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下古镇位于淮安市楚州区西北隅,古邗沟入淮处的古末口,曾名北辰镇,是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保护区之一。明清时漕运总督府设在淮安,一时河下富商(特别是盐商)云集,经济上的富足带来了文化上的繁荣。河下出了五十多位进士,其中也有文武状元,更出现一门6进士,父子,兄弟同中的现象,文化名人有建汉三杰之一的韩信,汉代枚乘,枚皋父子,唐诗人赵遐,女杰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等,清时诗人荟萃,曹雪芹,袁枚等人都留有诗篇,至今许多石板巷保存完好。明清两代这里曾出过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有“进士之乡”之称,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明清时,河下是淮北盐集散地,淮北盐运分司曾设在这里,并有很多盐商在这里业盐。同时,由于清江督造船厂设于清江浦,河下还是漕船零部件配套加工基地。河下是典型的因运而兴,因运而衰的千年古镇,鼎盛时有“扬州千载繁华景,移至西湖嘴上头”之美誉。清末,由于淮北盐的集散中心移至王家营的西坝,漕粮由河运改为海运等原因,河下逐渐败落。古镇现
鲁锦是鲁西南民间织锦的简称,系鲁西南地区民间的棉织花布(粗布),因织工精细、绚丽多彩极似织锦而于1985年被山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定名为“鲁西南织锦”,简称“鲁锦”。
鲁锦采用传统的纺织工具和天然颜料与娴熟的技艺所组成。图样花色品种繁多逾越千种,而布局设计、纹路构图严密,绚丽多彩,古朴典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成为名扬中外的手工艺品和生活用品,适销世界许多国家。以山东嘉祥最为著名,是山东省独有的一种民间纯棉手工纺织品,将传统的葛、麻、丝、织绣工艺糅入棉纺工艺而形成,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鲁锦织造的工艺流程十分繁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要经过大大小小72道工序,每道工序又有许多子工序。其织造工具几乎全是木制的,结构都很简单,经过灵巧的操作,将一团团洁白的棉花变成斑斓的棉线,又以22种基本色线神奇地幻化出1990多种绚丽多彩的图案,堪称千变万化,巧夺天工。
鲁锦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是其图案意境靠各种色线交织出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来体现,而不是具体的事物形象。通过抽象图案的重复、平行、连续、间隔、对比等变化,形成特有的节奏和韵律。不同
昆山隧道,这条山西人从60年代一直到90年代用了30年开凿的隧道将山西到河南的距离缩短了100多公里为本地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多的方便。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一条公路隧道了,设计大胆构思独具匠心,开凿方式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太行山人现在峭壁上一字排列,凿开窑洞大小的一个窗口,然后纵深挖掘4、5米后向两侧贯穿形成公路,掏出的石块随洞口抛入山谷,这样既省却了开山洞运输石块的高强度劳作,又为隧道提供了充足的光线作为照明使用,它凝集了千百年来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长度达到近4公里,开凿难度远远大于郭亮洞。穿越昆山隧道一直是我的梦想,近期摄协组织去距它很近的郭亮采风,我和另7位影友一起完成了昆山隧道全程穿越,了却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