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语录:人随着经历,写小说是特别经历的活。我很年轻就在写,也很年轻就发作品,写了20多年,经典文集有9卷,这只是选了其中一部分。但是我觉得就一直都有感悟上的转变,就是我刚才说的三个词,丰满、完善、纠正。人生其实是一个不断纠正自己的过程,我觉得是这样。但是我觉得风格没变,比如我小时候特别爱吃榨菜炒肉丝,在我20岁的时候纠正过应该怎么炒,30岁又有一次,现在再做和吃是全新的色香味。还是那道菜,但是逐渐达到心目中的理想的程度。
池莉:人生是一个不断纠正自己的过程
主持人:我们发现池老师除了有很多大作品带给读者之外,很多网友在报刊、专栏里面经常看到你的文章。他们在想,您是怎么看待专栏写作的?专栏写作跟长篇的创作中间会不会有所冲突,或者是不是争夺有限的时间呢?
池莉:我现在就是一边写长篇,一边有专栏。我现在只有两个,一个是《三联生活周刊》有一个,《新民晚报》有一个,都不是太定期的。其实我不是专栏作家,我是写长篇、短篇。专栏是特别实评特别强的,我经常在第一时间反应不过来,没有那么犀利,我需要很长时间进行文学化。但是我为什么已经写了一段时间了,我觉得现在我们的状况,中国人的生存状况有太多太多的在第一时间由文学反映不出来的。文学需要积淀,要有审美,专栏可以针对某些时事发生的事情来判断一个是非,以及澄清一个认识。现在由于文化在这么多年的缺失,我们有太多的认识是完全混乱的。
所以我在《三联生活周刊》开的叫重拾认知,好多观点,包括快乐、痛苦,结婚、做爱什么意思,我们生活当中要发生的种种事情,尊严,我现在正在写,究竟是什么意思。生意究竟是什么意思,是不是现在生意就是为了挣钱。这些看起来很古老又很新鲜的观点,在我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当中,已经非常模糊了,所以我应该应该重新来认识某些观点。有短平快的效果,写了以后我发现反响非常好,基本上报纸几个发行量大的,转载的频率非常高,编辑也告诉我,读者打电话想要更广泛的阅读。像文摘、读者不停在转载我的这些专栏。我想专栏对于文学的辅佐是有作用的。
主持人:专栏对您来说也是尽到某种社会责任,或者是某种学者良心的平台或者是工具。
池莉:我们这个年纪经历很重要,现在看某些问题很清晰了,我想我20、30年前真的没有这么清晰,我希望把我现在清晰的认识拿出来让我们的朋友或者更年轻的人更早的明白。
主持人:一种授业解惑。
池莉:自己的人生要明确哪些观点还是很重要。
主持人:像您这样的授业解惑会占用写作长篇的时间?
池莉:我的专栏不是时评性的,文学性非常强。我一边写长篇可以和这个同时进行,它是我历来积累的很多思想和观点的阐述,是作品背后系列思想的阐述,没有太多的矛盾。
主持人:两者是相辅佐的。
池莉:而且写的特文学,和真正的时评的专栏不一样。
主持人:我们希望有机会您能集结成册,对人会非常有启发意义。
一直以来很喜欢池莉老师的读者,多少年读下来会发现池莉老师写作的风格有所变化。我们说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妙龄时光》、《有了快感你就喊》,从书的名字大概能感受得到是怎样的一种创作风格了。再看到后来,您作品有所转折的时候,这时候作品的文字叫做《所以》。我们看书名还是作品也好,发现您的风格是有所变化的。您现在回头看早期的作品,您怎么看待自己创作风格的转变的?
池莉:应该说我自己感觉,我的创作的历程会有一些起伏跌荡和转折口。但是至于风格,我自己真没觉得我太变。我觉得我没有变,我可能从3岁到现在都没有变。
因为文学的风格的定性和写作的宗旨是小时候就定,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我们现在一想,我小时候吃的那一口特好吃,我现在还想去吃,这种口味是决定的。所以我想研究者,会觉得我有风格的变化。我觉得客观上也会有。但是事实上在我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我想我可能是在追寻一种风格只是我在完善它、丰满它、纠正它,可能是这么一个过程。
主持人:是不是也跟个人的经历或者是人身感悟有关,不停有了新的补充进来,新的感悟和新的认识。
池莉:没错。人随着经历,写小说是特别经历的活。我很年轻就在写,也很年轻就发作品,写了20多年,经典文集有9卷,这只是选了其中一部分。但是我觉得就一直都有感悟上的转变,就是我刚才说的三个词,丰满、完善、纠正。人生其实是一个不断纠正自己的过程,我觉得是这样。但是我觉得风格没变,比如我小时候特别爱吃榨菜炒肉丝,在我20岁的时候纠正过应该怎么炒,30岁又有一次,现在再做和吃是全新的色香味。还是那道菜,但是逐渐达到心目中的理想的程度。
主持人:味道可能跟过去不一样了。
池莉:不一样,就更注重全方位的视觉、香味、情调等等都会有。我觉得小说是一样的。
主持人:很多作家看自己最早期的作品有点无地自容的感觉,特别不好意思,甚至希望大家别开我早期的作品,您回顾起来看早期作品的时候是怎样的感受?
池莉:我觉得挺好,有一种非常天真的缺陷在里面。而天真的缺陷其实是很可爱的一种缺陷。
主持人:一种欣赏的眼光?
池莉:虽然一览无余,就是天真,天真就是可爱,不是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