
千年盐泉,流淌不息,宁厂因盐而兴,又因何而败?

凝望着经久不息的盐泉,轻轻地行走在吊桥上,清澈的大宁河水缓缓地流淌。一眼望去,不见人影,没有炊烟,寂静无聊。河岸边,一溜排开的民居错落有致,平仄相间,依山傍水。沿着河边堡坎深入古巷道,穿行在民居间,破旧而破落,悲叹声声。时常会出现危险,有的墙上还有安全危险的提示。有的房屋用木料支撑,有的房屋已经倒塌,早以被弄成土地种植蔬菜,而主人已不见踪影。穿过破旧的民居,但见高崖峭壁,平坝间基垅清晰,断垣残墙,几株蔬菜覆盖。据说先前这里是盛放盐的仓库,有些是会馆场所,至今荡然无存。
河边堡坎用青石磊彻,有的路面也是用青石铺就,历经风雨浸渍,光可镜人。铺面与河为临,狭窄的青石路成了古镇的主要通道,即是街巷,弯弯曲曲、断断续续一直向两头延伸,俗称“七里半边街”。遥想当年,一把木椅、一砣石樽、一杯清茶,一抹斜阳,家中门前坐,静观溪水流的消闲时光多么让人留恋。而今,物是人非,木椅、石樽孤苦伶仃备受欺落。

当来到一吊脚楼廊下,看见一砍柴的老人,戴个眼镜,打个招呼,老人便娓娓道来。过去的宁厂非常繁荣,出过许多大官和富商,现在都出去了,不敢留在这里了。指着对面以前的盐厂,那就是生产车间。其实,现在的盐厂是解放后公私合营而形成的国营厂,并不是用土法煎锅盐灶熬制,因此已经失去了古色古香的原汁原味,看不到366座、1008口的古盐灶。从盐泉流入宁厂就开始发展、兴盛,直到改革开放后的90年代前,宁厂一直在向前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家明令禁止传统“平锅制盐”的生产,在亏损的深渊里挣扎了多年的盐厂终于倒下了最后一根烟囱,停产,解散,倒闭。几千年来围绕着“盐泉”而存在和繁荣的宁厂古镇,迅即在短短的几年里衰败、颓废,终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眼镜老人还说,宁厂倒闭前,在古镇上的常住人口有好几千人,现在真正在镇上居住的不足20人。与我们在古镇看到的情况基本吻合。穿行在沟沟坎坎的古镇,到处是废弃的空屋和残垣断壁,偶而能看见佝偻的老人在黢黑的房间里艰难行动的身影。

漫步古镇,面对孤独的老人,倒塌的民居,破败的厂房,和那寂静的古镇,顿生凄凉、悲壮、落没、沧桑之感。历史在巴山深处将宁厂古镇演绎得如此壮怀激烈,又如此悲哀苍凉,全因那一泉清幽的“盐泉”。
我伫立在大宁河边,仿佛用穿透的目光扫视着古镇的前世今生。前世,曾经的辉煌耀眼巴山;今生,破落而凋零孤寂巴山;历史,给你一个灿烂,时间,还你一个沧桑,无情地书写古镇的页码。阳光下,宁河边,古镇的没落使你不敢相信过去的辉煌,而今的面目也使你不敢相信如此破败。声声叹息,过往烟云,无奈天成,悲哀啊!。
p1

p2

p3

p4

p5

p6

p7

p8

p9

p10

p11

p12

p13

p14

p15

p16

p17

p18

宁厂古镇还有许多故事,尽请留意下集:宁厂古镇的特点及男女战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