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博客首页 > 正文
名博访谈录第十期 唐师曾:我要做第一个语像博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2日19:02 新浪博客

  今年10月,著名战地记者唐师曾的画册——《一个人的远行》将在北京、香港、北美同时推出。这是一本全新的“语像图书”,既不是以文字为主的纯文本表达,也不同于陈旧的图片说明。它把自然影像和文字文本有机结合,聚合、提升,使两者相互作用产生类似核聚变的信息爆炸。

  与“语像图书”同步,唐师曾“语像博客”10月12日正式在新浪博客开通上线。12日下午3时,著名战地记者唐师曾携香港时代出版社总编辑江林做客新浪博客“名博访谈录”,与广大网友共同探讨全新的图片博客形态——语像博客。

  以下为聊天实录:

新华社著名战地记者唐师曾

  主持人:各位网友下午好,欢迎光临新浪博客聊天室。今天我们特意邀请来新华社著名战地记者唐师曾先生和香港时代出版社总编辑江林女士做客名博访谈录,和大家聊“语像博客”。二位先和大家打个招呼。

  唐师曾:各位好。

  江林:各位好。

  主持人:各位网友除了通过电脑参与我们的聊天之外,如果您想和唐师曾先生进行互动,也可以通过您的手机参与聊天全过程,手机新浪网的网址是:sina.cn。唐先生,今天是我们新浪网第一个,也是中国网络第一个语像博客诞生的日子。

  唐师曾:所以咱们三个应该握手,(握手)。是一个崭新的东西。

  主持人:这个语像博客是由新华社著名记者唐师曾、新浪博客、香港时代出版社共同发起成立的,也就是唐师曾先生的博客

  江林:是,他还专门穿了一件有标志性的服装。

  主持人:唐老师可不可以先介绍一下语像博客,可能很多网民都是第一次听说这个概念?

  唐师曾:我自己是这么想的,我做记者大概20年了,做记者之前当学生,老老实实上学,当记者20年的实践基本上完全在新华社的哺育之下。新华社是通讯社,所以比别的记者更敏感,因为它没有自己独自的新闻媒体,所以没有自己落地的地方,因此记者比别人更努力才能让自己的东西落地。我当记者的20年也是图象跟声音疯狂发展的20年,比如我上学的时候特想有一个小收音机,以后就开始有随身听,那时候没电视,现在到处有电视,甚至手机都能看电视,所以这20年来声音和图象疯狂发达。后来就特别荣幸地认识了一位编辑朋友,他比我年轻,比我思维开放,他说你的摄影作品放在网络上会有更多人分享。我当时因为海湾综合症已经不上班了,但是我还有很多别人看不到的图片,如果能借助新浪网跟别人分享,那就太好了。所以就像到开这么一个博客,之所以说是语像博客,是因为它不像原来文本写字,而是有大量图象,主要用图说话。

  还有我的搭档江林女士,她是香港时代出版社的总编辑,十几年前她是《解放军报》的名记者,也是我北大的师姐,是她建议我做“语像博客”的。语像是看了图象之后要评论它、批评它,提出建议,褒扬的、贬低的都可以,而不是被动的读书。我在中东当记者的时候,有幸就知道一个很棒很棒的人,叫托马斯·福瑞德曼,他的理论里认为,整合世界的主要力量已经不是政治力量了,也不再是经济力量,而且掌握了先进文化知识、勇敢的、有想法的、敢于挑战的个人。在这个世界里,由于互联网络的发达、交通的发达,网络的终端上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只要你敢想敢说,而且有道理,符合以往的公共道德,有创意,你就会对整个人类起作用,基于这种情况,我开设了我的语像博客。

  我刚出了一本书叫《一个人的远行》,我觉得非常好,有200多位知名人士对照片做出了自己的解读。现在,我的照片会陆续在新浪这个最大中文门户网站用语像博客进行展示,会让更多人加入进来,共同解读图片背后的故事。我仅仅是这本书里边一个特别小的细胞,而把更多细胞联系起来的就是新浪博客。我好多年以前发照片主要靠电话线,再往以后还有各种办法,但现在最快捷的方法是网络。还有江总,她做书的质量就不用说了。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江林老师,您当初提议唐老师做语像博客时,这个概念是怎么产生的?怎么想到把它做成这么一个人人都当作者的语像博客?

  江林:我觉得首先是来源于唐师曾本人,因为他是中国记者里为数不多的图文都很棒的记者,他既是新华社的专职的摄影记者,同时又是畅销书作家,并且是用文本创作的畅销书作家。当我知道他两三年前拍了四万多幅照片的时候,我觉得没有出版非常可惜。因为当时他患有海湾战争综合症,精神经常处于不是很正常的状态,他当时就说“我一个字不写”,后来我想一个字不写书怎么出,那得找一个能够跟他呼应的一个人,当时并没有看到这么多的照片,但是想着这样一个有思想的摄影师,有思想的作家,他的照片也一定是非常有思想的,于是就想怎么样找人跟他对话。我们先请他找,他就给我介绍了一个英籍画家,也是他的图片爱好者,当时听他讲完这些图以后,我就想没有人比他对图的理解更深了,能不能跟他对话呢?他说可以,但是到最后编辑的时候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他对唐师曾图的理解,大量是经过他剪裁的,把他的一些思想和他在图片里表现的信息裁掉了,但以往的图书里面,不管是图文的书也好,还是文本的书也好,这个剪裁在编辑里都是必要的,但是语像的图书就不一样了,首先要突出图的魅力,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就想能不能够把和他对话的人扩大一点,让更多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图片,所以就想起做这么一本语像图书,并做一个这样的语像博客。

  主持人:当时唐先生怎么想的?

  唐师曾:是这样的,当时她不想让我剪裁那些读者的评论,我还得到了一个特别大的权威支持,就是我的师父王文澜老师。我扛了一大堆底片到了他家里,他看完了以后说“一张也不能剪裁”,他说“赶紧把它放回箱子里等着升值”。

  江林:当时我们想扩大多人和他交流的话,在我们的实践当中是没有的。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新浪博客搜索   帮助 │ 爱问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4相关链接
·图文:现场访问嘉宾著名战地记者唐师曾(2006-10-10 18:02:14)
·名博访谈录第十期:唐师曾10月12日做客新浪(2006-10-11 18:48:41)
·图文:现场访问嘉宾著名战地记者唐师曾(2006-10-10 18:02:14)
·视频:唐师曾李渤生李栓科沈海祥谈地理话题(2006-10-10 17:36:43)
·唐师曾李渤生李栓科沈海祥谈地理话题(实录)(2006-10-10 16:39:48)
·视频:戏说二战的记者唐师曾(2)(2006-02-10 15:59:20)
·视频:戏说二战的记者唐师曾(1)(2006-02-10 15: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