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庄子曾经在《齐物论》中,描述了自己梦中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的心理过程,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哲学问题:即我们人如何区分真实的世界和虚化的世界。原文是这样描写的: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用白话文来解读,应该是:“庄周曾经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很生动逼真的一只蝴蝶,感到非常的愉快和惬意,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庄周。突然间醒过来,惊惶不定之间意识到原来我是庄周。问题是,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是所谓的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http://ww1/large/005vDBwzjw1faigxqlzx9j30gl07f74p.jpg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庄周梦蝶》则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学问题,即我们如何意识到我还是我自己,而不是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心理学家把这一心理过程,称为自我认同的连续性(identity continuity). 我们关心的就是:个体是如何对自己的身份连续性进行感知的呢?所谓的身份连续性,通俗来讲,就是回答以下两个问题:我为什么还是原来的我?又为什么不是原来的我呢?
http://ww3/large/005vDBwzjw1faih4isq25j30cj07i3yn.jpg
我们已经发现,个体的身份连续性意识在于对自我内在素质的稳定性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道德观、自我(ego)和灵魂等不变的确认。当这些内在特征发生改变时,就会威胁到个体对自己身份连续性的感知。比如随着个体的成长,会感觉长大后的自己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小屁孩了,除了外形的改变,更多的是内在特征改变引起的,觉得自己“成熟了”。大量的心理学研究探讨了什么类型的改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发现人们的关注点还是在个体的内在属性的认知上,比如美国心理学家Strohminger和Nichols在2014年的研究表明,美国人倾向于将道德(即对事物的对错判断)和人格特质(即自己性格)的改变视为引发个体身份不连续性认识的最重要的因素。
http://ww1/large/005vDBwzjw1faihfnty1qj30dc08c0tb.jpg
然而,2016年7月来自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心理系的Franki kung,Lgor Grossmann 和Richard eibach发表在《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的研究表明:个体对自己身份连续性的感知可能还存在文化差异。在人们感知自己的身份连续性时,个体的世界固化的信念(fixed-world beliefs)能起很大的作用。如果个体生活在一个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有着严格分工和限制的社会,他的世界固化的信念程度会非常高。在感知自己的身份连续性时,倾向于依赖已有的外在社会关系进行判断,一旦社会关系遭到破坏,个体的身份连续性随之遭到破坏,即别人对待你的方式改变,你就会感觉到“我不是原来的我了,我发生了改变”,比如产生“为什么大家不喜欢我了,一定是我变得令人讨厌了”等类似的想法。
与此相反,如果个体生活在一个社会秩序相对松散的环境中,个体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没有严格限制,而是流动性比较强,那么在判断身份连续性时,个体会更多地依靠自身内在特质的改变情况进行判断,在社会关系遭到破坏时,他们倾向于作出这样的解释:虽然他们不喜欢我了,但我还是那个可爱的宝宝。
为了验证在世界固化的信念中确实存在文化差异,并探究这些差异时如何影响个体对自己的身份改变的感知,Franki kung及其同事进行了以下两个实验。
被试选取
实验选取了印度和美国两个国家进行跨文化比较,因为这两个国家几乎是世界固化信念的两个极端。印度的社会秩序对个体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规定严格,这样的社会秩序有利于固定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并且印度社会从多个方面对社会关系的稳定性进行巩固,所以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个体有着非常强的世界固化的信念,非常重视个体社会关系的建立和维系,对群体的依赖性比较强。相反,在美国社会更加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强调个体有选择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的自由,这使得美国社会中的社会关系相对松散,稳定性较差,长期生活在其中的个体习惯认为社会是流动性的,倾向于塑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社会空间。
实验1
来自印度和美国的567名被试首先填写两份问卷对世界固化(fixed-world belief)和个体固化(fixed-person beliefs)进行评估,之后被随机分入四种实验条件中阅读一个涉及外在社会关系改变(或内在特质改变)的小故事,读完后对主人公与改变之前的相似度进行评估。
结果发现,在发生外在社会关系改变时印度人更多地知觉到个体身份不连续性,而美国人正与此相反,是在发生内在改变时更多地知觉到个体身份不连续性。同时还发现,印度人的世界固化信念也更强些,这部分解释了印度人对外在社会关系变化更敏感,世界固化信念和改变类型共同影响个体对身份不连续性的感知。
实验2
实验2采用了多因素混合设计,变量与实验1 相同:改变类型(外在社会关系改变VS内在特质改变)和改变属性(积极VS消极),其中改变类型变量采用被试内设计,改变属性变量采用被试间设计,共有296名印度和美国被试参加实验,他们被随机分配到两种实验情境中,实验任务与实验1相同,被试在阅读故事后对主人公的改变程度进行评价,除此之外,研究者还要求被试对主人公的可信赖度进行评估,以检测在判断个体不连续性方面的文化差异是否对被试判断其他个体的可信赖度有后续影响。
在身份连续性的判断差异和世界固化信念强弱方面,结果与实验1 相同,并且两国被试在内部、外部改变发生时对身份连续性对判断差异更加明显。在可信赖度方面,结果显示:身份不连续性与可信赖度呈负相关,也就是说,如果个体在外在社会关系发生变化时会产生身份不连续性,那么与产生内在特质变化的人相比,他对那些社会关系发生变化的人的信任程度会更低。
http://ww4/large/005vDBwzjw1faihjfn1l1g30640640uc.gif
我们发现,世界固化信念除了有文化差异之外,其实也有个体差异。我们中国社会中,有些人相信自己生活的世界可以改变,有些人想对而言,会认为自己生活的世界改变不了,他们的自我连续性认识肯定也是不一样的。有些人通过外在环境的变化,包括自己的地位,身份,甚至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自己是不是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也有人更偏重于自己的个人内在感受来判断自己是不是已经发生变化。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其实,无论是何种信念,自我的思索和反省都是积极的心理反应,可怕的是从来不去想想自己是谁,完全由别人来定义我们。人类正是在这样的自我探索中成长起来的。当我们人近晚年,回首往事的时候,一定会情不自禁的感慨当年华年的美好,情感的丰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在其中。
参考文献:
Franki Y.H.Kung, Richard P.Eibach,and lgor Grossmann. Culture,Fixed-World Beliefs,Relationships,and Perceptions of Identity Change.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2016, Vol.7(7), pp.631-639.
(本文根据学生商文佳的作业改编)
责任编辑 | 吴卫国
执行编辑 | 张素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