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大讲堂之二:孙郁谈鲁迅的知识结构 | ||||||||
---|---|---|---|---|---|---|---|---|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4日16:45 新浪博客 | ||||||||
6月4日下午3点,鲁迅博物馆馆长、鲁迅与周作人研究专家孙郁(blog)先生将做客新浪“网上大讲堂”,为我们讲述鲁迅的知识结构,引领我们认识一个你眼中不同的鲁迅,借鉴大师的经历探讨知识结构对人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以下为聊天实录:
精彩语录: 他既有科学的幻想,又有人文的情调在里面。他当时想把这两者嫁接在一起。 他的日文非常好,德文也不错,他翻译了大量小说和文学理论都是通过日文和德文翻译过来的。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非常感谢各位光临新浪的嘉宾聊天室,我是主持人术术。今天是我们新浪网上大讲堂的第二期,非常有幸请来了鲁迅研究专家孙郁老师,孙郁老师您好。 孙郁(blog):您好。 主持人:有几十位网友现在已经等候在网络上了。今天孙郁老师来到我们这里讲的一个话题是关于鲁迅的知识结构。 我们谈到知识结构就会谈到知识结构对一个人的影响。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对他职业发展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决定着一个人的综合素养。鲁迅早年留学日本,后来弃医从文,走上文艺救国之路。他的知识结构是怎样的?对他的文学创作有何影响?你是否还知道鲁迅精通日语、俄语、德语等多种语言,翻译了大量世界优秀文学作品,并且是我国现代版画的最早提倡者? 今天讲的就是鲁迅的知识结构,现在把麦克风交给孙郁老师。 鲁迅是文理兼修的杂家 孙郁:谈到这个话题其实我自己觉得有一种无力感,这个话题不太好谈。只不过我们研究鲁迅的时候碰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鲁迅是这样不是那样,就想到他的知识来源、精神背景,他怎样摄取中国古代文化的素养和外来的文化。我就在想,他都看过什么样的书,都喜欢阅读什么样的书,他翻译过什么样的书,编过什么样的书,这就发现他的知识结构和他同时代的人是不一样的。对今天的人来讲有很多很多的启发。 鲁迅先生生前的书大部分都保留下来了,他的书现在都在北京鲁迅博物馆,有1.4万余册。这些书里边能够大致看出来鲁迅的知识分几个部分。一方面是他对西方现代的人文传统,17、18世纪以来的一些重要人文主义东西的关注,在他的藏书里面有所体现。他对康德,对叔本华,对尼采,对斯提纳无政府主义者都很关注。这些都在他创作里有所体现,暗示在他的文体里面。应当说他对西方整个近现代文化的脉络是非常清楚的,他的藏书里能够看得很明显。而且他还翻译了大量的人文主义的著作,有一些重要的文章,他都翻译过,是很有意思的,这是人文科学。 另外一方面自然科学藏书也是很丰富的。他从日本留学时期就开始关注科学思想史。我们今天讲所谓科学哲学,鲁迅先生在一百年前就已经开始关注这样的一个文化现象,关注这样一个学科里的一些话题。而且最早写过一篇文章叫《人之历史》,还有《科学史教编》,这些文章实际都是关于自然科学和人的进化的问题,他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扫描。鲁迅在这些文章里面引用了大量西方的科学家和一些哲学家的观点。这些应当说也是形成了后来他精神特征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这是自然科学丛书。包括医学,他对医学的著作也很关注,包括对中国古代一些经络学都很关注。 主持人:我打断一下孙老师,因为我们这个聊天也要体现网络的互动性,网友们除了通过电脑来参与我们今天聊天,还可以拿起你的手机,在移动中关注我们聊天的全过程。手机新浪网的网址是sina.cn.。 孙老师,我们继续。刚才您谈到他对经络学有一些研究? 孙郁:他在藏书里有关注,他对中国古代先人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有所关注,但是他没有深入的研究。这些东西只是他日常浏览,比如考古学,当时一些新的考古发现他都很关注,包括日本的一些考古书。前几天北大的李零教授到我们这儿,给他看鲁迅的藏书,一看很惊讶,鲁迅对考古学的书收藏那么多,对新的东西很敏感。 主持人:网上一位网友问了一个问题,也介绍孙老师的另外一个身份,孙老师是鲁迅博物馆馆长,刚才这位网友问了鲁迅博物馆有哪些展品? 孙郁:鲁迅博物馆有鲁迅生平的手稿,收藏的文物。比如像汉代的铜镜,有一些陶俑,鲁迅生前编辑的图书、报纸,还有他的故居,他的用品,都在这里。 主持人:我们中国一般强调的是文科教育,对理科教育不是特别重视,但是对于鲁迅先生,您在刚才谈到,似乎他的知识结构是文理兼而有之? 孙郁:对,他其实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有一个事情对他刺激很大。到日本之前在南京读书时,给他思想带来震撼的是进化论的一些东西,应当说是科学家的思想影响到人文领域来了。他到日本留学时,也是试图把人文领域的最新成果和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结合起来。他认为当时最好的结合办法就是科幻小说,他是中国第一个翻译法国凡尔纳的科幻小说的,他觉得中国的文学要复兴应当从科幻小说开始。他既有科学的幻想,又有人文的情调在里面。他当时想把这两者嫁接在一起,人文的东西和科学主义的东西结合在一起。 主持人:在鲁迅先生的青少年时期,曾经进入到南京水师学堂和南京路矿学堂学习数学、物理、化学这些自然科学知识,并且接触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这在中国教育当中是从来没有过的,您觉得这一段时期的教育对鲁迅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孙郁:应当说南京的经验对他后来一生的影响是重大的,他在南京的时候开始两种阅读:一个就是对自然科学的阅读,另一个是对新的人文主义的经典作品的阅读以及文学作品的阅读。他在南京时读了大量林纾翻译的小说,觉得耳目一新,和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东西完全不一样。另外他认为自然科学的东西,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法理解世界,对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南京的学习对他有很大影响,一个是对人文主义著作的翻译,一个是翻译小说,这两个东西他认为对中国非常非常重要。 鲁迅精通多门外语 主持人:一般来说一个作家对母语特别感兴趣,往往对别族的语言并不是特别感兴趣,但是鲁迅先生除了掌握中文,对日文、德文,您也说过也非常好。 孙郁:他只懂日文跟德文,俄文学了几天不行,英文也很一般。但是他有的时候查找著作用英文也是非常好的,日文非常好,德文也不错,他翻译了大量小说和文学理论著作都是通过日文和德文翻译过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