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地震博物馆要展现的是民族精神而不是展览痛苦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31日19:13 新浪博客
图:
图:文联副主席、民进中央副主席、作家、画家冯骥才(blog)

    精彩语录:

    有一个博物馆可以把我们这个民族更鲜明、加倍地彰显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情感,就可以把它保留下来。

    展览不仅仅是展览痛苦,更重要的还是展示我们民族的精神。就是说我们在灾难面前,民族的情感相互、相依、相撑,这样的一种情感,这才是我们这个博物馆的主题。

    张孝林:民进会员捐款捐物数据空前

  主持人:有关心理救援方面的话题待会儿再讨论,心理救援的当务之急,其他的人怎么参与到这个心理救援当中来。现在请教一下张先生,您是企业家的代表,企业界、企业精英也好、商业精英也好,怎么在地震重建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张孝林:大地震发生以后,造成这么大的伤害,以及政府和军警、全国人民大规模地反应,作为民进会员我们非常感动,企业界的民进会员纷纷慷慨解囊,以各种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有红十字会,有慈善的,有个体自发的,向灾区伸出支援之手捐款捐物,到目前的数据,我粗略看了一下,是空前的一个数据。

  这样一个举动,实际上民进的企业、会员在过去以往一直都在做,比如过去上海的民办大学校长一直在贵州做一个支援贵州贫困教育的工作。西安的黄腾院长,民办大学,做了很多这样的事情,最近一次做的让我比较震撼的是一个民办大学招生了将近两千多个学生之后办不下去,引起社会问题,各地家长都要来闹事。民进会员黄腾义务免费接收2000学生,为政府解难。民进会员来自各行各业,但是素质都比较高,社会责任也比较高,一直在做。

  我们公司过去在抗“非典”的过程中,我们自己也是向国家非典办、省市非典办做了一些贡献。因为当前灾区急需急救设备,我们捐了100万的急救设备,全体员工也做了10几万现金的捐款。

  这样一个事情,我在这儿只是民进其中的一个会员,其他人做了很多工作,没有统计上来。所以,我们民进的力量和大家一样,一直以来都是重要的爱国力量。

    冯骥才:经历灾难后身边的每个人都在变

  主持人:所以企业界还是拿出自己的资源,包括物资、金钱,可能这方面企业界更能及时救助到灾民的手中。

  接下来继续请教冯老师,冯老师您刚才说建博物馆,您说建博物馆只是一种形式,还要传递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您刚才也谈到了,可以再跟我们的网友把精神系统地给我们阐述一下,因为很多网友对这个精神挺感兴趣的。

  冯骥才:刚才我说世界上有很多灾难性的博物馆,人类历史上凡是出现过重大天灾人祸的时候,包括战争,往往后来的人都会用一些博物馆把它保留下来,保留实际上是对历史的一个见证,也是对人类的命运,所发生的一些重大的事件,和在那个事件里边那种人性,就是人类的精神,实际上也是人性精神的一种表现。这种表现,实际上也是一种文明的继承。比如在灾难面前,我们中华民族,我们会感到精神提升。前两天我在我的学院里跟很多老师有一次座谈,就是哀悼日那天。我说好像大家有一种感觉,忽然大家都变了,这一瞬间大家都变了。平常觉得这个人挺张扬、自我的,这一天突然他公心很强。这一天比如他原来冷冰冰的,对国家一些大的事情不是很关注,这时他好像变得很脆弱,眼圈总是红红的,因为看电视流着眼泪,我们有一个女同志几乎一直流泪不停。人在变,灾难也是展现了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的善良的本质。还有我们民族自己的独有的种精神,我们的传统,还有我们的文明。特别是我们民族共同遇到一种灾难的时候,这种东西共同释放,有一种很大的力量,民族的精神得到弘扬和彰显,这是别的历史事件里边很难找到那么多的东西可以来见证这种精神的,只有博物馆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把这种精神,把它有色有生可感可触地表达出来。

  主持人:您说这种精神里有一种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东西,这种独有如果概括地说指的是什么?

  冯骥才:就是刚才我跟你说的,比如我们很多成语,比如“患难与共”,平常我们用不上患难与共。

  主持人:所有人的感觉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

  冯骥才:舍己救人,平常我们也是很少用到。但是我们在废墟现场,处处看到的都是舍己救人,我们战士处在那么高的高空里,舍生忘死往下跳,废墟中有一点余震就倒塌,我是地震的亲历者,我是从废墟里出来的,我经历过唐山大地震。你跟永新谈的时候,我特别有体会。实际上每个成人保护儿童、保护孩子是他的本能,就像男人一样,保护女人也是男人的一个本能,是本性,不管女人需不需要保护。一碰到问题,肯定要保护女人,肯定要保护他的孩子,每一个成人都会保护孩子。所以,在这个灾难里边,他最心疼的就是孩子。

  所以,有一个博物馆可以把我们这个民族更鲜明、加倍地彰显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情感,就可以把它保留下来。

    冯骥才:地震博物馆要展现的是民族精神而不是展览痛苦

  主持人:有人担心,对于这些幸存者来说,当看到博物馆里的种种细节或者人和事的时候,旧事重提,可能对他的心里会造成影响,您想过这个问题吗?

  冯骥才:我觉得是立体的,展览不仅仅是展览痛苦,更重要的还是展示我们民族的精神。就是说我们在灾难面前,民族的情感相互、相依、相撑,这样的一种情感,这才是我们这个博物馆的主题。

  主持人:它能给人力量。

  冯骥才:给人力量,就像对孩子一样,刚才你跟永新谈的时候,我也觉得这个话题很有意思。我倒觉得孩子目前,刚才永新谈了两点,对孩子的问题,一个是对他的心理的救治,这是一个大的问题。还有一个是未来给孩子们要建设一个很好的一个教育的环境。这是两个想法。

  实际上对孩子心理的救治恐怕这是一个难题,因为我是地震的经历者,直到现在如果房子稍微有一点晃,我的爱人还马上要说“地震”,这是本能的下意识的。因为经过唐山地震,那时我在那一瞬间的时候,我是本能的扑到我的床上去,把我的孩子搁在肚子下,一瞬间,我的房子一摇,隔两所房子的烟囱都飞到我的房子里。

  朱永新:这次一个孩子下面有四个孩子,保护了四个孩子,老师走了。

  冯骥才:这是一种本能,另外孩子的恐惧,另外失去亲人的孩子,这种恐惧、痛苦很难一时平复。应该跟什么结合起来呢?我倒有一个建议,应该跟重建家园结合起来,让孩子参与重建家园。我是灾区的老师,我让孩子画未来家园的图画,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朱永新:我们已经在做了,我们的专家已经在教室里做读写绘。

  冯骥才:让他们设计未来的教室,让他们提未来什么样的学校更好、什么样的教育更好,也用他们的小手,当然不要太让他们受苦,让他们用他们的小手参与这个建筑里的一砖一瓦,参与一点,这样在他们心灵深处激发他们生活历的一种顽强的精神。重建家园不是只是我们给他们建好了,让他们进去,要让他们参与,恐怕对孩子的教育更好。

点击进入网上大讲堂往期精彩回顾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