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湿地自行车杂谈 |
分类: 一缕行走的步子 |
写在前面的话:去了四次成都白鹭湾湿地公园,每次都有新的发现与感受,于是想为这地方写个攻略,好让朋友们少走弯路,更充分地享受这里的美妙。
白鹭湾湿地公园,呈长条形东西横呈。正中间是一号门,西边二号门紧临荷塘月色,三号门在东边,靠近龙泉方向。每个门都有一个有巨大白色太阳伞的游客中心,都可以在那里喝茶,
一号门的游客中心中午有简餐供应,一份36元。
三号门的游客中午有中餐供应,且不远处还有家叫做“锦汀草堂”的中餐馆连带茶馆,窗外有很好的风景和震天响的牛蛙声,菜品不错,价格可以接受,茶包间费三十元,最低消费十元(白开水)。另有麻将室,不清楚价格。
二号门的游客中心无餐可供,只能喝茶,但因为它紧临荷塘月色,门口农家乐不要太多呵,且个个像模像样的。
三个游客中心的最低消费皆为十五元(白开水),茶水最低消费28元。
三个门的游客中心都可以租借自行车,三百元租金,一号门的游客中心,还需押个从证件,本单位的工作卡可用。租用自行车的费用,第一个小时二十元租借费,往后十五块钱一小时。超过十分钟算一小时。
节假日,游客中心的自行车供不应求,门外有私人租车的,每小时十五元。
白鹭湾湿地公园,真的好大,老年人,不便行走的,最好走一号门和三号门。因为游客中心离大门近。二号门离游客中心老远的,虽有观光车,但不是太方便,且价格小贵,从一号门到三号门三十元。人少的时候,仅仅只有两辆观光车在若大的院子里溜达。捡那些不会骑车,且走不动的的游客。
每个门,想要打的,是很困难的,但有公共汽车可搭乘。
所有的游客中心,都五点打烊。“锦汀草堂”时间由晚上就餐的食客而定,此餐馆门前有停车位,离三号门几百米距离。
白鹭湾湿地公园一般情况不收门票费,遇到什么节的时候就不一定了,票价40元。
公布一个“锦汀草堂”服务员电话,可提前订餐订位,纯小姐:13708191830
公布一个观光车的司机电话,如果需要搭乘观光车请联系他:彭师傅:13880183417
标签:
张炜蒋友柏蜗牛狮子 |
分类: 一缕墨香 |
靠自己
http://s8/bmiddle/4baa675fxafcebd092bd1&690
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从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这个壳的保护。”
小蜗牛:“毛虫姐姐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她却不用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毛虫姐姐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啊!”
小蜗牛:“可是蚯蚓弟弟会钻土,大地会保护他啊!”
小蜗牛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大地也不保护。”
蜗年妈妈安慰他:“所以我们有壳啊!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自己。”
幸福就在……
http://s15/bmiddle/4baa675fxafcec1cc34da&690
草原上有对狮子母子,小狮子问母狮子:“妈,幸福在哪里?”
母狮子说:“幸福就在你的尾巴上呀……”
于是小狮子不断追着尾巴跑……但始终咬不到。
母狮子笑道:“傻瓜!幸福不是这样得到的。只要你昂首向前走,幸福就会一直跟着你!”
![]() |
The Lion King Collection(狮子王精选) 歌手:影视原声(欧美) 唱片:雷鬼 |
标签:
西博会宝光寺罗汉堂皈依尊者 |
分类: 一缕闲聊 |
歌手:齐豫
标签:
贝壳风铃海螺 |
分类: 一缕闲聊 |
写在前面的话:
有一年出差在海边,忘了是大连还是青岛的海边了,因为那一次,这两处地方都去了的。在一个由贝壳做的风铃前徘徊,它是这片商铺里最大的一串风铃。看到它,脑子里马上涌现出一个词——“壮观”。真是惊讶于这被掏去了珍珠的贝壳,依然遗留着的珍珠一样高贵的气质,竟然能构造出如同宫殿一般华丽的格局。但最后,我还是选择放弃,没有将她带回没有海的盆地。没有海风的吹拂,它会干裂的吧,它听不到海的声音,会寂寞的吧,我不忍。更不忍,我那还未走完的长长的旅程,恐怕会将这华丽的宫殿在颠簸中毁损。
这些年,我一直在寻找我最爱的风铃,但却一直没能找到。我不知那年在大连还是青岛的海边放弃的那串贝壳做的风铃,是不是就是我一生的寻找。生活中,总有些放弃,原本正是我们倾尽一生希望拥有的。
看到这串风铃里那些小小的海螺壳,我想起一部小说的情节。这部小说的名儿已经早忘记了,但这个情节一直没忘。
海边的男孩子爱上来自内陆的女孩子,但羞于表达,于是将一张示爱的小纸条放在一只海螺壳里,临别前,他将这只海螺壳交给他爱的女孩,告诉她,可以通过海螺听到海的声音。女孩子于是常将这只海螺放在自己的耳边,伴着自己的心跳听海的声音。许多年过去,已是女人的女孩子无意间失手打碎了这只海螺,那张她渴望过的纸条,花瓣一样飘落,而光阴像吹过海面的风。人世间的许多事,都只肯在粉碎的那一刻才露出真相,任你陪着多少小心,也不由你。
标签:
刀郎新歌理想 |
分类: 一缕旋律 |
标签:
冯小纲电影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母亲杂谈 |
分类: 一缕光影 |
尊敬的冯小纲导演你好!
