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杂谈

​我最后一次看到有人在家中分娩,是在1990年,那时候我生活在鲁北的一个小镇。那天一早,院子里热闹起来,“你大娘要生了。”妈妈说。

这个“大娘”是我爸的同事,年纪长我父母十几岁。她家有个儿子,我们院最大的大哥哥,那时候快二十岁了,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平时嘴唇都是紫色的​。几年之后,某次中国女排兵败,电视机前的大哥哥猝死,抢救无效。这是后话。

那一天,院里家中有大锅的烧起了热水​,其他各家早就备好的鸡蛋、红糖和卫生纸。大娘家女人们进进出出,男人们聚在门外不远的地方抽烟,我们这些孩子凑过去看热闹,很快被轰跑了。

一个女孩。直到傍晚,整个大院才恢复往日的节奏。

分娩,从来都不是产妇一个人的事。家里的女性长辈,有过分娩经验的同辈会环聚在产妇身旁,如同象群。然而,即便有亲友的帮助,分娩仍旧是一个女性一生可能会“主动”面对的最危险的事。

1990年,我国的孕产妇死亡率为97【1】,意思是每十万例活产中孕产妇的死亡人数,请注意体会这个定义。97意味着每1000个分娩的中国女人中就有一个或更多没能活下来。与之相比,最危险的体育运动BASE极限跳伞,也就是那种背着伞包从大楼、水坝、铁塔、悬崖这些地方一跃而下的运动,参与者的死亡率也不过大约每三千跳一次【2】。如果你去玩极限跳伞,亲友肯定以为你疯了。但是如果你只是一个在1990年分娩的中国女性,那只是“忍一忍就好了”。

跟我们的祖母那一辈相比,在1990年分娩的中国女性是很幸运的。1950年中国的孕产妇死亡率远高于1000【3】,产妇百生而一死,这是前工业化国家里的普遍状况。2015年,我国的孕产妇死亡率已经下降到了27【1】,上海和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这一数据更是下降到了10以下,达到了日本、加拿大这些发达医疗国家的水平。

从1000到97再到27,是现代医疗体系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福祉。在现代产科技术出现之前,接生婆们并不懂得无菌的概念,碰上产后出血也束手无策,如果分娩时胎位不正,祈祷可能是最有效的办法。产前诊断技术的进步、产检制度的普及和产科助产技术,包括剖宫产的出现,让太多女性不用再面对九生一死的险境。

但这一切,在家中是很难实现的。最近几十年来,孕产妇死亡率的下降是在医院分娩率提高的产物。白求恩医科大学的产科学家们曾对河北四个县1992年的1042次分娩进行了统计研究。这其中211人在包括村卫生室在内的各级医疗机构分娩(包括产中出现紧急情况从家中送来的),剩下831人则在家分娩。在院分娩的产妇出现16例危重情况,死亡一人。在家分娩的产妇中出现92例危重,死亡十人。在家分娩的组孕产妇死亡率约合1203,跟前工业社会的总体情况相当。选择在医院分娩的虽然危重情况更高,但是死亡率仍然下降了60%【4】。根据卫计委的数据,2013年全国死亡孕产妇的分娩地点中,在家的已经不足5%,而2000年这一数据还是40%【5】。并不是说在家分娩越来越安全,这个数据显示的是在我国近十几年来在家中分娩的产妇数量在快速下降。

比孕产妇死亡率这个数据下降更快的是新生儿死亡率。以前女性分娩是九生一死,而她们的孩子里每五个就有一个没挨过头几天。今天,中国的新生儿死亡率已经下降到1%以下。

为了母子平安,去医院分娩。

​


​

一旦进了产房,产妇就再无力,维护自己的尊严。

在我国,大部分蹒跚进入产房的产妇都是第一次走进这道门。走进去,换上不能蔽体的隔离服。那会是一间大产房,几张产床用布帘隔开,每个布帘里都是或轻或重的呻吟和哭泣,间或听到助产士和护士的训斥。每隔一会儿,布帘被掀开,护士进来看产程进展,你得用最“羞耻”的姿势等待这个陌生人的检查。宫缩带来的疼痛就像斗牛士,而产妇是一只清醒的牛,你明知它会越来越强、越来越频繁的袭来,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小时,丝毫不会因为你的哀求而改变一点节奏,最终把短剑插进你的脊髓。

即便可以选择无痛分娩,这仍旧是一个女性一生中会面对的最恐惧、最不适、最无助的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小时。

