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纪连海:历史只能无限接近而无法还原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6日19:41 新浪博客
![]() 纪连海:在学生面前承认错误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精彩语录: 历史材料与历史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而我们所能看到的没有历史,只是历史材料,而这些历史材料是被我们大打折扣。 历史最大的价值是用大量生动、鲜活的史实,比如我们通过一个人的悲欢离合,通过一个人的一生,或者通过这一件事情的解剖,原因、经过、结果整个一个过程的解剖,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 如何练就张嘴便来的本事 主持人:说到这儿很多网友都说纪老师,您是张嘴就来,讲课的时候。他们特别想了解,像您练就现在这个张嘴就来的本领是不是下了很大功夫。 纪连海:那当然了,真的跟各位观众说,我从今年正月初一开始,我现在眼睛有点好了。原来是不好,比如这个字,我在这么远就可以看到。原来不行的,原来我四号字是看不见。 主持人:近视的度数很大。 纪连海:这个眼睛是1550,这个是1450。1550的去年可以看到0.3,今年岁数大了嘛,有点老花,老花实际上类似于远视,远视和近视折合起来,这个眼睛好了,1450的度数可以看到0.8。 主持人:说明您的度数真的很大。 纪连海:所以我的稿子看不见,讲课的时候只能事先都完全消化完。但是有的时候消化完,比如说我们会发现你要引用原文的史料的时候,它还是要有一点困难。比如我讲课都尽量不用原文,把原文化成自己现在的话,真正用到原文还是看不见。所以,有时你会看到有时有低头。但是一般故事是不需要低头的。 主持人:难怪,您张嘴就来反而是因为视力的原因没有办法老借助稿子,所以得把它消化掉,时间长了可能您就有这个功夫了。 纪连海:我从初一升初二就戴800度眼镜,因为一直看不见就得练就听力,要不然哪有时间老看。我今天算算戴眼镜已经看了30年。 人物的家谱考证是我必做的准备工作 主持人:我现在是在纪老师的侧面,能够看到眼镜片毫不夸张有1厘米厚。还有网友说,纪老师,您在做《百家讲坛》的时候,说着说着您可能低头,这个低头您是在干吗?是在看稿子吗? 纪连海:有的时候比如这一段稿子,每一段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会有大题目,整个这一段一扫一眼以后,对于大家而言,可能那是字,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图像。我会见到这一块,一扫那一块是什么形状,有能够知道是什么故事,会看一眼那个形状,知道这个形状是什么故事。 主持人:现在我们都知道了,就像过去可能背课文,没有看到那个字,但是翻到哪一块就知道是什么内容。 还有讲课的功夫要练,准备花了很长时间。纪老师,您不光懂历史,跟历史相关的很多知识您都懂。比如纪晓岚的姓,据您的考证应该是读三声念几(音)。这方面您也要花很大功夫。 纪连海:一般来讲我要做两个工作,一个是这人姓什么叫什么,必须得做,他的家谱一代一代怎么传下来,这是要做到的。第二,要做到哪儿的人,从哪儿搬到哪儿,所有的人我都是这样讲的。上查祖宗三代五代。这是必须做的。因为我一直觉得我们中国的谱牒之学是特别好的一件事,后来越进化越把祖宗都忘了,数典忘祖真不是一件好事。我经常说谁知道自己爷爷叫什么,举一大片手,谁知道自己的爷爷的爷爷叫什么,没有人举手。所以,我讲课通常会讲三代,讲姓名。但一般来讲姓名都没什么可讲的,但对纪晓岚来讲确实有得可讲,因为我就姓纪。我是借机传播传播。头些天我专门去了山东寿光,因为山东寿光是我们老纪家的发源地,我们的纪国就是被齐国灭。 主持人:纪老师可能替纪晓岚考证的时候也是替自己考证。 纪连海:对,所以山东寿光的人请我去讲课的时候,我连稿都没打,我说我肯定去,自己家还能不去吗? 主持人:纪老师,您今天准备45分钟讲纪晓岚,您在私下准备的过程多长时间? 纪连海:看什么内容,一般来讲比如如果是45分钟都是我讲的节目,会准备很多。其实比如你可能是提前3个月会告诉我,我这3个月之间会搜集材料,把材料搜集齐了以后再动手。把搜集到的材料都打出来,都拼成一个文件,然后再在这个文件里有选择地堆,哪先哪后。堆砌完了以后再把它变成自己和仄押韵的一些词,变成自己的话,然后自己再背,大致背3、5遍的样子。所以有时我就愿意做一些中长集的节目,我愿意做10集、8集。因为一个人做1集,我搜集的材料过程也不少,要做10集,搜集的材料虽然多一点,但是平均分成每一集就会少一点。 纪连海:我讲史的目的只是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主持人:纪老师,现在很多人给您一个评价,您是以评书的风格在说历史。也有学者会质疑,这样会不会影响到历史的严谨性?我不知道纪老师怎么看待这个看法? 纪连海:其实历史有几个方面,一个是历史传播,一个是历史研究,这是两个概念。对于我来讲,我教了22年中学,我本身是作为历史传播的,传播的目的是什么?让他感兴趣,我的任务就是让他从小对历史感兴趣,到了大学之后跟着历史研究者去研究历史,这是我的任务。