我在第一时间带着儿子,看了你导演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且选择的是DMIK放映厅。
冯导,做为四川人,我首先要向你鞠个躬,感谢你为汶川地震而改写了《唐山大地震》的剧本,把这段我们四川人想忘而忘不掉的历史,永远留在了这样一部恢弘的电影里,让我们的子子孙孙有幸能永远铭记。看到那些熟悉的场景,我依然情不自禁地热血沸腾、热泪盈眶,心里顿时生许多对关心和关爱四川人民的五湖四海的朋友们的最真切的感激与感动。只是我突然很想看到最早的那个本子,因为听你在首映式上说,开始拍这部电影是在2007年底,那时候汶川还没地震,那如果没有汶川这场大地震,你又通过什么样的桥段,让方登改变了心里的那点根深蒂固的呢?我很好奇。我想寻原著来看看。
冯导,23秒地震时的特技,是一种严丝合缝的对超强地震的复制,真的跟真的一样让人震撼。想来这一桥段是可以成为中国电影特技的里程碑的。由此可见,中国在电影特技上已经可以不输好莱坞了,如果有机缘,也可以拍出《2012》和《阿凡达》那样的电影来的。
冯导,我在看你的这部电影时五度落泪。第一度落泪,是在方达奶奶重又把方达交还给元妮的时候,眼泪在元妮重又看到向自己跑过来的儿子时发出的那一声悲喜交集的叫声中喷薄而出。我是母亲,完全理解元妮那一刻的心情。第二度落泪,是在那位四川母亲决定给女儿截肢时候,那种爱女儿更感恩救援者的善良姿态,让我为四川人所具有的这种情怀感动,为那位母亲想从废墟下找回女儿那被压着的断腿时的撕心裂肺而撕心裂肺。第三度落泪,是在方登回到这家里,看到母亲放在自己遗像下的那几个西红柿时。三十二年对母亲的误解,几个西红柿便释然了,我体会到了方登那时悔恨交加,悲从中来的心情。第四度落泪,是元妮为三十年前那个“救弟弟”的决定而向女儿跪下请求原谅的时候,那是一种多么无奈的选择呀。三十二年前,无论做什么样的选择,都将成为一个母亲万彻不覆的悔与痛。第五度落泪是在方登看到妈妈每年都为她配齐一套教材时,猛然体会到母亲三十二年的不易,追悔莫及地拥抱着母亲说“对不起!”的时候。一个女人最光润的年华,湮灭在三十二年前的那一场灾难中而引发的悲切,让我泪如雨下。这时我原谅了你在影片最初,为徐帆和张国强设计的那段在卡车车厢里的戏。终于明白你想通过这场戏说明什么了——元妮原本是个多么质感的女人,而这场灾难,让她再难拥有一个女人本应该拥有的幸福与快乐了。
但是,冯导,我仍有但书。
子夜时分,我和儿子走出电影院,一致决定步行回家,之所以决定步行,是因为我们觉得心里堆了许多话要讲。在那段长长的路程里,我们开始相互倾诉着走出电影院后的感受。
我们共同的感受是心里有点空落落的。你的这部电影,没能让我们觉得心里实沉,总觉得有地方你没能填满它。即或是我们都落泪了,但那种悲切有点浮于表面,你没能让我们体会到那种从心底最深处而萌发的悲伤。也就是说,你轻易地敲开了我们挺表层的悲伤,而深藏于心的那根主管悲伤的神经,你的电影还没能够触及到。
儿子说电影的线索有点飘浮,让他有点恍惚,不知冯导在这部电影里最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是爱、是理解、是亲情、是唐山的人感恩、还是唐山人的艰苦卓绝。当我告诉他,原著讲的是一个女孩,地震时被母亲遗弃之后三十二年的经历,着力表现因灾难而同样倒下的人,站起来却千姿百态了。他听后有恍然大悟之感。他说如果那样的话,线索便明朗,且能经得起推敲了,只是又没有这么主旋律了。是的,冯导,我理解你的难,理解中国电影人,在中国搞创作的不易。想起同是华谊兄弟改编而成的电影《风声》,电影虽主旋律了,却与原著远远地偏离,根本经不起推敲了。什么时候,中国电影能抛开一切,尽情诉说人与社会最根本的那些东西,而不被政治左右,我想便可以突出重围,惊艳世界了!
