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网上的小读者反馈
我最喜欢的文章是一篇叫《咫尺天堂》,它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奥巴马第二”精彩而又悲伤的经历。小男孩的妈妈查出来得了癌,住进了医院。自从母亲和父亲短暂地离开他,他就开始发奋学习,争取每次去看妈妈能让妈妈感到欣慰,不让妈妈担心。他从一个不懂事、爱玩的小孩变成了一个乖巧懂事、孝顺父母的好孩子。几个月后,小男孩的妈妈终于坚持不住了,离开了他……对于小男孩来说,这是一个残忍的结局,可也是必须接受的。读到这,我的眼眶红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忍不住了,眼泪终于夺眶而出。一滴滴晶莹的泪珠落在书页上,书被浸湿了。
这是一个精彩、悲惨而又感人的故事。作者用灵活的笔尖展现了在校园中的美好,用震颤的笔尖展现了现实的残酷,用温柔的笔尖展现了这幸福的一家人充实的生活。
四川遂宁蓬溪县下河小学六年级:whiteangell
《咫尺天堂》读后感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个普通的小学生,在他身上有很多和同龄人共有的特质:没怎么吃过苦,依赖父母。但是也有不同的经历。比如说:在暑托班里与高翔在烂尾楼玩“丛林探险”,意外发现"死人骨头"(牛头骨)。自己化身“独行侠”乘飞机回老家。还和爸爸在庆丰广场看日全食。妈妈因为患了肿瘤而死去了。他为此感到伤心。
我觉的他写的很好,他把真实的经历都写了下来,他从一个顽皮的小孩变成了一个坚强的男子汉。
我读了这本书明白了要珍惜和爸爸妈妈相处的时光。
江苏太仓 金陈鑫
《咫尺天堂》读后感
《咫尺天堂》是《读友》里的一期,是一个叫李学斌的小学生写的一篇长篇儿童成长小说。这篇儿童成长小说非常让我感动。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纪超的五年级普通小学生,在他的身上有有许多同龄儿童共有的特质:没有怎么吃过苦,遇事习惯依赖父母,性格略有自私和仍性······本来他和这些小孩一样,无忧无虑,有着幸福的家和快乐的小学生活一场飞来横祸降临他们家,让原本无忧无虑的他第一次正式死亡,并从一个自私、任性的小男孩,逐渐成为一个变得坚强、独立、懂事的孩子。
武陟县木城镇第一小学6.7班 古娟华
《咫尺天堂》一个自传体长篇小说。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家庭幸福的小男孩,在一个暑假经历了人生的大转变。他的家庭本来和和美美,爸爸是高级教师,妈妈是医生。但是,他的妈妈却在医院里不幸感染上癌症,身子骨一天比一天削弱,主人公没办法,只好自己锻炼自理能力,在爸爸妈妈不在的日子里,走向成熟。他的妈妈为了不让主人公担心,一直撑了半年,才安详的去世。
这篇我看过,很感人。不过,我为故事里的小男孩感到悲伤,妈妈那么早就去世了。但正因为妈妈的去世,才让坚强,懂得照顾人。
山东沧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五年级二班 陈应硕
《咫尺天堂》读后感
《咫尺天堂》的作者及主人公是五年级小学生纪超,他用日记的形式记录 了他从五年级到小升初的一切生活,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深有感触。
