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你在高原

地质工作者

无边的游荡

张炜

    

       

 

   《你在高原》张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才得以完成,可以说他是用生命写作,其精神让无数人感动。其中《无边的游荡》与《海客谈瀛洲》是本人负责编辑的,在编辑过程中,我常常被书中的故事所感动,最让我震惊和感佩的是张炜的文学精神和他深邃的思想,以及它对多种艺术手法娴熟的驾驭能力。所以我在这里郑重地把这部具有非凡历史意义与重要艺术价值的书推荐给您!我还要说,在这样一个浮躁和充满各种欲望的年代里,我们能拥有这样一个为良知而写作的作家,应该感到欣慰!

                                            ——安然

                       

                

张炜谈《你在高原》

 

 

    自然,这是长长的行走之书。它计有十部,四百五十万言。虽然每一部皆可独立成书,但它仍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系列作品。在这些故事的躯体上,跳动着同一颗心脏,有着同一副神经网络和血脉循环系统。

在终于完成这场漫长的劳作之后,有一种穿越旷邈和远征跋涉的感觉。回视这部记录,心底每每滋生出这样的慨叹:这无一不是他们的亲身所历,又无一不是某种虚构。这是一部超长时空中的各色心史,跨越久远又如此斑驳。但它的主要部分还是一批五十年代生人的故事,因为记录者认为:这一代人经历的是一段极为特殊的生命历程。无论是这之前还是这之后,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这些人都将是具有非凡意义的枢纽式人物。不了解这批人,不深入研究他们身与心的生存,也就不会理解这个民族的现在与未来。这是命中注定的。这样说可能并没有夸张。

它源于我的挚友(宁伽)及其朋友的一个真实故事,受他们的感召,我在当年多少也成为这一故事的参与者。当我起意回叙这一切的时候,我想沿他们走过的每一个地方全部实勘一遍,并且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必要落实的、严密的计划:抵达那个广大区域内的每一个城镇与村庄,要无一遗漏,并同时记下它们的自然与人文,包括民间传说等等。当时的我正值盛年,并不知道这是怎样的一个豪志,又将遭遇怎样的艰难。后来果然因为一场难料的事故,我的这个实勘行走的计划只完成了三分之二,然后不得不停下来。这是一个难以补偿的大憾。

因为更真实的追求才要沉湎和虚构,因为编织一部心史才要走进一段历史。

我起意的时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我动手写下第一笔的时候是八十年代末。如果事先知道这条长路最终会怎样崎岖坎坷,我或许会畏惧止步。但我说过,那实在是盛年的举意,用书中的一个人物的话说,即当时是――“茂长的思想,浩繁的记录,生猛的身心”--这样一种状态下的产物。

萌生一个大念固然不易,可是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要为它花去整整二十年最好的光阴:抚摸与镌刻的二十年,不舍昼夜的二十年……

我是一个五十年代生人,可对这一代,我仍然无法回避痛苦的追究。这是怎样的一代,你尽可以畅言,却又一言难尽。仍然是书中的一个人物,他这样谈到自己这一代:

“……时过境迁,今天它已经没有了,是的,显而易见――我是指那种令人尊敬的疯狂的情感。每到了这时候,我又不得不重捡一些让人讨厌的大词了。因为离开它们我就无法表述,所以我请求朋友们能够原谅……时代需要伟大的记忆!这里我特别要提到五十年代出生的这一茬人,这可是了不起的、绝非可有可无的一代人啊……瞧瞧他们是怎样的一群、做过了什么!他们的个人英雄主义、理想和幻觉、自尊与自卑、表演的欲望和牺牲的勇气、自私自利和献身精神、精英主义和五分之一的无赖流氓气、自省力和综合力、文过饰非和突然的懊悔痛哭流涕、大言不惭和敢作敢为,甚至还要包括流动的血液、吃进的食物,统统都搅在了一块儿,都成为伟大记忆的一部分……我们如今不需要美化他们一丝一毫,一点都不需要!因为他们已经走过来了,那些痕迹不可改变也不能消失……”

作为这些人中的一员,我更多的时候是将一切掩入内心。因为我知道:你尽可以畅言,却又一言难尽。

最后想说的是,我源自童年的一个理想就是做一名地质工作者。究竟为什么?我虽然没有书中一个人物说得那么豪迈――“占领山河,何如推敲山河”――但也的确有过无数浪漫的想象。至今,我及我的朋友们,帐篷与其他地质行头仍旧一应俱全。

我的少年时代,有许多时候是在地质队员的帐篷中度过的。我忘不了那些故事和场景,每次回忆起来,都会沉浸在一些美好的时光中。

这十部书,严格来讲,即是一位地质工作者的手记。

这是一个深入阅读的时代吗?当然不是。可是我要终止这二十年的工作吗?当然不能。

可是如此的心灵记录,竟然也需要追逐他人的兴趣?连想一下都是亵渎。

我耗去了二十年的时光,它当然自有缘故,也自有来处和去处。

                                

作者于2009年12月16日  

 

 

这是一种坚韧的文学精神

              

                            孟繁华

 

张炜的煌煌十部长篇小说《你在高原》就摆在我的面前。在接触它的瞬间掠过心头的就是震惊。在当下这个浮躁、焦虑和没有方向感的时代,张炜能够潜心二十年去完成它,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奇迹。这个选择原本也是一种拒绝,它与艳俗的世界划开了一条界限。与其说这是张炜的耐心,毋宁说这是张炜坚韧的文学精神。许多年以来,张炜一直坚持理想主义的文学精神,在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中安之若素。不然我们就不能看到《你在高原中》张炜疾步而从容的脚步。对张炜而言,这既是一个夙愿也是一种文学实践。

用二十年的时间去完成一个夙愿或文学实践,几乎是一种“赌博”,他要同许多方面搏弈,包括他自己。如果没有一股“狠劲”,这个搏弈是难以完成的。实事求是地说,我刚刚读完了其中的一部——《无边的游荡》,因此无从去评价这部巨作的全部。但仅就这一部而言我已被深深感动。小说强烈的抒情性和诗意

给人以飞翔的冲动,我们时常读到类似的句子:

“我抬头遥望北方,平原的方向,小茅屋的方向。”

“你千里迢迢为谁而来?

  为你而来。

  你历尽艰辛寻找什么?

  寻找你这样的人。”

它具体而抽象,形上又形象。一切仿佛都只在冥冥之中,在召唤与祈祷之中。许多人都担心读者是否有足够的耐心读完。我想那倒大可不必。古往今来,“高山流水觅知音”者大有人在。张炜大概也没有指望让《你在高原》一头扎在红尘滚滚的人群中。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