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山西王家大院平遥杀虎口高家崖民居建筑文化 |
分类: 摄影作品 |
王家归来不看院
——山西王家大院之“高家崖篇”
文/墨池
本来去山西平遥其中的一个目的是奔着乔家大院去的,没想到了平遥,影友说如果你去看了王家大院,乔家就不用去了。明摆着,王家就是首选。
2月16日下午,我和儿子从平遥古城车站坐车到介休,再从介休坐出租车才到了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静升镇,距平遥古城35公里。王家大院之所以能誉满天下,不仅因为它完满地具备了“实用、坚固、美观”的建筑三要素,更重要的是从文化内涵到规模气势,从地势选择到内部结构设计,都体现出了一种磅礴大气和匠心独运。整个建筑在合乎礼制和讲究实用的前提下,把造园艺术与造院技巧融为一体。既保存了北方民居的传统风格,又充分借鉴了南方园林的设计思路。可以说,我们潮汕民居是无法与其匹敌的。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鳞”、“虎”五瑞兽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和“力群美术馆”开放的红门堡(龙)、高家崖(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
在来到王家大院之前,我对乔家大院的建筑结构布局和规模还略知一二,但对王家大院确实连一知半解都没有,孤陋寡闻,这无论对于考察王家大院的建筑特征还是拍摄建筑风貌来说,都是硬伤。也正因为对王家“半知半解”,才导致当儿子拍回来一张《王家大院平面图》给我看之后,才知道原来还有另一组更大规模的、处在高家崖西面的建筑群——红门堡。可惜,我们父子的时间基本耗在高家崖上,只剩不到一个半小时王家大院也开关门了。
高家崖、红门堡、崇宁堡三组建筑群比肩相连,皆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
这三组建筑群的建筑特点,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基本上继承了我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其中还有窑洞瓦房,巧妙连缀。再加匠心独运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美观。与南方江南一带以及粤东平原的民居风格相比,古朴粗犷,博大精深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于貌似千篇一律中千变万化,在保持北方传统民居共性的同时,又显现出了各自卓越的个性风采。
高家崖建筑群内的两主院均为三进式四合院,每院除都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厢的绣楼外,还有各自的厨院、塾院,并有共同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家丁院)。周边墙院紧围,四门因地制宜,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其或隐或现,多种多样的门户,给人以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迷宫式感觉。现在,高家崖各院厅堂及居室内,依照“尊卑分等,贵贱分级,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的封建礼制格局,将静升王氏家族历代流传下来的大量家什物品已分门别类地陈列于其中,基本上恢复了王家当年的历史风貌。
王家大院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开放近10年来,在海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另外,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口碑——“王家归来不看院”。
王家大院还是倍受关注的影视拍摄基地。上个月,一惯不喜欢看泡沫电视剧的我居然迷上广东卫视热播的《杀虎口》,看了几集之后发现原来剧中“钱家”的家就是“王家大院”,什么时候改姓了?这回更让把泡沫进行到底。