儿子在寂静的大街上开始他的畅想。他说如果能把冯小纲、陈凯歌、张艺谋纠集一块,拍一部电影那多好呀。让冯小纲做编剧、陈凯歌做导演、张艺谋做摄影,那拍出的电影故事、深度、画面便齐整了。记得你曾对记者说过,陈、张两位是压在你心里的两座大山(大意是这样吧),说出了你对他们两位的敬重。其实你们仨都各有所长,若能兼收并蓄,那便是中国电影的福气。
乱七八糟地说了这么多,希望你能理解我、我们对你无限的期许!
祝你和徐帆以及电影《唐山大地震》全体演职人员夏安!
你的影迷:坡上斜阳
于2010年7月23日
标签:
咖啡曼特宁平和温婉午后 |
分类: 一缕闲聊 |
http://s1/middle/4baa675fx87dca6a06780&690 午后阳光下的曼特宁
文/坡上斜阳
喜欢咖啡、喜欢曼特宁。因为它不那么浓烈,像去掉尖锐与犀利的中年人。我中年了,虽然联和国说50岁以下都是青年。
喜欢中年,不说什么磨砺之类的老话。就喜欢中年初具规模的平和与温婉。
年青时,在爱情、事业、生养孩子、建立家庭中挣扎,对能彻底摆脱那些挣扎的中年和老年充满了热诚的向往。我想,到那时,我用不着如此劳累不堪,或是彰显一副被什么纠缠着总也拨不出来的狼狈样子了。到那时,我便可以用一直以来就绝对崇拜的那个词——从容,从里到外地搞定我的生活了。
我“从容”了么?即或是从容得不那么彻底,我也昂扬着让自己走在通往“从容”的路上。起码,我可以在阳光温软的午后,伴着香烛的那一丝丝细微的香气,蜷缩在舒服的沙发里,从容地喝着自己手磨的“曼特宁”了。
喜欢曼特宁,起初是因为这个名儿。在一堆“巴西、摩卡、哥伦比亚、夏威夷、拿铁、蓝山”硬邦邦的咖啡名儿里面,“曼特宁”显得那么的妩媚与柔软。卡布基诺这个名也不错,但它太招摇了,花里胡哨地辗转于不同成色的人的掌心,像一个浓妆张扬的女子,它肯定是不适合已经中年的我的。
当然,咖啡重要的还在于它的口味,但我在尝过以上提到的所有风味的咖啡后,依然深爱醇厚、润滑、温和、馥郁的曼特宁。
据说苏门答腊曼特宁是咖啡中的绅士;据说由于曼特宁无可替代的香醇口味,日本最大的咖啡公司UCC上岛咖啡在1995年与苏门答腊的著名咖啡商PT Gunung Lintong合作经营他们在亚洲的第一个咖啡种植场,可见曼特宁在咖啡领域里的地位有多么的重要。
有人说,曼特宁代表着一种阳刚,喝起来有种痛快淋漓、恣意汪洋、驰骋江湖的风光,这种口味让男人们心驰神往,寓意着一种坚韧不拔和拿得起放得下的伟岸精神;有人说曼特宁厚重浓烈,是咖啡中的恺撒大帝,它的铁蹄踏碎亘古的荒凉,纵横黄沙的遥远天涯;有人说曼特宁温柔随和,即便是心肠最硬的男人也会心甘情愿地臣服于它的温柔。不管人们怎样去形容它,男人因为有了曼特宁而变得伟大;女人因为有了曼特宁而变得妩媚;生活因为有了曼特宁而充满成就和自豪;世界因为有了曼特宁而变得充满阳光与爱。呵呵,说什么的都有呵。我与这么多人一起喜欢曼特宁,可见我是多么的大众。可见对于同种事物,人和人的感受是多么不同。大同世界永远只存在于学者的理想之中。我愿独守我对于曼特宁的感受,这决非耍个性之酷,全因维护这份独享的感受之真。
曼特宁一直都以最独特的苦表现它最独特的甜,仿佛生活。初尝它时,我们或许为之咋舌,放入再多的糖也掩不了那种苦味,但我们却控制不住自己而疯狂迷恋它所散发出迷人的香气,就像鲜花边上的荆棘,令人清醒自觉。曼特宁的苦不会使你心烦,反而会让你更觉清醒;在你遇到真正痛苦之前,曼特宁只是一杯普普通通带着苦味的饮料,只是让你提神的液体、只是让你暂缓脚步的工具,它还不能感应到你的委屈,但有许多人疯狂迷恋着曼特宁的苦味,仿佛中了毒不能戒掉,如果你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他们会微笑着告诉你:“因为爱是苦涩炼出来的。” 这是我从网上摘录下来的一段话,不知为什么人们要把曼特宁与爱情扯在一起,是因为爱总将甜与苦纠缠始终,让人总一副用尽毕生之力追而求之的缘故么?
