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之后:如何引导准大学生——儿子习作集《心语漫漫》成书故事(黄继森_新浪博客)

标签:
黄继森黄皓然心语漫漫 |
分类: 家庭教育 |
高考之后:如何引导准大学生
——儿子习作集《心语漫漫》的成书故事
黄继森
每逢高考,我都想写点东西,今年就说说家书吧。
家书,既指家中所保存的书籍,也指家人来往的书信。在我们家,家书还有一个特指——我们自己编印的一本书。
藏书不多也不少,最多的时候上千册,装满了大书架的每一个角落。家信只有两封,是儿子在外地上高中地时候我写的。至于我们自己编印的书《心语漫漫——黄皓然大学诗文集》,是72页的彩印本,其中高中作文2篇,大学诗文20篇(首)。为了补白,还收录了一些小学、初中的日记片段、作文片段。另外还收入了仅有的那两封家信、我和妻子的几篇拿得出手的文章。
细说一下此书成书故事吧。
2006年7月,儿子得到大学通知书后,我要求他在大一、大二期间交给我不少于16篇作文,每期不低于4篇。当然,我布置的作业也有灵活性,一是可以交自己比较满意的论文,二是如果学习和活动时间实在忙碌,可以在寒暑假里补上一个学期的作文。两年时间里,儿子悉数交清且超额完成,除《狼图腾》和《 浅论先秦政治思想中的礼与法》为作业外,其余均为课余时间原创。
给读大学的儿子布置作文,而且规定篇数,这样的要求,看似有些多余,甚至有点残酷,在许多家长看来也许是多此一举。在大学生眼里,我这样的父亲或许应该属于“暴君”吧。其实,我这样做是有理由的,一是我的写作经历几乎伴随着儿子的成长,深深地感染了儿子;二是儿子向来比较听话,乐意接受我的建议(现在想来,应该还是家长作风的效果,属于强制或半强制)。当然,这两点其实都是次要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写作,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更是人生职场必备的能力。当今大学生写作状态不容乐观,他们迫切需要拿起手中的笔,努力提升写作水平。也许儿子有了这样的认识,也就有了写作的动力。
儿子进入大三后,我就没有再要求交作业了,一是因为要准备考研,二是儿子的写作能力已经让我放心了。但是,他还是自觉自愿地写了一些,《世界杯随感》就是其中的一篇。
后来,我在自己的教育博客开了“儿子专辑”栏目,发了部分佳作。这些作品大多得到了管理员和博友的认可。某夜,妻子浏览我的博客,被加精的《心语漫漫》陶醉,感念儿子的写作水平“极致”,字字品读,句句品味,以致心动情,眼盈泪。
儿子交的第一篇大学作业写于拿到大学通知书的次月,题目是《就是不想写》,虽然内心有抵触,但在我意料之中——
从小就不喜欢写作,因为每次作文课有多数时间都是自己写,远不比有老师讲解的语文课那样生动有趣。不过还好,小学的作文要求不高,字数要求不多,而且翻来覆去总是那几个题目,又没有人怪你不求创新。于是,小学时仅仅是不喜欢写作,还没有发展成讨厌。
上了中学,老师对作文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毕竟高考中作文占了60分,可是作文课却变成了每两周一次甚至三周一次。虽然自己不喜欢写,可如此宝贵的练笔时间不能浪费啊,所以总想写出自己的全部水平,写得漂亮一些。这样一来,就不可避免的要在构思等方面花大量的时间,于是每当写作文我往往都是要下课才开始动笔,晚上或是第二天才能完成。所以写作在我眼中也变得越来越困难,我对写作的讨厌之情也越来越烈。
高考完后,我自以为受写作的折磨会越来越少,没想到一个多月后“灾难”降临了:父亲要求我坚持写随笔,偶尔也要弄个命题作文考考我的笔力……开始我还只是认为命题作文有点麻烦,随笔因为内容不限会好写得多,可是谁知写第一篇随笔就遇到了麻烦,迟迟不能动笔……原因何在?因为此时的我对写作的厌恶之情已达到了顶点,提到写作的痛苦之情溢于言表,没有感觉的时候是难以提笔写作的!