按杀虎口的地理位置和剧情,不是发生在晋中的王家大院。杀虎口位于晋西,“东有张家口,西有杀虎口”。西口指的也就是杀虎口,它是是一个最关键的要塞。“杀虎口,杀虎口,没有钱财难过口,不是丢钱财,就是刀砍头,过了虎口心还抖”。无论是电视剧《走西口》还是《杀虎口》,一听到杀虎口这几个字的人便吓得声音颤抖、两腿发软。
杀虎口地处山西和内蒙古交界之处,因其地形险峻,成天然关口,是南北通道的雄关,也是中原地区与内蒙古、新疆和蒙古、俄罗斯的商贸必经之路,自古以来一直都是兵家驻防重地,也是重要的税卡。而这么会把“杀虎口”搬到晋中呢?听说拍摄电视剧的时候,晋中提高了赞助,于是导演就把杀虎口搬到晋中了。在市场经济的时代,有钱还不能让古堡搬家?也许晋北喊出更高的价位,说不定还能把“杀虎口”搬到晋北并改成“杀猪口”呢。
注:介绍王家大院部分内容来自《王家大院简介》。
标签:
乌镇蓝印花布大染坊染于苍则苍墨子文化 |
分类: 摄影作品 |
染于苍则苍
——走过乌镇大染坊
诗/墨池
年华似水的乌镇
从春秋走来
从明清走来
傍河而居的水阁
一头枕于水
一头搁于岸
有数不尽的雨巷
一样的悠长
一样的寂静
摇着扇子的老人
一条靠背椅
一壶龙井茶
以水当街的小河
三三两两的乌蓬船
吱吱呀呀的橹
印着岁月的蓝花布
染于苍则苍
染于黄则黄 [注]
[注]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出自《墨子·所染》
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五入为五色,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治国亦然。”
墨子看到染丝者叹息道:丝放于青色染料里变成青色,放入黄色染料里变成黄色。投入的染料不同,丝的颜色也不同。丝放进五种不同的染料里,就能染出五色。他认为人性的浸染不可不慎重。并且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
八月去乌镇,少了一份三月杨柳垂烟的柔情,却多一份阳光直率而又热情的野性,那种狂热的固执是任何一个季节都无法体味得到的。
一抹斜阳半挂在凉花布的木架上,我没有找到一丝鲜艳的颜色,只有蓝印花布在风中摇曳。
标签:
杨振宁翁帆汕头大学婚姻诺贝尔奖摄影杂谈 |
分类: 摄影作品 |
杨振宁翁帆回汕大 追忆十三年前缘起
文/墨池
昨天同事跟我说《广州日报》记者陈正新采写的一篇《杨振宁翁帆回汕大谈与丘成桐分歧》报道文章,把我也给扯上了。上网一查果然有这么一句话:“结束座谈会后,杨振宁刚下楼,翁帆立刻迎了上去。在她的手里,多了一本汕头大学校报主编曾建平赠送的13年前杨、翁初见时的珍贵照片集。”是啊,影集装着的是我和谢老师在1995年,为前来我校参加第一届国际华人物理学大会的杨振宁教授拍摄的照片,照片中就有杨振宁与翁帆初见时在一起的镜头。
影集虽然是薄薄的,但我相信现在拿在翁帆的手里应该是沉甸甸的。正因为杨振宁到学校参加此次会议,才结识了当时作为向导(现在称志愿者)的翁帆同学。翁帆是我校英文系学生,因为英文说得非常流利,人漂亮温和,给杨振宁夫妇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那次我也是第一次看见翁帆,她是大一学生,给我和杜致礼做向导”。杨振宁在与校领导及教师代表座谈时依然抑不住激动对大家说。
杨振宁与翁帆的结合,完全缘起与13年前,正如杨振宁所说的 “那是一个只有上帝才会做的安排。”
2004年11月初,当年82岁的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在北京订婚,消息传出,舆论一片大哗,杨振宁和翁帆一下子成为全球瞩目的新闻焦点。这时,杨振宁和翁帆初次在汕头大学认识的照片便成为各家传媒的“抢手货”,其时曾有媒体想高稿酬向我购买他俩的照片。因为当时社会上和媒体对这桩婚事褒贬不一,这些照片也有存在被利用于,有存在损杨翁形象的可能。所以我一张都没有给媒体。直至13年后的今天,我才将这些珍贵的照片“完璧归赵”,亲手送给杨振宁伉俪。
一样的主角不一样的身份
13年前和今天,在我镜头中的主角同样是杨振宁和翁帆,而不同的是,如今再次出现在杨振宁身边的翁帆,已经不是当初的向导女孩,而是与其执手同行的温柔妻子。
2008年5月5日下午,杨振宁身穿浅咖啡色间线条的西装和白色西裤,没有结上领带更显得休闲随和,他与身着灰蓝色牛仔连衣裙的翁帆执手着走入座谈会会场。翁帆与在座的教师见面后便到另一间小会议室与她的老师会面。
座谈会轻松热烈,校长徐小虎致欢迎辞时对杨振宁称:“1995年在汕大与翁帆认识,与汕头大学有缘分。”杨振宁会意地含笑点头,表示此次能够成行汕大,也是因为翁帆的校友邀请。
座谈会后,杨振宁和翁帆冒着零星的小雨,两人十指紧扣,十分开心地走在了汕头大学的水库日月湖边,欣赏风景。
