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杂记 |
童年时光收录了世界各国26位小说家写的与少年、儿童时代有关的26篇小说。很奇怪的是门罗的小说没收录进来,门罗也写了很多有关少年的小说,不知为什么,戈迪默的收了一篇。
很久没这样静下心来看过文学作品,并从头到尾看完了,在现代快餐文化时代,静心看文学作品真不易。但这本书并没有给我厌烦及厌倦感,整体感觉语言非常简洁、明快、准确,结构完美。反而从中得到许多启迪和收获,这是看国内小说所不能达到的。
文章的编排从制毒开始到死亡结束,和我的童也有类似,我的童也是以死亡结束。这样才是真正的生活。生活是贯穿生老病死中的所有人类存有的情感。
现在开始一篇篇细说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篇目。
《制毒》(加)玛格利特.阿特伍德 这篇文章放在第一篇真是当之无愧,虽然它短得不到一千字,但这确是优秀的小说,你看不出它的邪恶,但它确实在我们儿时的心理存在过。用它来证明中国的性本恶,最好不过了,但作者的本意肯定不是。它告诉我们小孩心理不只大人们宣传的那么美好,它也有恶的念头,虽然是无意识。它拓宽了我认知的界面。
《冬季》(美)胡诺特.迪亚斯 这是一位出生于多米尼加共和国的作家 冬季写的就是一家侨居美国的多米尼加人初到美国的生活,让我了解了其他国家人初到美国的生活,也可以看出对美国社会的一种观照吧。从小孩到母亲再到父亲,视角比较全面。多米尼加离美国并不远。
《Writ》(英)艾莉.史密斯 这篇文章采用14岁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对话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未来的向往和对自己的爱,但里面有一个说教的内容,我不怎么喜欢,我不喜欢艺术里面出现道德说教的内容,这让人感觉怪怪的。
《砸猪》(以色列)埃特加.凯雷特 怎么说呢?看这篇文章就像看中国的儿童文学。以前对以色列的印象没怎么样,但看了这文后,对以色列有些反感。它的教育和中国太像了。简直像两兄弟。说明对以色列还是不了解。中国的教育以官本位来诱惑民众。以色列以功利来诱惑民众。不是说不可以,但色彩不能太浓厚了,我个人认为这两国在这方面都太浓厚了,违背了人性。后面看到以色列的文章只想跳过。
《戴三叶草的小丑》(南非)纳丁.戈迪默 诺奖获得者肯定是当之无愧 一开始对戈迪默期望值比较大,希望能找到对自己有启迪的东西,结果有点小失望,和我的口味径相不同,能借鉴只能是写作技巧及结构布局。
《个人支柱》(葡萄牙)理查德.齐姆勒 这篇文章是童年时光里我最喜欢的,大概人都有这种心理吧,和自己禀性相近的就特喜欢,喜欢标题,思维走向的编排和我的潜意识相符,人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总想找找世上有没有相同的叶子,看见别人也有,才对自己自信,如果没有,是不是一直要怀疑下去呢?一直在寻找遗落花的叙述模式,那次看到苏童的玛多娜生意有点启发,但还没有个人支柱的启发大。一个主题,这个主题不是一件事,而是一个意念,但材质却有沙石鹅卵,本不相干相粘,却用水泥和水把它绞在一起,成为一个牢不可分的整体,玛多娜生意,标题没有凝结力,然后用的水泥标号好像也低了。个人支柱在写遗落花时,还要细细地分析。在网上查不到齐姆勒的其他作品,可知英语的重要性。齐姆勒是儿童时光这部书的发起者。外国文学味道真的要好些。
《亲吻与倾诉》(英)约翰.琼斯 这是一篇写同性恋的小说,作者本人就是同性者。在这本书里,大多都能看到作家本人的影子,所以读起来比大陆作家写的具有真实感及有感染力。不知不是写儿童文学的小说有没有这种感观。亲吻与倾诉,标题大多都能突出主题。
《打字机,Q键》(澳大利亚)马克斯.苏萨克 这是一篇写少年励志的小说,同是励志小说,为什么它给我真实感,而大陆作家的励志显得那么假,是生活假,还是笔假,不知道。
《父与子》(加拿大)阿尔维托.曼古埃尔
《把死亡当早饭的小姑娘》(波兰)伊娃.霍夫曼
这是一篇写死亡的小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