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电影人有独特文化气质
主持人:接下来请教冉平先生,如果让您评价,您觉得现在内蒙古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怎么样,有没有让您眼前一亮的优秀作品?是不是都是历史或者牧民方面的题材,您觉得创作方面有没有可以创新的地方呢?
冉平:我有幸1997年和麦丽丝导演合作《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十年后大概是2006年和哈斯朝鲁合作《长调》,他们年龄是有区别的,去年我和一个蒙古族导演乌尔善合作《画皮2》,年龄段都是岔开的。但是我和蒙古族导演合作特别有心得,民族的概念在我看来确实不是血统的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概念。(蒙古民族)有强烈的赤诚、执着、包容性,还有强悍,是不能拿语言来形容的。即使是处理现实题材、汉族题材,他们也带着强烈的民族的气质,比如麦丽丝拍过摔跤手,哈斯朝鲁拍过《剃头匠》,还有好多不是民族题材的,像麦丽丝他们拍的,即使不是民族题材,也有那种强悍的气质,我觉得这个特别难得,这是文化特点。像哈斯朝鲁拍的《剃头匠》带有很深沉的悲悯的情绪,我觉得这个特别可贵,确实有些地方非民族导演做不到的。所以拍完《长调》之后他们有个评价,好像得了德国的科隆电影节金奖,他们看了之后说“鱼在水中”,我觉得这个评价是非常好的,我特别喜欢和蒙古族导演合作。另外,其实我们所谓的汉文化也是一种融合的概念,这支文化进来,对我们现代和历史文化,起到桥梁作用,他们的气质贯穿起来,可以使我们的文化更加强悍、更加有悲怜的情怀。
主持人:丰富了中华文化。
冉平:所以以前我们说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再加上草原文化,这个中华文化可能更加具有世界性。
主持人:陈部长,自治区会不会在民族电影发展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
陈宝泉:(这是)我们自治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项。
主持人:我了解今年5月份,咱们导演们要带着民族电影上戛纳了,是吧?
陈宝泉:麦导正在做这个事和组织这个事。
麦丽丝:我们领导讲我们的民族电影应该走出去,我们过去走出去都是一部一部地走出去,就是说当这部影片好了,电影节对这个影片的展映是一部,今年我们内蒙古整个有八部电影,有历史的,也有新拍的,比如哈斯朝鲁拍的《唐卡》,是属于代表西藏和内蒙古两家的,还有年轻人拍的《老哨卡》,其实是拍中俄关系、中俄边境地域环境内蒙古和俄罗斯人的感情关系,都是很新型的题材,在题材的探索上和超前的一些理念上,我们也都审查通过了,给了很高的分,还有《月亮之上》这样新的电影,当然还有过去哈斯朝鲁和冉平编剧导演的《长调》,还有《额吉》等,我觉得基本上能够把中国民族电影的现状带出去。当我们活动一旦组织起来以后,戛纳电影节为我们民族电影发了一个对我们这个团队的邀请,所以我们内蒙古党委宣传部给我们经济上很大的资助,我们民族电影要整体地在戛纳电影节上展映,而且是在他们很好的电影院的平台下滚动宣传。最关键的是,我们的一些民族电影要在戛纳电影节上,去做国外的首映电影。我觉得这都是很难得的平台。还有一个最可以宣传的是,我认为我们电影人,每一部影片有导演、演员差不多20位能够这样集中地亮相,在国际上大的电影节平台上,也算是民族电影的第一次。
主持人:这是第一次真的是面向整个国际的一个大型的展览,据我了解,过去内蒙古电影也曾经在国际上有过展出,比如说在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在过去那些老朋友那儿展出过,这次真的是更多地能(让国外观众)见到了。
麦丽丝:所以这也就是说,当我们要把我们的“走出去”工程做好,把中华文化推广到国外的时候,我们蒙古族民族就是历史与现实的电影去展映,我觉得是很好的一种推广,这个时候我们也希望新浪网对我们能够有一个追踪。
主持人:另外我们想请教哈斯朝鲁,我们知道您拍过的电影里头,不光有内蒙古题材也有西藏题材,您拍完西藏题材电影之后我们想让您做一个比较,您觉得不同的民族电影有没有共性,又有什么不同呢?
哈斯朝鲁:我记得我2002年第一次去去西藏拍《心跳墨脱》的时候,当时是我组织的一个敢死队,大家完全是徒步扛着沉重的电影器材走进墨脱的,陆陆续续翻越了五六次六千米的雪山。当时就是西藏题材的,因为以前是一个报告文学,很多人就问,怎么体现西藏人内在的东西,怎么拍?我当时就斗胆拍了这个,拍的时候其实我对西藏也不是很了解。但是我当时通过一些接触,我觉得他们藏族来说首先从宗教来说,与我们(蒙古族)是一个佛教体系的,这是一种共同性。再一个,少数民族共同的一个更深层次的剖析,当时我觉得他们西藏人拿蒙古族人的心态来拍西藏人,我觉得蒙古族对事与物是怎么认识的,包括文化角度,这样我就把它当蒙古族人来拍。《心跳墨脱》问世以后,很多西藏人也问我,你是蒙族族导演,你怎么把西藏人拍得这么像西藏人?(笑)
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不仅仅是藏族,其实很多很多其他的少数民族,其实你仔细要琢磨,很多东西首先淳朴、善良,都是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就是看你怎么挖掘,唯一可能有些东西像民族各个角度、表现的方式方法不一样而已,但人内在的善良淳朴这是一个共性。
主持人:这个话题好像冉平编剧也有话要说是吗?
冉平:《唐卡》我看了,我很喜欢,主演也是一个蒙古族。
哈斯朝鲁:没有双手。
冉平:没有双手,画唐卡,本身就在屏幕上给大很强烈的震撼。
主持人:所以这种电影其实有相通之处。
冉平:这个民族概念不是一个血统概念,是一个文化概念,主要还是价值观,可能藏族和蒙古族离汉族的文化可能距离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