“我想不到有这么多人来到我的讲座,但是我想有一半的同学不是来听我演讲,而是来看看翁帆的。”昨晚8时,杨振宁以这句话作为了他的讲座开场白,立刻引来全场的笑声。
当晚,杨振宁在学校大礼堂为师生作了关于“1957年宇称不守恒在物理界所引起的震荡”的学术演讲。尽管演讲内容学术性很强,但杨振宁的学术造就与个人魅力已足够令1700个座位座无虚席,通道挤得满满,这绝不是单单 “有一半人是来看翁帆的”。
翁帆的“尊师”和老师的“爱生”
经过风风雨雨的翁帆,回到母校的第一件事就是想马上见到自己的恩师。还好,此行没有让她失望,翁帆在校时的系主任李韧之老师、李杰老师和已经退休的陆家奎老师都应邀到学术交流中心见面,有的老师退休或调动未能见到。
他们在一间小会议室座谈,我进去后提议给他们拍一张合影。因翁帆坐在三位老师对面,中间隔着一张大桌子,我觉得拍出来会给人产生一种特别见外的感觉。于是我叫翁帆站到三位老师后面来,可是老师们却觉得让她一个人站着不好,跟翁帆说坐到他们的中间来。我想老师永远是师长,哪怕翁帆已经成为“著名校友”或者以后成为大名人了也还是学生,她站到老师后面拍照挺合理的。但翁帆没有到中间坐,她从旁边搬来一张椅子坐到老师的旁边。拍完照片,我发现老师永远是疼爱自己的学生的。
三年前,翁帆与杨振宁的婚事引起社会一阵热论。翁帆的老师基本都表现出理解和宽容的态度。李韧之老师接受《汕头特区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说听到这则消息后很惊讶,一是没有想到自己的学生会和受众人崇敬的杨振宁教授有这种联系;二是杨翁两人的年龄相差54岁。李老师说,爱情是不受年龄的限制,但他个人认为,年龄大幅差距毕竟还是不太合适,翁帆毕竟是自己的学生,如果此前向他提起过这件事情,他将会表达不大赞同的观点。“但如果他们两人真是两情相悦,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作为翁帆的老师,我们将送上最为诚挚的祝福,祝翁帆同学生活幸福,同时也祝杨教授身体健康”。
外文系的邵老师则表示,如果所传是真,那么将为这对年龄悬殊的恋人送上最为真心的祝福。“在现代社会,爱情与婚姻均是自由选择,年龄并不是大问题大障碍,思想上与情感上的沟通才是最最重要的。翁帆毕竟是自己系的学生,对于这件事情,我们将会以一种宽大的胸怀来接受,而不会给予非议,欢迎她重回学校参观游玩”。
杨振宁和翁帆冒着零星的小雨,两人十指紧扣,十分开心地走在汕头
大学的水库日月湖边。 摄影/墨池
翁帆的手一直拿着我送给他们的相集 摄影/墨池
1995年8月,杨振宁携夫人杜致礼(右一)参加第一届国际华人物理学
大会,翁帆(后面中)作为向导,左二为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
摄影/墨池、谢老师
1995年8月,杨振宁与汕头大学校长林维明,后面为诺贝尔奖获得者、台湾
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右一为翁帆。 摄影/墨池、谢老师
1995年8月,左一为翁帆。 摄影/墨池
这个手势几乎成了杨振宁一生的经典动作,13年
前也拍过这种姿势。有一个画家画过他的这个动作。
摄影/墨池
左起:翁帆 陆家奎李韧之 李杰等三位老师 摄影/ 墨池
1995年的杨振宁 摄影/墨池
2008年的杨振宁,13年后是不是变化不大? 摄影/墨池
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誓言,也有相对无言眼波如流的默契
摄影/墨池
标签:
血色浪漫红棉木棉国画汕头广州校园南航标志形象代表 |
分类: 墨池拾贝 |
血色浪漫
文/墨池
其实我念高中以前对木棉并没有特别的感觉,至于像今天能懂得它身上所具有的坚贞、刚直、娇艳、血性、奔放、热烈、纯洁等的关键词,那绝对没有,不像现在的高中生懂得那么多。真正与木棉有缘大概是从我高中时期创作的一幅“纪实”国画参加县级画展开始,而能够深刻读懂木棉的生命价值,应该是从舒婷的《致橡树》开始。
我在中学创作的那幅国画(题目忘了),画面是怒放的红彤彤木棉,透过树枝和花朵的空隙,看到的是我们中学的分校。分校是一个农场,我们高中阶段必须在那里“半读半农”,进行三个月的学习和劳动。画面的分校门前有同学们在插秧,燕子低飞(现在想起来真好笑,纯粹是艺术想象。因为木棉花开时还没到“阳春三月”,这时候还不是插秧的时间,潮汕这里一般是清明后才播种子的。春天提早回到大地号称“春回大地”,只适合政治主题,而提前插秧毕竟违背客观规律,吃亏的是农民伯伯,与作者无关)。
在广东,命名为“红棉”的商标和牌子随处可见。只要是地球人就能看到飞在天上的飞机,有一个南方航空公司的红棉标志。曾在网上看到一位老兄把南方航空公司飞机上的“红棉”标志看成是大白菜的变形图案,喷饭!