午后阳光下的曼特宁,平和温婉得有些缠绵,像一段段我们不愿舍弃的生活桥段,攀附于我们柔软的性情之间,让迎面而来的些许坚硬,都不得不退避到阳光的阴影下,沉默地品味着一缕藏着苦味的绵香。
标签:
叶子嬉闹妖娆守望杂谈 |
分类: 一缕叹息 |
标签:
北大培训论语文化 |
分类: 一缕墨香 |
北大百年纪念讲堂
朋友在“北大培训”做高管,这使得我在北大“偷金”有了机会。儿子那边艺考正酣,我这边坐在北大培训大楼里“偷金”正忙。
北大的这种专门招收各企事业高管的研修班,一期,三十二天,全年授课八次。学费三万九千元人民币(呵呵,我听了三堂课,怎么也偷了一两千金呵)。研修班的学员都是些来自祖国各地企事业的大小老板,还有许多海外华人。课程除了与经营有关的专业课程外,还开设了“国学”、“领袖智慧”、“曾国藩”、“女企业家素养”等与自身修养有关的人文课程。设有总经理、总裁、董事长班等。
我接受朋友的建议,第一堂课,去“高级总裁国学班”听“论语”。朋友说讲课的老师是北大哲学系教授,“论语”讲得特棒。听了两小时感觉不错,认真做了笔记如下:
关于于丹:他说,我们对于丹本人并无恶意,我们只是想说明,做为一个专门从事传媒教学与研究的人,对于“论语”是没有做过深刻研究的。因为学问是要靠时间来养的。我学习和研究“国学”已近三十年,但现在我仍不敢说自己就是专家。于丹和“百家讲坛”做为一种普及知识的平台是无可厚非的,但她并不是“论语”真正的专家。
关于论语:他纠正了我的一个错误,也许这个错误是大家的,论语中那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中的“乐”,不读快乐的“乐”而应该读着“要”(yao)。他说,智者与所知的东西是处在一种分离的状态中的,而关系也处在一种变动之中。仁者可以保存生机,为此,仁者是生命力最饱满和漾意的那种人。论语中重要的概念都与生命有关。儒家的思想:天地就是一个生生不息创造,人更应该生命不息地创造。一个生意人,如果只懂得将手里的货物转手出去,而没有自己的创造,那就不应该称做是生意,而只能说是买卖。
关于“蚁族”:他痛呈现行教育制度,他说“蚁族”的产生与高校扩招有关。大学本应该培养出一个学生,就让他有就业的地方,应该完全按需培养。不能考进大学的人,就让他安心地就读中专、职业技术学校什么的,毕业后做技术工人,安心地行走于属于自己的阶层。扩招让本来不具备大学素质的人进了大学,而一个读了大学的人,你让他没有白领或是金领的梦想,几乎是不可能的了。那么游离在大城市为梦想奋斗的人,也就只能做“蚁族”了。他之所以说起“蚁族”,是在讲“论语”时说起教育而引发的。他还就前不久教育部长在两代会上关于教育改革的发言,谈了自己的看法,觉得一个学哲学的教育部长,其实是外行在领导内行。他说教育的意义不是扼杀天份和创造,兴趣是成才之源。
关于“南子”:因为电影《孔子》的热映,使大家得以知晓孔子的这段唯一的绯闻(笑)。他说,其实孔子与南子并不像电影描述的那样,他们见面是隔着帘子的,孔子只听得到南子在帘子里面行礼时,玉环琏佩的碰撞声,这说明南子见孔子是穿戴整齐且的,且因为隔着帘子,南子的秋波是递不出来的(笑)。其实“子见南子”在“论语”中的这一段,最关键的不在于男女间的的那点事,关键在于,孔子的学生子路得知孔子要去见南子,认为孔子是想走夫人路线,而对老师大为不满,孔子因此而向子路发誓,他非其意。他说子路是孔子唯一屈尊向其发过誓的学生。
关于历史影视剧:他说,现在历史影视剧大多低级趣味,而之所以低级趣味,是编导们为了收视率和票房迎合了大多数低级趣味的观众。他特别说到最近的一部关于杨贵妃的连续剧,说那剧竟然为杨贵妃找了一位初恋情人,他让大家猜那位初恋情人是谁,然后自问自答:李白!(笑)他说,这个初恋情人让杜甫做好了,也许那样更能出戏呢(笑)。然后他说,中国做得好的两部历史电影连续剧是:《大明王朝》和《嘉靖1516》。