我其实不讨厌写作,只是讨厌被动地、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写作。在高一的时候,我就很喜欢写周记,一周7天的任何时候——只要有了感觉,你都可以写,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甚至这周的感觉很好,你可以接着往后写,免得有时候写不出来。高二高三的时候,练笔的机会少了,感悟却多了,心血来潮的时候也爱在笔记本中写一些句子,偶尔成段,鲜有成篇。高三伊始,我准备了一个笔记本,打算用它从背面起记录自己在高考路上的心路历程。可谁知高三没有想象中惨烈,自己的心情也没有什么变化,写了两三篇后就只能作罢。
写作就如同读书。不喜欢读书的人也有喜欢读的书,不喜欢写作的人有时也愿意提笔记下一些东西。写作又不同于读书,看看我,喜欢读书却不喜欢写作。读书的时候是放松的,此时的心情最易于进入作者的时空,心灵最容易受到陶冶,它给人的是真真切切的享受!而写作呢,我身边的写作通常都是有任务、有压力、必须去完成的,它给人的只能是折磨,只有真正自己愿意写的时候写作或许才能带来一些享受的感觉。
我知道在现代社会,又尤其是在我所学的专业,写作很重要。我也知道有的事情即使你不愿意也必须去做。可我现在,就是不想写!
2006.08.10

既有小学至高中写作的经历,也有求学路上的写作感悟和收获,更把被动写作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我自然不会放弃这个难得的“家教”机会——将此文该写成了《不是不想写》——
不是不想写
黄继森
高中毕业考上大学之后,能重新拾笔主动写些东西的人,是凤毛麟角的。这自然也包括我。
我从小就不太喜欢写作,因为每次作文课有多数时间都是自己写,而且翻来覆去总是那几个题目,远不比有老师讲解的语文课那样生动有趣。不过还好,小学时的作文要求不高,字数要求不多,又没有人怪你不求创新。于是,小学时仅仅是不喜欢写作,还没有发展成讨厌的程度。
上了中学,我对作文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毕竟高考中作文占了60分。可是不知为什么,作文课却变成了每两周一次甚至三周一次。虽然自己不喜欢写,可如此宝贵的练笔时间不能浪费啊,所以每次写作,总想写出自己的全部水平,都会尽量写得漂亮一些。这样一来,就不可避免的要在构思、措词等方面花大量的时间,于是每当写作文我往往都是要下课才开始动笔,晚上或是第二天才能完成。所以,于我来说,写作也就变得越来越困难,我对写作的讨厌之情也越来越烈。
高考完后,我自以为受写作的折磨会越来越少,没想到一个多月后“灾难”就降临了:父亲要求我坚持写随笔,偶尔也要弄个命题作文考考我的笔力……开始我还只是认为命题作文有点麻烦,随笔因为内容不限会好写得多,可是谁知写第一篇随笔就遇到了麻烦,迟迟不能动笔……原因何在?因为此时的我对写作的厌恶之情已达到了顶点,提到写作的痛苦之情溢于言表,在没有感觉的时候是难以提笔写作的!
其实,我并不讨厌写作,只是讨厌被动地、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写作。在高一的时候,我就很喜欢写周记,一周7天的任何时候——只要有了感觉,你都可以写,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甚至这周的感觉很好,你可以接着往后写,免得有时候写不出来。高二高三的时候,练笔的机会少了,感悟却多了,心血来潮的时候也爱在笔记本中写一些句子,偶尔成段,鲜有成篇。高三伊始,我准备了一个笔记本,打算用它从背面起记录自己在高考路上的心路历程。可谁知高三没有想象中惨烈,自己的心情也没有什么变化,写了两三篇后就只能作罢。
写作就如同读书。不喜欢读书的人也有喜欢读的书,不喜欢写作的人有时也愿意提笔记下一些东西。写作又不同于读书,看看我,喜欢读书却不喜欢写作。读书的时候是放松的,此时的心情最易于进入作者的时空,心灵最容易受到陶冶,它给人的是真真切切的享受!而写作呢,我身边的写作通常都是有任务、有压力、必须去完成的,它给人的只能是折磨,只有真正自己愿意写的时候写作或许才能带来一些享受的感觉。
我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我也深知,在现代社会,又尤其是在我所学的专业领域,写作很重要。我甚至还清醒地认识到,有的事情即使你不愿意也必须去做,正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改写完后,我很满意。一写一改,父子间的互动是一次特殊的沟通,而且是一次颇有收获的心灵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