说到红棉标志,让我想起小时候用的有许多产品都是红棉牌的商标。如我家里那部比现在汽车还重要的红棉牌自行车,红棉牌乒乓球拍等等,几乎生活在南国的人都会经常看到这种标志,大概是以前的产品多是自产自销吧。实际上木棉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等到广州市人民政府发现木棉原来可以作为广州形象代言人,将其确定为广州市市花时,那也是1982年6月的事。
木棉的野火总是在几场回春的谷雨过后烧起来的。冬去春来时,那一炬又一炬壮烈的火把,烧得人颊眼热。
在我们汕头这座春意盎然的城市里,街道,院落,公园,海边,你一不小心就能看到木棉,抬头不见低头见。像绚丽的焰火,像天边的绯霞,像姑娘的笑靥。红红火火,三五成群,它们总是在人们惊喜目光和赞赏声中,毫不掩饰地大张旗鼓地肆无忌惮地盛开着,在蓝天碧草间“花开红似火,万里唤春风”,展现了一种震人心魄的力量,使这座本来没啥生机的城市,居然也装点得分外灿烂,比起北京办奥运还热闹而且自然、环保。
记得家乡人秦牧先生(乘机沾光)在《花城·南方几株著名的树》一文中这样记述木棉:“‘红花朵朵破春寒,挂满枝头百尺竿’,这是人们咏木棉的诗句。木棉树是广州著名的树,柯干挺立,开花时满绎猩红。人们称誉它为‘英雄树’。”
木棉为木本植物,果内絮丝白如棉,故名。木棉树高大,开花殷红如锦,花开在枝梢近端,又名攀枝花,它的花红色宛如亿万华灯、烘空尽赤,又名红棉,烽火树,因其有英雄气概,所以称“英雄树”。
在热带、亚热带的丘陵兼沿海地区,木棉无惧南方湿热的气候、贫瘠的红土,长得那么傲然挺拔,那么得天独厚。早春寒意还未退尽,它就毫不胆怯如火如荼地争相开放了,为久盼春天的人们唤来春的讯息,带来一季的好心情。木棉之所以吸引人,其灿若云霞,令人心生爱意的美丽花朵不说,光它那伟岸挺直的铁干虬枝,高耸入云,巍然我自的形象就能使我们肃然起敬。
山岗上屹立巍然的古松,沙漠里坚挺的红柳和不朽的杨树,可以让你如此心动,诚然,木棉树也可以。木棉树直挺,却不英气逼人,不叫人高不可攀。它那笔直的腰杆上伸出许多同样笔直的枝条,仿佛在伸出手臂去拥抱爱它的人们。单独一棵木棉,是独立坚强的一分子,它不惧寒风酷暑,不惧孤独寂寞,自我发展,只待冬去春来。
清代诗人张维屏有词吟诵木棉以赞英雄。“烈烈轰轰,堂堂正正,花中有此豪杰。一声铜鼓催开,千树珊瑚齐烈。人游岭海,见草木,先惊奇绝……无风卷去,怕烧得,春云都热。似尉陀,英雄难消,喷出此花如血。”词中所写的正是木棉树这种血性不死,血色浪漫的性格。
人们都喜欢称它为英雄花,实在是它不仅有英雄的气概,更有英雄的情怀,有一腔济世的情怀。因为木棉树干不但是优质的木材,而且花朵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木棉花朵可以用来煲汤入药,性凉味甘,清热、利湿、解毒,用来治疗湿热、腹泻、痢疾、疮毒,效果尤佳。现在由于没人收购木棉花,所以满地的花朵,除了个别有“诗人情怀”的人拣几朵满足雅兴和环卫阿姨用扫把相送之外,可怜的木棉花便没人要了。记得小时候,还经常伙同邻居好友,用木棍朝高高的木棉树上的花朵投掷,将花打下来(忘了为啥,不是为了卖钱,本人一贯没这经济头脑,大概是学雷锋做点公益事业吧),然后将花带回家穿成一串串放在庭院里晒干,哪家需要用药时随时可取。
都说红花需要绿叶衬托,可是木棉花没有绿叶衬托并没有影响她的美丽。如果没有亲眼看到只有红花没有绿叶的木棉,的确会发生笔误的。例如我在网上看到有散文是这样描写:
“当第一声春雷响彻天际的时候,我终于欣喜地发现你又再次苏醒过来。你的树干的颜色变得浓黑,你的嫩绿枝叶在发梢蔓延开来。”还有,木棉花是没香味的。但还是有嗅觉灵敏者写得出来:
“那里生长着很多的木棉,一到春季,连天空都会变成红色,风中都满溢着花儿的香气。整个小城温馨而美好。”这都是美丽的错误。
