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 > 正文
精彩语录:
刘宏冰:我当时给汶川灾区的孩子回信是这么写的:我说,事实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减少灾难的一个很有效的途径,当然今天我们面对灾难,当我们经历灾难之后更应该懂得如何尊重自然。像现在大自然对人类的一些惩罚,也来源于我们对自然的一种毁灭,我想,当我们与自然相处的非常和谐的时候,自然就会给我们更多的好的爱的回报。我的目的是希望调解他们的心理,让他们认识、认知灾难,我认为这样做非常重要。
刘宏冰:持续关爱才是解决灾区儿童心理问题的根本办法
主持人:您刚才介绍了一些帮助灾区儿童在教育和心理方面重建的方法,这方面您觉得灾区儿童的心理和教育重建方面最重要的是什么?另外,我们现在用的一般的方法是怎样的?这里面大家会有一些误区,另外,不同的方法产生的影响可能也会是不一样的。
刘宏冰:对。事实上最重要的来讲就是关爱,因为这是一个长期要解决的问题,在我们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很多人基本上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去忽视了情感的存在,于是造成了一家人很温暖,但走出这个家门可能就是一个比较冷酷的时代。首先是社会应该给予更多的提倡,就是社会性的关爱,这是一方面。同样让孩子们感受到,当他在爸爸、妈妈身边,在自己的老师身边,能够得到的东西,同样在社会当中也能够得到,让他亲身去感受到与社会之间密切的联系,我觉得在这方面可能更需要一些社会资源的支持。
主持人:一般我们通常运用的这种方法,特别是很多不太擅长在这方面做心理重建或者教育重建的人所采取的方法,是不是也存在着一些误区,或者大家通常采用的是怎样的方法?
刘宏冰:一般来讲,灾难之后全国各地所有的人民捐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首先从我自己的个人经验来讲,我跟汶川的孩子们经常会有短信的联络、会有一些信件的联络,在一些信件的联络里面我经常会告诉他们,包括上次有一个孩子问我,说为什么在这个社会上这么多的灾难降临到我的头上?我们真的是这么不幸吗?
当时我记得很清楚,我给他回的信是这么写的。我说,事实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减少灾难的一个很有效的途径,当然今天我们面对灾难,当我们经历灾难之后更应该懂得如何尊重自然。像现在大自然对人类的一些惩罚,也来源于我们对自然的一种毁灭,我想当如果我们人与自然相处的非常和谐的时候,可能我逐渐的自然就会给我们人类更多的好的爱的回报。我觉得调解他们的心理,让他们认识、认知灾难非常重要。这个孩子接着又给我回信说,我现在一直希望我有一天能够作为一个爱的使者去帮助更多的人,像刘叔叔你帮助我们一样去帮助更多的人。我说,孩子,你要想帮助更多的人,你首先,你要知道为什么帮助别人。我跟这些孩子之间的这些交流,我觉得很有效的地方是持续性,这是第一点。第二点,针对问题解决问题。第三点,不要等到他伸出手需要你帮助的时候你再去帮他,在我们发现他需要帮助的时候主动去帮助他往往比他伸出手需要你帮助的时候那个得到的回报、得到的益处会更多。
刘宏冰:应让孩子们正确认识灾难并通过勤奋学习走出阴影
主持人:另外,我们也知道对灾区的孩子进行帮助会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包括可能不同人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帮助孩子,您觉得这种不同的方法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是不是也会不一样?