这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小时,产妇几乎孤身一人,可能连手机都被没收了。而她的丈夫可能除了在门外等候室刷手机之外完全无事可做。

​


​

当医疗资源还不能按需分配的时候,在产房内外,现代医学用一种非人性的方式实现着救人性命的终极使命。

我知道这些,所以,在我两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我选择陪在妻子身旁,在产房里。

10月3日是我儿子7岁生日了。7年前的这时候,我的妻子还在健身房和游泳池坚持每天锻炼。她之前是职业游泳运动员,退役之后身体训练计划执行最好的就是两个孕期,她深知一个体能充沛身体对孩子和自己的重要性。在这里也感谢常去的健身房没有为了免责拒绝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孕妇入内。

第二次预产期当天的妻子

​锻炼之余我们开始考察医院的产科,趁着产前检查的机会,我们溜进产科病房,去亲身感受,去咨询医护人员、产妇和家属。那是一家三甲医院的产科,每年有几千个新生命从这里被抱回家。病房里人满为患,走廊里都是加床,最宽松的病房也是三人间。但是我们了解到,这里的产房有几个单间,可以开展“康乐陪护”,也就是多花两百多块钱(没法走医保),我就可以去陪产。由于这个业务知晓度不高,所以单间产房的利用率不高。

就这家了。

2010年10月2日凌晨1点,妻子感觉到了宫缩阵痛,为了不打扰我睡觉,她选择继续躺着。3点半,六分钟一次的暴动眼看就压不住了,她叫醒我,我拎出早就准备好的待产包,她不紧不慢的刷牙洗脸擦乳液,一样都不少。4点到医院附近,先找了个24小时餐厅吃饭补充能量。4点半挂产科急诊,一看,加床都满了,没法入院。去检查室做产前检查,宫口还没开。“去车里歇着吧,等早上查房办出院手续腾地方。”产科大夫说。于是回到停车场,在车里听着音乐眯了一会。这一眯不要紧,宫缩频率变慢了。7点半,天色大亮,成功入院,各种化验跑了一圈,我俩坐在走廊的病床上打开零食袋子开始吃东西。就这样,除了越来越频繁的阵痛,这一个白天就像是在野餐。

在产科走廊里开野餐

​中午我俩还偷偷去医院外吃了个牛肉面,妻子在阵痛的间隙里呼啦啦吃面条,惊走了好多食客。

这其实是生二胎的那天,吃牛肉面成了保留节目

​随着天色又黑下来,革命真的开始了。这时候的疼痛强度已经足以让她对我和食物失去了耐心。一检查,宫口开了,正好空出一间单间产房,赶紧入住。那时候智能手机还很弱智,护士只是扣下了我的单反相机。

“换衣服。”,护士拿来两套一次性隔离衣。看着我疑惑的眼神,护士补充了一句:“你罩在外面就行了。你,躺在床上,张开腿,我们来备皮。”说完用一把听起来并不锋利的一次性剃刀开始刮毛。

门外的大产房里时不时有婴儿的哭声在女人的哭声中出现,那里有护士不停的巡护。而单间产房里,只有我们两个人。

刚进产房,一次宫缩袭来

​第一产程,很漫长,宫口张开的速度很慢。挨到午夜时分,妻子已经有24小时没合眼休息了,我叫来医生,要求上无痛。产科医生检查了一下,说,先用镇疼药吧。镇疼药的效果并不好,妻子还是每隔几分钟蜷缩在产床上,背对着我,满身是汗。在我们的一再要求下,10月3日凌晨2点多,麻醉师来了。平时抽个血都能害怕半天的妻子在听麻醉师的讲解和询问,除了点头说“快点”已经没有别的反应。她顺从的弓起背,任麻醉师把粗大的针头插进腰椎的缝隙里。硬膜外麻醉立竿见影,妻子居然睡着了,虽然只有十几分钟。一直攥着我的手松开了,湿漉漉凉飕飕的。

​

​产程依旧缓慢,外面的天又亮了。又是一轮检查,“太慢了,上催产素吧。”这是早上5点半。催产素立即让宫缩的强度上了一个级别,妻子的肚子摸上去像石头一样硬。感谢无痛分娩,妻子除了疲惫并没有受太多罪。那个早晨产房里格外忙碌,帮妻子扳着腿,喊一二三四帮她使劲的活就是我的了。