纪超也是一个普通小学生,有普通孩子的特点:遇事依赖父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幸福的家和快乐的生活。从放暑假到上暑托班发现“死人骨头”,自己乘飞机化身“独行侠”回老家,到金鱼被老爸养死,之后和老爸看日全食,又开学了班上qq群文章被删事件找“真凶”……最后生了一场大病的妈妈不幸去逝,让原本无忧无虑的纪超真正面对死亡,最后真正的独立懂事。
妈妈住的医院正好在学校对面,为了看纪超,到体育课,就挣扎着到窗边看。纪超最后读了妈妈遗书,想起妈妈对自己最后一句话:儿子,别让妈妈失望,要坚强!他为了母亲,小升初考试考到最好的中学,把入学通知书给妈妈看。
我不由想起了自己的父母,他们也是每天辛苦劳累为我上学,我也是每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心里也觉得对父母的劳动没有珍惜。我也没有面对过生死,真正独立。我觉得文中母亲对纪超的爱不低于父母对于我们的爱,所以我们一定要真正独立,真正珍惜父母对于我们的爱,这份爱,是无价的,是美丽的,会陪伴我们终生。
天堂很远也很近。“咫尺天堂”保留了母亲对于孩子那份永恒的爱,告诉我们要真正学会“长大”。
沧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五年级2班 崔振杰
坚强能让一个身处困境的人绝处逢生,坚强能让一个经历挫折的人重新站起来,坚强能让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变成一个懂事少年。
2012年9月27日,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在那一天,活泼的小男孩纪超的妈妈被查出得了肿瘤,变得没有精神起来了。10月8日起,纪超的妈妈住了院,她整日出院、住院……一直反反复复,成了“两栖动物”。纪超看妈妈每天吃饭、睡觉、检查、打针、看书、上网、化疗,以为妈妈很幸福。却在一次聊天中,偶然发现妈妈的手臂上布满了针孔,密密麻麻,像黑蚂蚁群一样;再摸摸妈妈的手臂,真的是骨瘦如柴,真不夸张。令我大吃一惊。
到了2013年新年,妈妈就长住院了。奶奶说:“我都不敢给你妈换衣服了,那个衣服里面啊,全是骨头。”之后,爸爸就经常不回家,彻夜陪着妈妈。不管怎样,那一天还是到了:妈妈已昏迷了三天三夜。在抢救室外,坚强少年的内心终于被一点一点的腐蚀了,他越发相信:妈妈就要走了。白天终于到了,一夜就像一个世纪那么长。爸爸伤心地说:“小超,妈妈昨天夜里走了。她的遗言就是:‘儿子,别让妈妈失望!’”爸爸抱着我,纪超的眼泪已经再也忍不住了,流成了两行小河。
爸爸问纪超:“你知道妈妈为什么能忍那么久吗?”“因为妈妈很乐观。”“不完全对。因为妈妈想亲眼送你上中学。”爸爸又问:“你知道妈妈为什么后来一直住在医院吗?”“为了方便治疗。”“不对,国庆节时,妈妈的情况已经相当好了,但她想让你适应妈妈不在的情况……还有,他想看到你在体育课上嬉戏的样子……”
说到这,爸爸哭了。读到这,我也想哭了,却忍住了眼泪……
坚强能让一个身处困境的人绝处逢生,坚强能让一个经历挫折的人重新站起来,坚强能让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变成一个懂事少年……天堂也许离我们不远,只有咫尺之遥,也有可能很远,但是只要闭上眼睛想一想坚强,就会发现,天堂就在我们身边……
山东菏泽 张崇彬
《咫尺天堂》读后感
这是一位叫纪超的同学的日记。
最开始,纪超写他与蝈蝈的故事,那只蝈蝈又聪明有可爱,见到纪爸爸就害怕,手疼了蝈蝈马上把手放进嘴里,逗得大家捧腹大笑。
纪超的妈妈回来了,她和纪爸爸商量着要把纪超是你改进暑托班,倒霉的日子到了。结果那里却很好玩,爽呆了!纪爸爸看儿子这么开心就把学费全交了。后来竟换了一个老师,那老师凶巴巴的,哪一个小学生看了,肯定都会害怕。纪超遮瑕可完蛋了。在他的强烈要求下,纪爸爸纪妈妈终于它同意退学,虽然纪爸爸有点舍不得那钱。就这样纪超提前回了老家,那里的表哥可是想死他了。