刘宏冰:是这样的。应该这么讲,远隔千地之外的我们一些爱心人士,能做到的就是对他进行一些物资的捐助和对他学习的一些帮助,但事实上来讲,我觉得对孩子真正每天跟他朝夕相处的应该就是他的家人和老师,这一块我觉得政府应该有很大力度的支持。比如说,我觉得我们的老师在平时上课的时候应该在课堂的课中多加一些对孩子这方面知识性的教育,另外,多组织一些群体活动,尽可能的少让孩子单独的独处,这样他会突然觉得失去了很多,我想一个幼小的心灵承受不住这么大的打击。不同的方式确实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比如说,我们如何去让孩子理解捐助,捐助到底是什么,捐助是一份爱心的体现,绝对不是帮助孩子跨过心理障碍、跨过困难的一个最好的方法。跨过这个灾难,能够从心理上正确的去认识这个灾难,应该从心理学的角度,当然会有很多很多很好的方法,在以后的节目当中会一一来讲。但是我觉得更注重持续性,这是第一点。第二,尽可能不要让孩子独处;第三,让孩子正确理解什么叫捐助;第四,让他从勤奋的学习当中走出这段阴影。
主持人:接下来聊的这个话题叫二次伤害,说到二次伤害也挺容易理解的,很多人在遭受了灾难之后,您刚才说的,有些人会建议大家不要随随便便的把他的伤痛、伤疤打开,打开之后就容易出现二次伤害了。但是也有心理学方面的专家说,要疏导他,可能还需要碰触这些比较伤痛部分的,这就牵扯到二次伤害问题了。
比如我们看到玉树灾区4月14日发生灾青之后,很多幸运的从废墟中走出来的孩子,可能他需要面对媒体、面对一群又一群的记者,他可能一次又一次的回忆自己的伤痛,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肯定会带来一定的伤害,你很难说在伤害他还是帮他,哪怕你是不同的心理援助者,都可能造成二次伤害,就二次伤害这个话题您是怎么来看待的?
刘宏冰:首先,当我看到有关这方面的视频之后,我自己的感受是这样的,我觉得媒体去这样大面积的报道,对于孩子一次、二次的采访,首先我是不赞同的,我觉得这是确定无误的二次伤害。我们报道的目的是什么?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了解,我觉得从媒体的角度来讲,应该给予规范性的报道。同样,对于受灾的孩子们来说,我觉得更多的是应该给予他们心理的辅导。就像无助的伤痛,我经常去讲,震后的这种伤痛是无助的伤痛,当然我们可以去提及当时惨烈的景象,也会让孩子触动他的心灵,让他当时会感受到很大的难过。但我们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把这种难过去向社会展示,还是要透过去揭示当时惨烈的状况,我们的出发点是什么?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如果是后者的话,我觉得应该是可以的,就像很多心理学家讲的一样,我们不能去避而不谈,谈是应该谈的,是怎么谈?是用什么方式来谈?是以关爱的方式来谈,从哪个角度解读?是从学校、老师,还是从社会这些叔叔、阿姨对他的关爱当中去解读灾难,我觉得让他正确的理解。
事实上,当时在汶川的时候我看到一个孩子,他在床上写了两个字叫“勤奋”,这两个字我印象非常深刻。当时,我跟他提起到汶川,因为当时在面对所有孩子的时候,我就想灾难之后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状态来进入到学习的角色当中。当看到这个孩子,我跟他谈的时候,当时谈的非常感动。这个孩子说了,叔叔,我要好好学习。我说,孩子,你要好好学习不是因为你失去了亲人,而是作为一个学生来讲我们就应该好好学习,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同时能够提升未来的人生质量。失去了亲人、父母,可能像我、像叔叔一样,父母年老了、年迈了慢慢也会离我们而去,生老病死是常态,我们有出生的那一天就有离开世界的那一天,用什么办法离开这个世界,我们没办法选择,但是我们能选择的是,在没有离开的时候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什么样的姿态来对待这个社会、接受这个社会,以至于对这个社会多做一些什么,孩子,你的勤奋是为社会而做的,而不是为离开父母而做的。这个孩子当时瞪着眼睛看我的时候他似乎明白了一些什么,我觉得可能这样的一种正确的心理疏导,可能对孩子来说,哪怕一句话就能让他过一关。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只要我们用正确的方法给予持续性的关注和引导,不敢说全部,我们会拯救更多更多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