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杰:大学生毕业之前应该先锻炼好口才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5日17:04 新浪博客
图:
图:清华大学出版社金牌策划、第五事业部经管部主任张立红

   精彩语录:

    一个人才不一定有口才,但是有口才的人必定是人才;能写作的人不一定会演讲,但会演讲的人把它展示出来之后稍加整理就是文章。

    读书的四个境界

    主持人:那这个结构是什么样的呢?

  李燕杰:首先第一条,一个叫黄海平的年轻的作家,还有一个叫单保华的年轻的作家给我写了一个传,两本传记,这两本传记是一个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没有这个根基我能出书吗?没有我父亲那代的教导我能写那么多书吗?而且我2、3岁父亲在家里开家馆,给外国朋友讲《易经》的时候,我是坐在旁边听出来的,我是熏的(笑)所以跟上大学老教授跟我讲的完全不一样。所以我做报告的时候在座的老师很奇怪,说李燕杰怎么背得这么熟?我说我是熏出来的,四个字,习,熏,悟,化。就像于丹似的,于丹她爸很有学问,她妈也是辅仁大学的,所以我是熏过来的,一个叫根。

  第二个,这个演讲集比较有味道,我已经演讲了30年,77年开始在地球上走了680个城市,演讲4000场,所以美国人说李燕杰这张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用黄金铸造的,光一个美国去了48个城,欧洲55天53个城市,中国除了西藏,台湾我没去,别的我都去了。

    好的演讲者应具备三大条件

    主持人:您去这么多的国家和城市做演讲,学问的渊博和深厚让人敬服,您是怎样达到这样境界的呢?

    李燕杰:这样一个展示实际上展示的是我这点学问,我的学问的基础是什么?第一,我在大学教了大学,跟校外教了文学史,文化史,图书史,一般的教授能教这三史的我看不多,我是得天独厚。所以学校老师们对我也很支持的。另外就是演讲美学论,一个人才不一定有口才,但是有口才的人必定是人才,能写作的人不一定会演讲,但演讲的人把它展示出来之后稍加整理就是文章。因此我觉得面对全球这个形势,我有一个思路,就是中国的大学生们应该大学毕业之前很好地锻炼口才,因为一个人走向社会你得沟通,你怎么沟通呢?见了人就脸会,一上台腿就打颤,那行吗?所以我认为西方人士讲,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我一直跟大学生讲,嘴巴是智慧的窗口,这句话是我把鬼谷子里面的话翻成白话了,如果这个成立的话。因此我这棵树体现在这两本书上,一本叫《大道有言》,谁愿意考察本人30年中干什么就以这个为准,从77、78年到现在为止,08年说实话这里边没有,这个书是今年1月刚出,我现在写的是一个新的讲稿。很多人问我,你怎么就能够老受欢迎呢?经久不衰呢?甚至有些人老跟你说坏话,但是你还不在乎,我说人总得走正路,走了正路以后他就所向无敌,就必然所向披靡。

  到今天上午为止要纪念周恩来同志,打电话,说这次你必须参加这个会议,而且必须给当地政府的官员做场报告,我现在还没答应,因为我负伤了。所以我特别欣赏我们新浪网,因为这个覆盖面太大了,昨天晚上叶青给我打电话,我差点掉眼泪,他说现在点击率我都没法数了,不知道到底是1万还是10万,结果是10万,我们那儿一个小朋友也跟我说,李燕杰你太厉害了,你比李连杰点击率都高,我说那不敢(笑)所以我说既然群众如此之需要,失败是成功之母,需要就应该是创新之父。所以这次我给同志们展示的叫做《总有一种方式让你脱颖而出》,就是我这些年当中实战的经验,回答了400个问题,外国的问题回答都是坐在屋里弄的,他想一个问题写一个,我这个不是,我是上了那么多演讲美学课,研究生们,大学生们,像清华大学,卓越企业家,CEO,博士班的这些人都提问题,提了问题以后加以整理,累积了上千条,这次展示了400条,我昨天翻起来觉得挺有味道,回答的不是一般演讲技巧,涉及到很多大学问,人学、实学、和学,美学,演讲得有语音学,得涉及到文字学,我给他展示文字。所以我觉得这些问题应该到这种份上了,我很欣赏俄罗斯一个大作家说过一个道理,什么叫书?就是一个将死的老人,把自己一生经验写成书献给后来者。我读这句话我是很感动,也是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也是危机感,也是紧迫感,如果这些东西都给青年以后,谁都成为演说家,谁都在国际谈判过程当中有高度、广度、深度,那多好啊?所以到我这个岁数没有别的要求,我坦白的讲,中央让我当个大官,本人没有当,谢绝,因为本人不会当,我就会教书,就会演讲,别的不会。所以我说这些东西既然我会的,而且有用的,我为什么不成书呢?所以这两本书是一个树干。

    中国的大智慧需要青年人继承和传播

    主持人:您这次一下出了5本书,会不会觉得有点多呢?

  李燕杰:我说这次不是弄多了,是弄少了。就拿我的诗稿来说,因为我文革期间抄了家,我的诗丢了好多,我的诗到现在为止装一个大口袋,一般的女孩儿绝对拿不动,三千多首,这次充其量是三十分之一,我写散文,为什么写散文?因为我每次上台演讲之前,上课之前,在国外讲学之前,我没有哲理性的抒情的散文的语言,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我绝对不上台,这就是我的原则。所以我说在飞机上,空中小姐很多都认识我,你比如飞到北美的时候,空中小姐一看,李老师,您怎么坐普通仓呢?我说咱们就是普通人,所以坐普通仓,结果一下给我挪到头等舱。经常是我用飞机上叫卫生袋,清洁袋,没有纸了,真着急,突然间想出一个好的观点来,我就弄出六、七个,所以我们所的同志讲这个卫生袋将来作为历史展品,所以我这些东西并不是像有些作家坐在房间里边,突然间琢磨一个题目写一篇文章,我这不是,我这都是有所触动才写的,所以我自己看,像散文集里第一篇,哇,我自己看了都很感动,但是似乎又不是我写的。为什么形成这种态势呢?就因为它是来自于群众,我定了一个原则,如果没看见一个好人,没有特殊人,我不写,没看到一个实物我不写,没看到景我不写,没看到一种有感情的东西我不写,所以有了这些东西以后,这两本书我认为就是我这棵树的树叶和花朵。

  最后一条,就是《走近智慧》,这个书的成因不是我要出,我也不敢叫什么李燕杰智慧语录,但是群众已经这么做了,许多省份包括军人一本一本的印着李燕杰语录,证明他需要,包括演讲谈话当中哲理性的他给记下来,无形之中他就拿一小本互相之间传阅,弄了上千条。所以这本书我自己也很高兴,非常高兴,《走近智慧—李燕杰智慧语录》,而且张立红他们还干了一招,这出乎我的意料,我发现中国有大智慧,研究这些人文章本来我不想在这儿出的,因为我想出一个很好的国学研究集子,诗人我要写,文人我要写,圣人我也要写,谋略家我要写,后来加在这儿了我觉得更有它的实用价值了。

点击进入网上大讲堂往期精彩回顾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