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 > 正文
幸存的生命,在经历巨大的灾难后,面对的是无尽的悲伤和心灵的重创。在地震之后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目睹了房屋倒塌或者亲人遇难的孩子,站在废墟前,任凭医生和救援人员怎么逗弄都不出声,眼神里竟然充满了不信任——这就是典型的安全感缺失的症状表现。也许很多人都还记得,再汶川地震曾感动了无数中国人的“敬礼娃娃”郎铮,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就在很多人陷入“敬礼娃娃热”不能自拔的时候,一个令人不快的消息却传了过来。据报道,正在西安治疗的小郎铮出现了心理障碍,直到2010年4月18日,我们看到华西都市报的一片报道《以感恩的心他们笑对生活》才看到了“敬礼娃娃”郎铮现生活快乐幸福的一张照片。地震灾难之后灾区儿童的心灵与教育如何重建?今天,儿童教育与心理问题专家、绵阳九洲板房小学终身教师刘宏冰做客“新浪网上大讲堂”,和网友交流灾区儿童教育与心灵重建问题。
精彩语录:
刘宏冰:从社会的角度,我觉得应该给予灾区儿童更多持续性的关注,应该重点的把灾后持续性的帮助段做一个长效规划,不能只做一个短期的救助,这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儿童教育与心理专家刘宏冰谈灾区儿童教育与心灵重建
主持人:各位亲爱的新浪网友,大家好,我是尹俊(blog)!这里是新浪网带给您的网上大讲堂节目。我们知道这次玉树地震之后同样发生了像汶川地震一样的现象,就是很多孩子遭遇了灾难之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或者教育方面也遇到了一些麻烦。今天我们要聊的是灾区儿童的教育和心理重建方面的问题,介绍一下今天做客新浪网上大讲堂的嘉宾,我们一起来认识的是儿童教育与心理问题研究专家、绵阳九洲板房小学终身教师刘宏冰,刘老师,欢迎刘老师!
刘宏冰:你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刘老师,今天请您过来就是聊聊灾区孩子的教育重建和心理重建。一开始我们说一个小孩,汶川地震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叫郎铮,被我们战士救出来的那个“敬礼娃娃”,那个孩子被救之后没多久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不愿意见人、不愿意说话,自闭,像这种现象其实好像还挺普遍的,据说很多小朋友经历过灾难之后普遍不愿表现喜怒哀乐,所以我们遇到一个问题就是说,孩子心理如果灾后重建不好的话可能会给他的性格方面带来很大的问题,严重一些的小朋友甚至可能自杀。您作为一个儿童教育方面的专家,怎么来看待灾后对小朋友心理方面的重建呢?
刘宏冰:这是一个社会的问题。首先,我觉得从社会的角度应该给予更多持续性的关注,毕竟灾难尤其在近年频繁的整体状态下,我觉得作为教育来讲,我们应该重点的把灾后持续性的关注时间段做一个长效的规划,而不是做一个短期的救助、一个短期的帮助而已。
所谓长期的规划就是说,在灾区重建之后从心理上,不要说一个孩子,包括成人在内,我想也会出现很多的心理反应。刚刚你提到的这个孩子,事实上我也有关注过。这是什么样的问题呢?首先,我认为这是我们教育缺失的地方。事实上,包括灾后,我发现有很多媒体,包括很多的社会结构,一再宣导说不要再揭这个伤疤,让孩子们忘掉过去。我觉得事实上来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是不符合常规的。
正确来讲是,我们如何认知灾难,当亲人离我们而去之后我们如何正确的去认知,而不是避而不谈,避而不谈是不可能的,我想一个人生活当中毕竟会留下很多痕迹。包括整个生活当中,遇到了灾难之后如何去看待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我们做教育的人来讲,无论从社会资源,还是学校本身的资源,都应该正确的去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说避而不谈。
举个例子,我们要跟很多孩子讲,包括上一次我去汶川之后,我跟很多孩子谈到一点,灾难之后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情来面对?亲人离我们而去了,亲人在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有良好的情感,我们要好好的珍惜,当亲人离我们而去,我们更要坚强和自立,这个灾难如果不发生在汶川,发生在别的地方,同样别的地方的孩子也会承受这样的痛苦,既然痛苦走到我们身边我们要正确的看待它。
解决最好的方法,第一个,首先我们要从课堂教育当中正确的让孩子们认知什么是灾难,灾难之后面对灾难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情和状态面对。另外,社会群体应该给予持续性的关注,这样可能对孩子的心理重建会起到比较好的帮助。
另外一方面,在今天的中小学生的教育当中,因为我们关注的主要是学生的层面,至于说成人的层面当然也有,可以看到很多成人当失去家人之后,觉得生活无味,每天沉浸在痛苦当中无法自拔,最后选择了走上自杀的道路。当然作为我们正常人来看非常心痛,但是我们是无法用心情理解他们的,在这里我们关注的是孩子们,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觉得学校的教育,除了灾难当中如何去保护自己,比如大家都知道,在地震当中我们孩子在发生地震的一刹那应该选择什么地方最安全,我们是不是跟进在灾难当中作为今天的21世纪的孩子们,我们今天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我想每个中小学校应该去开设这方面心理的课程,让大家正确的理解灾难往往比避而不谈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