关于道和德:他之所以说到“道”,是因“学而不厌、悔人不倦”而起的。他说孔子一生好学。于是他说,道不可能在一个身上完整的体现,道是形而上的,超越形体。任何有形的存在,就有限,有边界。道是无限的绝对,做为无限和绝对的道,是不会被什么局限的。他说“德”就是自己脚下踩着的这块地,要以自己现有的状况往下走,这就是真实的力量。每个人应该在有了立足点之后,努力寻找到一个能让自己走出狭隘的道路。自私自利的人是绝对的小人,因为他的关怀小。要学会关怀和关心身边的人,比如爱自己的儿子。接着他讲了自己儿子出生后,自己的那些万千感概。
关于人生的意义与趣味:他说人生的意义是活出来的,而不是想出来的。一切由爱来引领。人应该多点智慧,亦一高尚的趣味。但凡门槛高的趣味就应该算作是高尚的趣味。人一定要去追求一些技术含量高的趣味,一些容易上身的趣味,带来的对自我的提升是有限的,比如流行歌曲。一般的提升都在学习最枯燥的阶段。每个人都应该关注自己精神的成长。
杂谈:“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意思是没事的时候不惹事,事来了不怕事。惹事的人,大多担不起事。轻诺必寡义。伟大的刺客(笑),刺客当然有伟大的。他们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没到关键的那一刻,平凡如常人。圣人之心,应该像镜子,不滞不凝,事物来了,给你个公平的影子,走了不留下丁点。
这是我在北大第一天“偷金”的笔记。第二天,我用一整天,“偷”了整堂“古今领袖的智慧”的“金”。我愿意把这些在北大“偷”来的“金子”都分给大家,欢迎大家来取!
标签:
云云端在云端幸福快乐 |
分类: 一缕光影 |
用“在云端”这三个字做这篇博文的标题,是因为一部同名的美国电影。但我不想用书引号,因为我这篇博文并不只是说说那部电影。我还想就“在云端”,说说“在云端”。
这部《在云端》的电影是儿子推荐的,他三番五次地催促我看,是因为他看了这部电影之后非常困惑。他不知这样的电影是好还是不好,因为这部电影没有特技,没有宏大的场面,没有吸引眼球的的诸多电影元素,但却让他不时陷入莫名的思索与思考之中。儿子单纯,对于生活,他连门槛还没迈进呢,所以也很难思索与思考出什么结果,只能困惑了。
我让儿子三番五次的催促,是因为我没能在第一时间,赶着去看这部片子。我这段时间手头上有“女红”要做,还是看国产电视连续剧比较合适,原版英语的电影,是要看字幕的,那样就很难认真做手头上的“女红”了。我把这部片子放在睡觉时看,躺在床上,将笔记本电脑放在床的一侧。我睡觉总是很晚,看不了一会,眼睛就睁不开了。所以,好几天,我都没能把这部电影看完。可不知怎的,第二天又挺挂着它的,于是第二天上床以后,又继续看它。连续这样的动作,搞了三个晚上,总算看完了它。结果,看完那天我失眠了。
电影《在云端》,讲窃乔治析•克鲁尼饰演的是一名叫瑞恩•宾厄姆的公司裁员专家,他的工作是飞来飞去为各地公司去解决麻烦,他人生的目标则是乘坐飞机积攒飞行的英里数达到1000万,从而晋升为白金会员。这个会员,全美国至今不到十人。但瑞恩这种“在路上”的生活方式却受到了新人的威胁,一个名叫娜塔莉(安娜•肯德里克 饰)的大学毕业新生发明了一种互联网远程会议系统,让裁员变得轻松省事,也让瑞恩的工作显得毫无必要。正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瑞恩的新任务竟然是带领娜塔莉熟悉工作环境,他的飞行之旅终于有了个不那么和谐的伙伴……电影还有另一条线索,瑞恩在机场遇到了他梦中情人、恰好也是他的同行亚历克...