在老家纪超可是玩疯了。回到奶奶家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又黑又圆的东西,纪超大叫:“炸弹!炸弹!”奶奶出来一看假牙都快笑掉了,因为那是北方的圆种茄子。后来纪超还是在姑妈家和动物玩了一天。
后来纪超回家了。在家看了日全食。
后来才是重点,纪超的妈妈病了!得的还不是一般的病,是肚子里长了一个瘤子。一直没有办法进食,只能靠营养液维持着生命。医院刚好和学校挨着,纪超的妈妈抄了一份纪超的课表,每当纪超体育课的时候i,她都会挣扎地起来,趴在窗前看着纪超。
生病了很辛苦,纪超妈妈手臂上都扎满了针孔,无数的化疗让她掉光了头发,因为胸腹水肚子越来越大,脸越来越消瘦。
一天早晨,纪爸爸抱着说,他妈妈昨天晚上走了!这事对纪超影响很大。
后来,纪超考进了好学校。
这篇文章的名字叫《咫尺天堂》,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我想应该跟纪超的妈妈有关,纪超很爱这个妈妈。在现实生活中,妈妈虽然死了,但在纪超的心里一直有这个妈妈,仿佛天堂就在眼前,妈妈就在眼里。
其实这篇文章前面写了很多,就是为了衬托出,纪超与妈妈的浓厚感情。
——甜甜
标签:
文化 |
在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中,朱效文是为数不多的“多面手”之一。(另外的“多面手”作家有高洪波、班马、徐鲁、安武林、萧萍、李东华、谭旭东、唐池子等)。这样的作家有时也被称为“鬼才”。他们的特点是精力充沛、情趣广泛、多思善变、标新立异。表现在文学创作中,这类作家总是显得“能者多劳”“狡兔三窟”(甚至“四窟”“五窟”)。他们几乎从不崇尚什么“从一而终”,而是喜欢“朝秦暮楚”、“见异思迁”,频频“转身”之余,每每出手不凡、收获连连。具体来说,就是举凡儿童文学(甚至整个文学)范畴内的诸多体裁,童话、小说、诗歌、散文、纪实文学、戏剧……这些“多面手”们大都能信手拈来,游刃有余。这就时常让人不得不为他们文学兴味之广博、创作灵感之茂盛而惊佩,乃至叹服了。他们是写作领域的“游击队员”“游牧民族”,不断迁徙于各种水草丰美的题材、体裁当中。
当然,作为“多面手”俱乐部成员之一,朱效文除了上述“创作共性”之外,也有其不同凡俗的另一面。这就是贯穿于他儿童文学创作中的“变”与“不变”。
先说“变”。和其他“多面手”作家多以诗歌创作起步不同,朱效文是以童话创作起家的。写童话的间隙里,又写出了广受好评的短篇小说《风景》《月牙岛之夜》《静静的天池山》,以及长篇小说《青春的螺旋》。甚至就连他起步最晚的儿童诗、少年诗,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子,竟然连续四年获得《少年文艺》由小读者自发投票评选出的“好作品奖”。
不过,相比起那些年少成名的作家,朱效文还是属于“大器晚成”者。发表于1985年的《与吹牛大王比吹牛》(原名《与敏豪生比吹牛》)是他最早引起广泛关注的童话作品,是年,他已经34岁,刚大学毕业不久。正是因为这篇童话,以及其后的《敏豪生作客》、《三分钟巨人和劫机案》等一系列“夸张、荒诞型”作品的出笼,他被当时的儿童文学评论界称为“热闹派”童话作家。
