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02 10:16)
我的博客今天7岁163天了,我领取了徽章.
- 2006.05.24,我在新浪博客安家。
- 2006.01.16,我写下了第一篇博文:《一本二十一世纪版本的《西游记》》。
- 2006.05.25,我上传了
由“重走唐僧西行路”组委会和澳门佛教总会共同承办,澳门回归祖国七周年庆典系列活动之“福莲澳门”祈福法会,于12月20日在澳门体育馆圆满举行。
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长老、澳门佛教联合会会长健钊长老以及中国大陆多位大德参加了这次法会,共同为澳门的繁荣、百姓的平安祈福。澳门特别行政区长官何厚铧先生以及立法会的诸位议员也参加了这次祈福庆祝活动,并接受了高僧们的摩顶赐福。
觉光长老上月底刚刚做完一次大手术,还正在修养之中,接到祈福法会的邀请之后,不顾身体潺弱,坚持要参加这次活动。他说,这圆了他七年前的一个心愿,就是在澳门回归祖国之际为澳门人民祈福。
整个祈福法会庄严而隆重,来自两岸四地的僧人与广州和澳门的两百位居士共同主持了这次法会,澳门政府官员以及四千余信众参加了这次法会。
本报讯 记者李凤荷报道:11月26日,“重走唐僧西行路”大型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抵达印度圆满法会在那烂陀寺隆重举行。由活动组委会秘书长石忠耀带领的西行团队,经过4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完成了这次艰辛之旅。
据介绍,本次活动受到了印度有关方面的极大支持,那烂陀大学校长班特先生(暨玄奘纪念堂负责人)在法会上致欢迎词,对活动主办方和西行团队表示热烈欢迎,并邀请西行团队参观那烂陀大学和图书馆。西行团队把一路携带的珍贵礼物赠送给玄奘纪念堂,其中包括采用中国传统工艺烧制的玄奘像、竹简雕刻的《六祖坛经》、西行活动纪念光碟等。
备受瞩目的“重走唐僧西行路“活动,7月30日从中国西安出发,一路沿着玄奘大师当年西行的路线,采取分阶段徒步行走的方式,用了4个月的时间终于圆满抵达印度那烂陀寺——当年玄奘大师取经学习的地方。
《华南新闻》 ( 2006-11-29 第03版 )
那烂陀大学校长班特先生欢迎西行团队的到来
西行团队及信众朝拜玄奘像
来自中印两国的信众共同欢迎西行团队
早餐后,西行团队出发前往王舍城。
王舍城是释迦牟尼修行的地方,四周是岩山围绕的坚固盆地。从前是摩揭陀国的国都。城壁像中国的万里长城,外壁厚约5米,总长40千米,是印度现存最古老的石造城壁。
王舍城不仅是佛教圣地,也是耆那教圣地。它位于比哈尔邦的巴特那地区,据巴特那102千米、菩提伽耶65千米,分为旧城和新城两部分。旧城为苏瓦王所建,名瓦苏摩帝,为摩揭陀国首都。城坐落于山间,有内外两部分。后焚于大火,城毁。未生怨王在离旧城约4千米处,五山之北建新城。因建有许多装饰华丽的宫殿,故意译为王舍城。新城全盛时有32个大门和64个望楼。阿育王时迁都波吒厘城,将王舍城布施给婆罗门居住。5世纪中国法显来此,看见城已荒废。7世纪唐僧玄奘抵此,描绘城“外郭已坏,无复遗堵。内城虽毁,基址犹峻,周二十余里,面有一门”,“城中无复凡民,唯婆罗门减千家耳”。王舍城早期流行龙神和夜叉崇拜等泛神信仰,以后又流行佛教和耆那教信仰。佛陀在世时,增长期在此居住。据说他未成佛前,第一次来城,受到频毗娑罗王礼待,愿将国土分一部分给他。成道后,在此传教说法
毗舍离,此地玄奘法师译作吠舍离,与现音(Vaishali)甚为贴切。《大唐西域记》形容此国说:“吠舍离国,周五千余里,土地沃壤,花果茂盛......