在灰蒙蒙的春季燃烧,在燃烧的夏季轻舞飞扬。木棉树接下来的下一个季度表演就是“花絮轻舞飞扬”。当你哪天抬头再找印象中那火红的木棉花,发现已是红花落尽,笔直高大的木棉树满树翠叶时,那夏天到了。此时,不经意的你会看到不经意的花絮包着种子,一丝丝白色的像精灵般在空中飞扬。飞扬在草地上、绿荫里、连廊中、骄阳下……整个天地是为了它们的灵动而静止吗?可怜的我没见过雪花飘落,每年的夏季,我只好把木棉花絮当雪花欣赏了……(别笑^_^)
“遥望天边红似火”。那火红的花瓣,有一种剖心相示的烈士血性与英雄气概,所以我这篇短文只有套用电视剧名《血色浪漫》才能足以表达我的思想。
标签:
陈奕启摄影新闻照片爱心接力京广线雪灾央视南方都市报春运文化 |
分类: 摄影作品 |
文/墨池
今年春运期间,我校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2007届毕业生、现任《南方都市报》记者陈奕启在广州火车站拍摄的新闻照片《爱心接力》,继1月31日在《南方都市报》刊登后,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人民摄影》又在2月13号的头版刊登了该图片。《爱心接力》同时也获得“2008广东新闻摄影记者联谊活动暨年度新闻图片评选”大奖。
3月2日,在中央电视台直播“情满中国2008抗击冰雪专题文艺晚会”上,这张照片是主持人白岩松提到的抗灾报道中出现的三张感人图片其中的一张。白岩松称,央视一直在寻找照片的主角——那名被人群举起的女子,遗憾的是,直到晚会当天都还没有找到。因此,在昨日的晚会中,由演员们担纲,再现了当时那感人的一幕。
《爱心接力》捕捉到了在广州火车站拥挤的人群中,众人接力将一位晕倒的女乘客抬出人群去救治的感人瞬间,为全国人民在百年不遇的风雪灾害中带来了宝贵的精神力量。
下面这段话是我们约陈奕启写来的:
2008年1月26日京广线雪灾和冻雪导致京广线南段大范围停电,造成京广线列车大面积停开,广州火车站大批旅客滞留。当天中午下着毛毛细雨,寒风把雨点吹打在火车站广场等待进站旅客的脸上,越发让人感到寒冷。火车站广场正中间树立着一个火车班次进站的大牌子,不时有工作人员登上梯子更换火车班次。我爬到梯子往广场看,听到很多旅客举着车票在叫喊:“我的火车要开了,快让我进站”。由于列车停开,进不了站的旅客拥挤在进站口,导致一些正常开出列车的旅客进不了站。我举着相机在梯子上拍摄,看着焦虑的旅客不时往我身后的火车班次牌子看,我能做的就是用相机把真实情况记录下来。当天就有10万人滞留在广州火车站广场。
26日后情况并没有改变,列车仍然大面积停开。往后的几天我和报社几位摄影记者一起奋斗在火车站广场,因为滞留的旅客实在太多,虽然火车站工作人员不阻挠我们进入广场拍摄,但要穿过拥挤的人群进入火车站广场拍摄也得花要很大力气。涌向火车站的旅客不断增多,加之天冷下雨,春运办把部分旅客分流到流花展馆候车,缓解火车站广场的压力。但到了1月31日,广州火车站部分列车恢复运行,被分流到展馆的旅客重新大批地涌向火车站广场,广场和周边地区聚集了20万的旅客,火车站广场更是被旅客挤得水泄不通。当天下午,火车站东广场。为了拍摄需要,我站到了一个正对着进站旅客的水泥墩上,人群中不断有身体不适的旅客被送去救护,我注视着每一个被送去救护的旅客,用相机记录下来,但画面效果都不太满意,我一直站在水泥墩上注视着人群中的情况,忽然人群举起了一位晕倒了的女旅客,在人群中起伏着往广场方向送过来,我把镜头对着这一画面连续按下快门,直到这位晕倒的旅客被武警官兵接过送往火车站广场的救护站。当天发稿,从这一连续的画面中选出了一张众人抬高这位晕倒的女旅客送进广场的场景。第二天我们报纸登了这张名为《爱心接力》的新闻照片。
