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下江南是为了让汉人在心理上彻底臣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5日16:39 新浪博客

杨念群:乾隆下江南的说法很多,这里面涉及他怎么样来控制江南的知识分子的问题。

   精彩语录:

    当时有一个名词,叫夷夏之变,就是我们中国的华夏和满人之间是势不两立的。所以看他是怎么去江南,实际上跟他的心态有关,就是如何在心理上彻底让汉人臣服。

  野史的猜测乃出于反清复明的心态

  主持人:我们说到乾隆下江南是不得不提的一个话题,那江南对于一个从北方而来的皇帝而言,它到底意味着什么?

  杨念群: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实际上乾隆下江南里边包含着一系列的内容,从他官方的说法来说,他一个是要去看海塘,就是巡查地方水利建设本身的修复情况。还有一个考虑,比如说他去减负,因为他觉得江浙一带的赋税太重,所以他往往到江南去大量减免赋税。有一次,乾隆准备到可能是内蒙一带考察,有大臣劝阻说,内蒙太苦了,您不要去了。乾隆就发火了:你以为我只往江浙那个地方跑是为了旅游吗?我是为了关心民情。

  下江南的说法很多。这里面涉及他怎么样来控制江南的知识分子的问题。

    先讲两个野史。有一种说法是什么呢,就是涉及各位网友都很关心的问题,就是关于他的身世问题。身世问题是怎么一回事呢?传说很多。当年高阳在写《乾隆皇帝》的时候,包括最有名的就是金庸先生写的小说里面涉及到的所谓偷龙换凤的问题:说乾隆本身是个汉人,他在那个小说里杜撰了一个人物叫陈家洛----他是红花会的总舵主,大家都认为他是乾隆的弟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当然也不是我的个人看法,以往的研究专门考察了这个问题,有很多证据认为好像乾隆是汉人,所以陈家洛当时想见乾隆,而且劝乾隆“不要忘记你的根是汉人”,掀起所谓反清的旗帜。但这完全是一个演绎。

  这个传说本身的根源在什么地方?有一个传说认为,这个传说主人叫陈世倌,他是雍正朝非常有名的一个大臣,他有一次生了一个儿子,,乾隆的父亲雍正就说,大臣生了孩子应该表示祝贺,叫人把孩子抱到宫里来看一看,结果过一会儿又送出另外一个孩子,陈世倌发现这个孩子已经不是那个男孩儿了,他生的是个男孩儿,送出来的是个女孩儿。他也不敢说,因为皇宫里边给你送出来的孩子你能说个不字吗?结果他们就整个从野史的角度来说,他们认为是雍正皇帝有意用一种偷龙换凤的方式把这个孩子据为己有。原因是当时康熙皇帝在立太子的时候争夺非常激烈,雍正皇帝当时还只是第四子,并不被康熙皇帝看中,同时康熙皇帝有一个长远的构想,就是不仅我选的这个太子要有治国安邦非常大的才能,而且他也希望皇孙同样能接这个班。他们预料雍正的妃子给他生了一个女儿,觉得非常着急,要增加自己的竞争筹码,所以就用这个方式把陈世倌的儿子换到宫里,然后把自己的女儿换出去,这是一个说法。这个说法从野史上来看是非常有趣,而且让人觉得有点儿当年狸猫换太子那种感觉,但从实际的史实来看是不成立的。

  为什么不成立呢?实际上这个事情跟那个南巡有关。这个野史为什么会传的沸沸扬扬呢?就因为当年乾隆在南巡的时候,到了江南海宁县的时候,他每次几乎都要住到陈世倌的官邸,所以大家就觉得乾隆皇帝是不是去认这个亲戚?还有一些传说,说乾隆皇帝自己穿着龙袍在屋里转,问大臣我像不像个汉人?类似这种传说非常多,都是野史笔记记载的。但实际上我觉得从历史上澄清什么呢?一个,这个传说没有根据;第二,他为什么在海宁?海宁是一个非常小的地方,海宁是靠近所谓海塘的,就是钱塘江那一带,他一定要去看海塘怎么构筑的,坚固不坚固,怎么抵抗海浪的冲击,所以这是乾隆南巡最重要的职责之一。海宁地方非常小,有惟一可以住皇帝的一个陈家官邸,有花园什么的,比较大,比较适合于皇帝居住,所以乾隆就将其作为一个驻足之处。从这点来看,偷龙换凤的说法是没有太多历史根据的。

  在晚清的野史里为什么把这个事情重新揭示出来?实际上是寄托了反清复明,为革命的行动做出历史的依据。大致是这样的一个事情,所以重新被揭示出来了。但我觉得这是一个野史。后来金庸先生重新把它发挥,形成了非常动人的一段故事。

  野史的说法大都不靠谱

  主持人:像我们说的江南在皇帝的眼中和在当时汉人的眼中,它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吗?