气序和畅,风俗淳质,好福重学,邪正离信。伽蓝(寺院)数百,多已圮坏,存者三五,僧徒稀少。天祠(婆罗门寺院)数十,异道杂居,露形之徒,实繁其党。吠舍厘城,已甚倾颓,其故基址,六七十里,宫城周四五里,少有居人。”一千多年后我们所见之城址,比起玄奘法师所见到的,更要荒凉,只是一片乡野地方。土地及气候尚算不差,民风也淳朴。此地有关佛经上的古迹很多。如苦行林,是当年释迦太子离王宫寻师访道的第一站,在此处太子遇到了跋伽婆仙人,向之求解脱之道,但得不到圆满的答案。阿育王在此立铁柱以志此事,现在铁柱仍然很好的耸立着,在柱顶有一只雄狮,高倨远眺,非常生猛。
毗舍离亦是 700 圣贤第二次结集佛经的地方。此外在附近并发掘出供养 1/8
分的佛舍利的塔,证诸西域记也有相似的记载:“印度记曰:此中旧有如来舍利一斛,无忧王开取九斗,惟留一斗。后有国王复欲开取,方事兴工,寻即地震,遂不敢开。”当时如不地震,剩下之
1/8 或
拘尸那迦是印度佛教四大圣地之一,位于北方邦哥达拉克浦县凯西以北约2.4千米的摩达孔瓦尔镇。今天西行团队抵达这里,朝礼佛祖涅磐之地。
相传此地原为未罗人住地。未罗人势力强盛,笃信佛教。佛陀自吠舍离城赴王舍城时,途中得病,在此娑罗双树下圆寂。这也是佛陀生前最后度弟子须跋陀罗和涅槃后金刚力土放金杵处,以及八王分配佛舍利处。佛教徒尊此为佛陀涅槃地,加以礼膜朝拜,诸处皆起佛塔,建有僧寺伽蓝。阿育王时,曾立有2根石柱,现已不存。以后该地又沦为摩揭陀国的势力范围。
5世纪时,中国晋僧法显来此礼佛,看到“城中人民亦稀旷,止有众僧民户”,说明已经开始凋零。7世纪时,唐僧玄奘来此,描绘当地,“城郭颓毁,邑里萧条,故城砖基,周十余里。居人稀旷,闾巷荒芜。城门东北隅有阿育王修建的佛塔,系工匠准陀之子的住宅,宅中有井,岁月虽淹,水仍清美。城西北阿恃多代底河西岸有婆罗树林,其树皮青白,叶甚光润。有两棵树特别高,为佛陀涅槃处。在大佛殿中,有释迦涅盘睡佛像,面北而卧。旁边有阿育王建的佛塔,塔基虽然倾斜
今天,西行团队一行抵达佛祖诞生地兰毗尼,明天将在这里停留一天,进行学习参访。
兰毗尼位于尼泊尔南部兰毗尼专区的鲁潘德希县,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圣地。公元前623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生在这里。早在1500多年前,中国高僧晋代法显就取道新疆,渡流沙,越葱岭,经印度来到兰毗尼,成为访尼外国人士中有真实记载的第一人。玄奘大师在公元633年也曾到此瞻礼取经。
兰毗尼是梵文'可爱'的意思,这里原为古代天臂国善觉王夫人兰毗尼的花园,此处因此而得名,今天的兰毗尼是个不大的村庄,绿树成荫,景色秀丽,有许多与释迦牟尼有关的历史遗迹。这里有一座白色方形建筑,是两层石砌的平台,在浓郁茂盛的树木衬托下,十分庄严肃穆。这就是玛雅黛维女神庙,也称摩诃摩耶夫人庙,玛雅黛维是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兰毗尼附近)净饭王的妻子,相传公元633年尼泊尔阴历正月的望日,她在回娘家的路上来到兰毗尼花园,在一株巨大的娑罗双树下休息的时候生下了悉达多·乔答摩,即后来闻名世界的佛教始祖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位于印度平原的南部,四周掩映着森林树木。兰毗尼的人们
如幻的国度真实的行走(三)
谈笑靖
五、合掌便是开启,挥手不是别离
今年的噶举满临法会在一月七号正式开始,一月六号,法王噶玛巴领众到金刚座大菩提塔绕塔。
印度的金刚座不光是释迦牟尼悟道的地方,根据佛经记述,这里乃是贤劫千佛出世的地方,过去、现在、未来诸佛都在此悟道、示现成佛。然而这些都是去年从印度回国后,才慢慢知道的,当时人在金刚座,每天礼拜大菩提塔,却全然不知其殊胜难得。在《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中,有一段描写到世尊语重心长地向金刚手菩萨道:“此非土聚,乃是殊妙,大宝塔耳。由诸众生,业果劣故,隐秘不现,由塔隐故……无智众生,惑障覆蔽,徒朽珍宝,不知采用,以是事故,我今流泪,彼诸如来,亦皆流泪……”这是我在众多经典中第一次看到关于如来流泪的描写。每每读到此章句,心中都会怅然悲伤,但同时更是感恩不已——无论自己荒废了多少时光,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