2月份开始,火车站春运办实行分段进入火车站广场地区的措施,有效的缓解了火车站广场人流的压力。在广州火车站顶住了2月4日,5日两天的客流高峰后,广州火车站进入了正常时期的春运状态。在火车站采访,武警官兵放行进站旅客的时候,做指挥的武警对进站的旅客说道:“走得不错,不要急,前面得位置都是你的了……”听到这样的话,广州的春运情况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2008年的春运对回家过年的每一位旅客是一个难忘的体验;对广大报道春运的媒体人来说更是一个难忘的体验。我很有幸能参与到这次报道中来,和众多奋斗在春运报道中的媒体记者一道记录、体会、分享这次难忘的经历。
标签:
文化 |
分类: 墨池拾贝 |
老村简介
老村,原名蔡通海,陕西澄城人,居京文人,体制外草根作家,著有长篇小说《骚土》、《撒谎》、《怅》,小说集《畸人》,随笔集《吾命如此》、《生命的影子》等。老村先生的画作和随笔拙朴自然,不饰雕凿,有魏晋质地。
现居北京的自由作家老村,出身木匠世家。中学毕业因不愿遵从父亲意志做木匠而去当了农民。这期间开手扶拖拉机、看磨坊、点西瓜、卖红薯,还当过水利绘图员、工地战报编辑、生产队会计等。后又参军十载,又从部队考上大学,在广西西宁市电视台做了7年编导,由于看透了官场的险恶与人心的恶毒,加之个性无羁,为了过上有尊严的生活。1992年,老村弃薪卸职,后定居北京,专心文学创作。14年一晃就过去了,期间老村经受住了生活严酷的打熬,这些从他的自传性随笔《吾命如此》和《痴人说梦》中可以看出来,透过其中血泪一般质朴厚重的文字,我能深深感受一颗艰辛深重灵魂的重量,现今每一个仍在被包养的“专业作家”都应该深感耻辱。什么是尊严?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独立?老村可以告诉诸子文学原创网的朋友。
老村说——
我认为一个好的文人,应该能够游刃有余地穿梭于贫穷和富贵之间,粗饭与豪宴之间,甚至可能还是亲历的罪恶和眼见的善行之间。好的文人既不同于政治家,也不同于社会活动家。他不是一段历史,一个阶层,一个群体,一个政治理念,一些物质条件所能局限得了的。面对人世,他不会简单地表达自己的好恶,也不会去随意的依附。他除了不被坏人收买之外,更警惕被好人所收买。自然,这也就成了他穷困最直接的原因。不过从客观上说,这又使他获得了一种游离于历史和现实之外的思想和立场,他的眼睛,因此也会时刻紧盯着现实的黑暗和腐朽、欺凌和压制、反动和兽行……诸如此类反人类的事情,都逃不过他的洞察。这里可以说不尽“人”情,“罪”有应得,没商量的余地。所以,文人骨头其实是最硬的。他们对丑恶的痛击,往往因此也达到最为致命的结果。俗话说盖棺定论,文人干的就是这种事情。要刻划就刻划到灵魂深处,骂他到棺材里头。因之有人骂文人缺德。文人其实就是这种“缺德”的君子。历史上的中国文人尤其有这样的传统。诸如司马迁含偾著述的决绝。
贫困可以使人保持善良的心性,面对可怜或悲惨的事情不至于心理麻木。贫穷平庸了有情可原,富贵平庸了就让人无法忍受。贫困对常人或许是火坑,要不纷纷都往外挣扎。其情其景,经常是离经叛道、惨不忍睹。但对文人,它是冶炼人生尊严和自由精神的熔炉。一个人面对贫困倘若能安之若素,这世界对他,不知还有什么穿不破的壁障?钱多是好事,但钱多的人往往担心也多。在我的人生经验中,所看到真正痛澈的欢乐和仇恨,时常不在富人们之间。恰恰在土地贫瘠的农村,那些一文不名的农民,他们的闲谈和嘲骂,随时随地都会表现的淋漓尽致和无以复加。所以,能将自己生命的根苗扎在贫困的地方,实在是人生不幸中的万幸。
老村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aocun
有关老村的书画、文集及其评论:
http://www.zhuzyc.com/personal/?userid=3643
分类: 墨池拾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