20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来重读这些童话,仍觉“热闹”依旧,也并无丝毫“隔世”之感。实际上,朱效文童话创作多追求情节构思上的“热闹”、“激情”、“动感”、“变化”,所采取的也主要是夸张、变形、幽默、荒诞、讽刺等喜剧化甚至是闹剧化表达形式。这显示了作家所具备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心理品格——创造性想象。而正是这种创造性想象,让他突破了习惯思维羁绊下的理性与逻辑心理状态,从幻想层面不断获得对世界一种感性而又前瞻的把握。而这恰恰又吻合了儿童幻想游戏的内在审美机制。因此,作为“热闹派”童话的代表性作家,朱效文的诸多童话作品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游戏性”,很好体现了“热闹派”童话的“游戏美学”。
例如,在《冰雪摩天大楼》里,公鸡和长毛狗为了各自能住进冰雪摩天大楼的第四十三层闹得不可开交。可就在它们彼此争斗的时候,冰雪开始融化,第四十三层已经不复存在……故事看似荒诞、离奇,但是生活的质感与影象在虚拟的场景中随处可见。因为故事的内核完全来自于现实……
而在《和吹牛大王比吹牛》中,五年级男生“唐刚刚”则与德国吹牛大王敏豪生PK起了吹牛的本领。双方极尽奇思怪想、夸张变形之能事,为场内观众、场外读者提供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语言游戏大餐、“怪诞”思维盛宴。童话沿用了德国作家拉斯伯、毕尔格《吹牛大王历险记》所开创的童话“狂想式”思维,不求意蕴深广,只惟趣味洋溢,极度张扬一种“有意味的没有意思”的游戏精神。这篇童话虽有显著的“西化”色彩,但也表达了中国原创童话借鉴西方经典儿童文学的意向。这是朱效文童话作品中最优异的篇什之一。不仅体示了作家“热闹派”童话的创作个性,而且,作品里那种狂放无羁、天马行空的童话想象,怪诞而又合乎逻辑的情节推演,也充分展现了作家童话创作的才华。
当然,除了“热闹”派作品,朱效文还写了不少融合想象、趣味、动感、思考于一炉的“哲理”童话、“抒情”童话。《蓝烟飘来……》、《“菲菲九”魔幻剂》是两篇“揭示了人类共同弱点”的童话,纵横埤阂的想象与情节构织背后,寄寓着作家深切的忧虑和思索……这预示了作家童话创作的多元追求与思想含量。
在童话创作赢得广泛赞誉的同时,朱效文也写出了不少优秀的少年小说作品。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短篇小说《风景》《月牙岛之夜》《傍晚的天池山》和长篇小说《青春的螺旋》。
相比起童话的“热闹性”“游戏性”,朱效文的小说创作体现出深刻的“现实感”与“问题意识”。他总是试图通过对少年生命中不期而遇的困境、危难体验,传达青春成长的迷离、深邃,乃至残酷。而在故事的外层,作家又往往呈示出温情的力量,习惯于通过精神的召唤、引领,让少年们涉过沼泽、泥泞,踏上生命的坦途。从这一点上说,朱效文的小说创作显示了一种浓郁的理想主义情怀。这在《风景》中表现得尤为真切:两个心地善良的男孩女孩,由于生活的困顿与机缘,命运纠结在一起。雏燕出于同情,悄悄帮助瘸腿男孩;可是,她的帮助却无形中加速了自己即将失学的命运……生活在这一刻显出了背谬和怪诞:一方面是难以割舍的学业,另一方面是不忍放弃的情感。这样的两难处境对于男孩、女孩都是无比艰难的抉择。故事的最后,瘸腿男孩显出了小男子汉的勇气和担当。风景依旧,人事已非。生活的残酷、缺憾留在少女心间的疤痕只能让时光去抚慰、去风化……小说的结局悲凉甚至悲壮。但是,少年人性的神彩却也由此迸射出了光华……在这里,为了人性的完满,作家不惜选择以悲剧的结局来呈示少年人生的走向。小说显示了特定背景下情感与思想的力量。
当然,在笔者看来,这篇小说也并非毫无瑕疵。小说的情节运思中,有些地方还比较刻意,而结尾处,少年情感、命运的转折也尚显突兀。这固然表达了山村环境里,生活的粗砺与非理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显露了小说艺术完满度上的些许不足。