我不负责给他搞那么深层次的研究,那是您的事,跟我没关系,我就是如何让他最感兴趣,通过哪种手段。比如你研究,孩子越来越大,你给他开一个书单,我的研究就是看了下面这些书考证出来成果,你再想比我研究的深还要看什么书籍,给孩子开了好多书单看。我不行,那些孩子你不让他感兴趣,他真不学历史。我如果不信了,您就失业了,不是我失业了。 主持人:我想起上中学的时候历史课是特别让我头疼的一门课,非常枯燥,特别是背年代,一九几几年发生什么事,就是背这个,您的历史课肯定不一样。 纪连海:我的任务还是尽量在45分钟之内能够让学生掌握、感兴趣。其实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他感兴趣,我们的学生经常会批评我,老师您这讲错了,因为我对其感兴趣,我看了很多书,调过头来就批评我。这很好,我错了就改过来行了,这节课我错了,你批评我,我马上改正,下节课我对这个不会错了,然后在学生面前,你看我研究多深,就变成我的。所以,在学生面前承认错误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后人眼中的历史都带着主观色彩 主持人:有这样一句话,后人只有不断接近历史真实而无法还原这个历史的真实。不知道通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和讲史,纪老师认不认同这句话,您怎么理解这句话? 纪连海:好像学历史的都比较认同。真的你仔细学历史,学多了以后会发现,历史的真实在哪儿真不好说。先说中国的正史,别说野史。我们知道实际上从唐朝以后的正史都是经过历代皇帝审定,经过历代皇帝审定,真实性就要大打折扣。所以,它就离真实已经很遥远了。我们讲历史材料与历史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而我们所能看到的没有历史,只是历史材料,而这些历史材料是被我们大打折扣。这是唐朝以后的历史。 唐朝以前的历史就更不可信,为什么呢?比如我们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于离骚”,不受皇帝摆布,就写皇帝这么坏、那么坏,多丑陋的一个汉武大帝,在司马迁的笔下,汉武大帝干过什么好事?整个《晋商史记》里有一半在说汉武帝如何如何坏你说汉武帝那么坏的一个人能做出那么一番大事业来?比如我们再说司马迁在写飞将军李广的时候写的那神采飞扬,整个战争。李广带着这支部队,这支部队怎么陷入重围,怎么让他完全打了败仗,一万多人、两万多人全军覆灭没写,把最精彩的笔墨写在敌人已经把我在马背上绑着了的情况下,我如何逃脱,那叫一个精彩,就跟身临其境他在旁边一样,这可信吗?如果你认为这个可信,换过来再说一个话题。 他在写《霍去病传》的时候,每句话言必称霍去病是谁谁小舅子,打仗所有的情节都没有,只写霍去病某年某月某日在哪儿歼敌多少,一点神采飞扬的劲都没有。什么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没有,特别干脆。司马迁写的《史记》我相信是真实的,但是带不带有感情?我们现在追问,它真的是真实的吗? 主持人:总体上可能没有那么真实。 纪连海:所以,我们只能通过后人的考证,无限期地接近历史的真实。想完全还原,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这个把握,也没有这个能力。 历史真正的价值在于通过鲜活生动的例子给后人以启示 主持人:作为一个历史老师,您觉得讲历史真正的价值在哪里? 纪连海:讲历史它最大的价值是,比如我们通过一个人的悲欢离合,通过一个人的一生,或者通过这一件事情的解剖,原因、经过、结果整个一个过程的解剖,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这种启示比如往小里说,我看了这个事以后就想我怎么在家和老婆相处、和孩子相处,正己修身齐家,这是往小里说,大了说不好。如果再大一点,我们就治国平天下。不管怎么说,只有学了历史才能做这到一点。比如我们学政治,学一些理论,学一些社会的伦理观念,我们从小就涉及这些课,小学叫“思想品德”,中学叫“思想政治课”,我们会学这些,但是那些都是干巴巴的教条。没有说如果我们不这么做怎么办?你如果不这么做就会法律制裁,如何如何。特别简单,特别感。而我们历史是大量的生动、鲜活的史实,接触起来更容易,就是这样。小了说是在家庭里面做人,大了说能够前至500年,后至500年。我一看藏独,哎呀,好事。还有咱们的火炬传播在英国、法国受到不公平教育,我当时真是鼓掌叫好,我说没有比这样国家的人更笨的,你不是帮我们共产党吗?不是帮我们政府吗?真的说实话,我们的火炬如果在外国,每一个国家都那么拥护我们,我们会那么团结吗? 主持人:对,帮我们团结。 纪连海:是你帮我们团结了。我真觉得没见过这么笨的历史。你要知道我们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是什么样的民族,你要如何学会跟我们打交道。你想毁灭我们,行,但是不能这么做,你这么做是巩固了我们的团结,太笨了,我真觉得他们太丢人了。 ![]() 纪连海:《纪连海新解乾隆朝三大名臣》
【发表评论】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