  杨念群:非常不一样。他为什么去往江南跑呢?刚才我们说过,他完全是为身世,这是野史的说法,就是说因为我身世是在南方,所以我要去探亲,我去认祖归宗,当然这是个一厢情愿的说法。但我觉得从这点来看,他下江南跟汉人还是有一定关系,他就是要收复汉人。

    举一个比较通俗的例子,满人入官之后受到汉人非常激烈的抵抗。比如关于剪辫子,关于把衣服换成满人的服装,都受到非常激烈的抵抗。这个抵抗,我觉得面临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可以举个例子,实际上满人入关就相当于--比如一个黑人被放在白人堆里面,白人虎视眈眈望着他,黑人当时的心态怎么样?他肯定非常紧张,这个紧张是非常有矛盾的一种紧张,就是他一方面可能要认同于,他既然在一个白人紧紧包围的情态下,他一方面要制服这些白人对自己的威胁,同时他要多少用收复的方法认同白人的一些基本的条件,所以他才能在这样一个非常残酷的形势下生存下来。

  我的感觉,康熙好几次下江南,都是处于这么一种状态下。从汉人的角度我觉得,一开始跟这个状态是截然相反的,汉人觉得是一个亡国之恨,他们有一个感觉,比如当时流行很多传说,说扬州被杀了八十万人,这个数字有人说夸张了,十几万,二十万都有,需要考证。所以汉人对于整个满洲的统治,到了乾隆时期我觉得还不是很稳定,在康熙时期实际上是最严重的,所以康熙的时候就出现了文字狱。但康熙那时候文字狱不如乾隆的时候多,乾隆时候有人认为基本上是平息了叛乱,但是乾隆认为不行,他觉得反满情绪还是逐渐在酝酿。当时有一个名词,叫夷夏之变,就是我们中国的华夏和满人之间是势不两立的。所以看他是怎么去江南,实际上跟他的心态有关,就是如何在心理上彻底让汉人臣服。

  所以乾隆一个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什么呢?他每次南巡都要召见一些士大夫,然后让他们吟诗做赋,对的好,包括一些年轻人,他会提拔他们到府里面面试,面试之后给他们一个科举的名分,实际上是一个安抚。同时,也看你们的诗里面是不是有悖逆的反动思想。我想这是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

    康熙南巡的时候有点儿战战兢兢。他不知道历史回忆是不是还在士大夫中存在?但实际上乾隆有一个非常大的忧虑,就是表面上是这样,实际上是不是真是这样。我有一个想法,他下江南一个最重要的理由是,我称之为他要建立真正的统治合法性,从顺治、康熙到雍正,统治合法性一直在建,但我觉得到乾隆的时候是通过南巡一系列的工作完成的。其中有一点,就是比如说《四库全书》这样一个修撰,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非常极端的言论,就是说乾隆修《四库全书》就是为了掩盖他过去相对比较贫困的身世,因为他的母亲是雍正妃子里的一个侍女,后来才提升为妃子,乾隆实际上是一个侍女给生出来的,但对他的母亲非常尊重。但是有一种说法,我修《四库全书》就是为了掩盖,甚至有一种考证,这个考证也非常有意思。一般认为是在雍和宫发生的,但有一种说法是在避暑山庄。雍正皇帝觉得妃子什么的都没意思,郊游时在一个草棚子里边发现了一个民间女子,他跟这个女子发生了关系,就生了乾隆,当然这又是一个野史。所以,有人认为乾隆修《四库全书》一方面是控制知识分子,另一方面是净化身世之谜。但我觉得这绝对是一个荒唐的说法。由此也可以看出,他修《四库全书》整个是在南巡的过程中逐步展开的,所以你看修《四库全书》是跟南巡有关,他视察海塘跟南巡有关,他安抚知识分子也跟南巡有关,文字狱跟南巡有关,很多事情都跟南巡可以直接挂起钩来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点击进入网上大讲堂往期精彩回顾

发表评论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