《月牙岛之夜》是朱效文另一篇引人注目的小说作品,其貌不扬的男孩阿宁在夏令营里总想找机会显示自己的价值,可是不管如何努力,他的被忽视却是一贯的。郁闷之下,他干脆躲开了同学,离群独行。夜幕降临,就在陷入困顿之际,他遇到了棚屋老人。他对老人讲述了自己所遭遇的不公,老人则暗示应坦然面对生活的常态。此后,陷入失望和怀疑的阿宁得知同学们一直在寻找自己时,心中对理解和友情的渴望复活……
小说写少年成长中内心与情感的变异。故事里,同学们对阿宁的伤害是无意间的,但是给他造成的失落和愤懑却是绵绵不断的。此时,少年人的自尊、敏感、细腻、单纯,以及面对委屈、误解时的偏狭、盲目、无措、困惑全面迸发。于是,他选择逃离的方式来表达愤怒和抗议。可是这种反抗却让自己和寻找的同学几乎都陷入了绝境……这是一种生活的真实,成长的真实:总是在磨难之中,风雨之后,生命才裸露出纯然的底色,才迸射出炫目的光彩……这可能是生活的逻辑,辨证法,也是成长的必然轨迹。小说结尾,逸出了轨道的小船,又回到生活的视线。这无疑表达了作家的责任感与良知。除此之外,《傍晚的天池山》也是朱效文短篇小说中相当优秀的作品。
大约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朱效文将主要精力投入了中长篇小说的创作上。《青春的螺旋》是作家这一时期的重要收获。
小说描绘了一幅社会转型期校园生活的悲喜剧。商品经济大潮滚滚而来,“金钱至上”观点一时间无孔不入,既涤荡着原有的家庭结构、校园文化,也给成长中的少男、少女们带来了强烈的心理震荡。小说直面生活的班驳、残酷,让少年置身于尴尬、迷乱的境遇中经受心灵的锻打。校园矛盾的尖锐和成长心灵的坚强都让人在阅读中深深沉浸,难以释怀。
除了上述写实意义上的小说,朱效文还写了《竹凤凰》《洪荒少年》《你知道我是林妖吗》等题材、风格各异的小说作品。其中《竹凤凰》《洪荒少年》是两部历史题材的少年小说。前者以秦始皇“焚书坑儒”为背景,写了古代读书人劫难中所表现出的精神上的凛然和不屈;后者则以远古时代孩子们的生活和成长为蓝本,折射了人类童年时代的生命路径。而《你知道我是林妖吗》则是比较标准的幻想文学作品。小说中的“田园”既是一个普通的女生,同时也是一个有魔力的“林妖”。作家通过这种看似简单的身份区割,写出了少年生命中心理能量的多元迸射和精神变异。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孩子的成长中,本能、快乐原则和理性、现实原则的交锋与制衡是贯穿始终的。既如此,少女“田园”身兼二职、一体两面的“林妖”和“自我”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这些思维跨度极大的作品既是作家丰富创作实践的例证,同时也是他多样艺术才能的充分体现。足见,作为儿童文学作家,朱效文写作的“变”是常态的。这种“变”不仅是题材上的不断迁徙,更是文学表达上的不断探索与文学价值观的不断丰富和延展。
如果说,朱效文的少年小说创作有什么缺失的话,我觉得主要是“思维”与“形象”融合上的不足。他的小说叙事惯常采取直面成长、直面人生的角度,这固然让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问题意识”。但是,这种“问题意识”一旦过于凸显和密集,也容易让小说的意蕴表达显得直白或生硬,缺少了形象深度与情节张力。比如,《青春的螺旋》中,“凌霄”家庭经济状况的几次变化,都无一例外地折射到了她的校园生活当中;而“唐禹”和“斯云”之间友情交往的系列情节,也都是以“金钱”作为线索和核心事件来结构展开,这就让小说在获得了“集中化”“典型化”效果的同时,无形中也染上了“思维大于形象”“理念化”的痕迹。类似的情况,在作家的一些短篇小说中也时有体现。