这是从网上淘来的剧情简介,其实,这个电影远不止这些内容。
有网友写了评论,我觉得比较全面,淘来贴博上。
男主人公瑞恩•宾厄姆随性而为,一直提倡"空包"理论---不用把所有人,所有物都装到自己的背包里,那样压得喘不过气,还不如卸掉包里的一切,轻松上路。这个理论对于刚刚走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很适用,但对于一个40多岁,事业有成的男人来说好象就没什么说服力了,正如新人女孩说的"没有承诺,没有牵挂,对男女关系随随便便,你简直就是个12岁的孩子!男主人公就是抱着这样的态度和女主人公交往的。不曾想,在经历了妹妹的婚礼之后,他仿佛被点醒了,于是不顾一切的跑到女主人公家门前,本想给对方一个惊喜,观众也随着情节有所期待,可剧情是女主人公有个美满的家庭,两个孩子、老公,这着实给男主人公一大打击。事后女主人公打电话来责问,为什么不通知一声就冒失的跑到她家去,他想干什么!可见,女主人公对家庭的重视。同时,她还表明,那段随便的感情只是她生活中的插曲,她的家庭才是她的真实生活。当她问到男主人公到底想要什么的时候,他真的不知道怎么回答。他本是个玩世不恭,对感情、对家庭、对亲情都不太在意的人。可这次他在意了,却发现当他不在意承诺、付出、人和人之间亲密关系的时候能吸引到的也只是想和他玩玩的女人。之后他有所领悟,推荐新人女孩找到新的工作,把自己的一千万英里的里程送给了他的妹妹妹夫,他知道该是为别人做点什么的时候了。不过影片结尾还是他自己一人做在飞机上来往于各个工作地点,紧扣主题“云端”。
《在云端》就是这么个内容的电影。
而我今天想说的,不在于电影《在云端》,而是“在云端”这个词的涵意,或者是我自己想要赋予这个的涵意。
电影男主人公瑞恩•宾厄姆的在云端的生活,是他特别追求和享受的。由此看来,“在云端”这个词,是可以做为幸福与快乐的代名词的,因为人总是追求幸福与快乐的呀。中国的词汇里,常说腾云驾雾,翻云覆雨、云泥之别、云蒸霞蔚等等,只要与“云”沾边的词,大多表达着一种极致的美好与至上的快乐。
可当电影男主人公与女主人公相遇之后,在经历了那么多幸福与快乐的时光之后,他的云端,便不在真正的云端上了。在我看来,他最后把那张可以在天空任意来往的白金卡送给妹妹和妹夫,并不像上面网友评论的那样,是他想为别人做事了。而是这个云端,不在是他所向往的那个云端了,他在这个云端里,已经寻不到他想要的那种极致的美好与至上的快乐了。他原本挺享受的的云端上的那些幸福与快乐,被电影里的女主人公温馨幸福的家庭击碎了。电影在这个情节上的表述有些颠覆,它让一个现实的女人教训了一个总让自己在云端而不愿接地气的男人,呵呵!
由此我想,那我们每个人的云端又在哪里?我的云端又在哪里呢?我们在云端过吗?我还在云端吗?我们怎么在云端?我怎么能够永远在云端呢?想多了,所以失眠了,呵呵!
你幸福和快乐过吗?只要幸福与快乐过,你就曾经在云端,而只要你曾经在云端过,你就会知道你的云端在哪里,只要你知道你的云端在哪里,你就一定要努力让自己在云端,只要你努力了,你就一定能在云端!
祝所有的朋友,都能在云端呵,祝我自己也永远在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