当然,通观朱效文的创作,他作为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流变”、“文体嬗变”,还仅仅是他自身文学生态的一个方面,而他文学面貌的另一面则是他的“不变”。具体而言,就是执著于“儿童性”“文学性”与“可读性”多元融合的儿童文学价值观与创作姿态。在这一点上,朱效文一直是一个不倦的探寻者和坚守者。
首先是探寻。和许多善于“求变”的作家一样,朱效文是一个生性“不安分”的人。他很在意生活环境与心里氛围的“鲜活感”“新奇性”,也喜欢将自己置于“变动不居”的创作状态下。由是,他常常苦心孤诣寻求生活的新异感受与文学的多样体验。为此,生活中,他常常频频出行,单车羁旅,游走于边塞异域,足迹遍及名山大川;为此,写作上,他也不停横向移动、频繁转身,兴趣之杂,涉笔之广,作品之丰,让人啧啧称奇,惊羡不已。而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和写作在他身上也已经血脉相溶、密不可分了:多样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文字灵性;摇曳的文学实践又滋润了他的生活灵感……最终,生活的诗意和艺术的灵性,都弥合成他笔下的文字,熔铸为他心灵的寄托。也让我们这些他文字之外、生命之外的读者得以循着他的故事和行踪走入他的世界,领略他内心的风景。
至于“坚守”,则是朱效文儿童文学探寻之路的精神之幡、信念之帜。是他儿童文学创作的价值准则。这里试以他的童话创作为例。在那篇题为《童话的智慧》的理论文章中,朱效文曾这样来命义他心目中的童话创作:“幻想的智慧”“慰籍心灵的智慧”、“语言与趣味的智慧”“童话的大智慧”(人类智慧的转化)。“知人论世”“言为心声”。这篇文章,笔者以为某种程度上正是朱效文儿童文学创作的美学表达。实际上,朱效文在他的儿童文学创作中一直孜孜以求着一种平衡,一种“儿童性”、“文学性”与“可读性”的三足鼎立。对他来说,“幻想的智慧”指向的其实就是“儿童性”;“语言与趣味的智慧”更多应和的则是“可读性”,而“慰籍心灵的智慧”无疑就是他景行景止之“文学性”的某种境界。也就是说,朱效文在他的儿童文学创作中,始终在追求一种立足于“儿童性”、“可读性”的“文学性”。在他看来,“儿童性”、“可读性”儿童文学的站位之基,“文学性”是儿童文学的立身之本。三者一体三面、多元融合,缺一不可。三者之中,惟有“文学性”才是高标独逸的核心——一种人类智慧的转化、一种直抵心灵的力量。
也正因为秉持着这样一种“纯文学”的价值观,朱效文笔下的童话幻想常常呈现出“变”与“不变”和谐交织下的丰富面貌:既有《三分钟巨人和劫机案》的异想天开、惊险刺激,又有《冰雪摩天大楼》虚实纷争中的精神观照 ;既有《吹牛大王轶事》里狂野而又单纯的游戏化思维,又有《蓝烟飘来……》中荒诞背后的微言大义;既有《纸人国》两极世界里的阴霾与诗意,又有《“白鲸号”梦舟》异域探险的幽秘、神奇……千姿百态,风采各异。“变”是外在的和声。“不变”内在的主调。“变”是营造故事的素材和手段,“不变”是文学求索的趣味与精神……这就是朱效文文学创造力的鲜明佐证。
所有这些,在笔者看来,不仅仅呈示了朱效文“童话的智慧”,更是他整个儿童文学写作智慧的体现。这里无疑寄寓着作为作家的朱效文对儿童文学经典原则深深的守望与眷恋。
(文中所引篇目均来自《朱效文自选集》(四卷) 文汇出版社 2010年5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