快9点钟,我看到了儿子白色的头皮,赶紧叫医生。助产士和护士马上到位,我被命令坐在椅子上不许添乱。“使劲啊!”“我不行了。。”“不是运动员吗?就这点力量?使劲!”我儿子出生前的半小时就是在这样的对话中度过的。上午9点35分,我儿子出生了。

产程并不是以婴儿的出生为终点的。在之后的一个小时里,我妻子的胎盘娩出并不顺利,医生只得给她清宫,手动清理子宫里的胎盘碎片。那时候麻药的作用已经基本消失,加上本来紧绷的神经已经放松,十几个小时没掉几滴泪的女汉子哭了个稀里哗啦。

四年以后,2014年9月20日,我再次拉着妻子的手走进产房。在那之前几个月,本地一家新建的三甲医院刚刚落成。那家医院的产科非常宽敞,还有单人病房,但是没有陪产的项目,所以我们还是选择了儿子出生的那家医院。

预产期快到了,去不同的医院考察产科的状况

​一般来说,二胎比头胎的产程要短,这我们早有心理准备。但女儿在晚上八点二十七分降生的时候,我们还是有点没有回过神来。这时候距离进产房才三个半小时。分娩的速度快得甚至没等来麻醉师。当然我们也能感受到产科大夫在“消极”对待“我们要无痛”的请求,毕竟为数不多的麻醉师还得在剖宫产和其他产科手术台服务。距离儿子出生四年过去了,这家医院的产科每天迎接的新生命的数量几乎翻了倍,资源更紧张了。

四年过去了,手机也不再被允许带进产房,这些都是进产房之前拍的

​对了,还有产科病房里的那几天,以及之后回家的产褥期护理,丈夫的失踪在我所见所闻里也算是普遍现象了。

“好几次闹矛盾,如果不是想到你跟我在产房里同甘共苦过,我早就跟你离婚了。”妻子好几次这样说过。这句是应她要求加上的。

参考文献

1.WHO:Trends in Maternal Mortality: 1990 to 2015

2.Soreide K,et al. How dangerous is BASE jumping? An analysis of adverse events in 20850 jumps from the Kjerag Massif,Norway. J Trauma.2007

3.Carine Ronsmans. Maternal mortality: who, when, where, and why. THE LANCET Volume 368, No. 9542, p1189–1200, 30 September 2006.

4.宇文贤等,住院分娩与安全分娩关系的研究。中国妇幼保健1996年第11卷。

5.陈锰等,中国孕产妇死亡率及死亡原因地区差异及对策。中国实用妇科及产科杂志2015年12月第31卷12期。

​


​

阅读    收藏 
(2017-07-25 00:56)
标签:

杂谈


美国著名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Philip K. Dick)在世的时候穷困潦倒,去世后诸多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而广为人知。比如正在播出的脑洞电视剧《高堡奇人》、相当卖座的《少数派报告》和《全面回忆》。然而在资深科幻迷来看,他被改编得最成功的作品却是一部年代久远、票房惨败的作品——1982年6月上映的由雷德里斯科特导演的《银翼杀手》。迪克没有看到这部作品的诞生,他在1982年3月去世。

猫奴迪克背后那火箭是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的奖杯。他获奖52年后,大刘也拿到了。

​

《银翼杀手》改编自迪克的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这本小说堪称是“赛博朋克”的奠基石,探讨的是人的定义、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关于赛博朋克的研究和探讨在上个千年末达到顶峰,代表就是《黑客帝国》的诞生。然而最近几年,赛博朋克却成了一个过时的概念,为什么?因为我们已经生活在赛博朋克之中了。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已经深刻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这不是幻想,不是未来,是当下。

曼谷的街景,像极了《银翼杀手》里的场景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迪克把这个问题抛给读者,让他们思考人之所以为人的定义。然而,这个梦却不是一个普世的梦。相信有一天,或者现在,中国人创造的AI,是不太可能做这样的梦的,中国人睡不着的时候,不数羊。母语是英语的人睡不着数羊,有一种解释是绵羊的英文Sheep和睡眠的英语Sleep很接近,默念Sheep会给人以睡眠的暗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即便在梦里,也是如此。

但有一种梦,却是跨越文化的,甚至有可能会跨越物种。那就是飞行的梦。

作为一种从元祖至今几亿年来从未征服重力束缚的动物,相信每个人类都在梦中飞行过,不管之后带来的是欣快感还是恐慌。自有文明以来,人类从未停止尝试飞行。正因如此,如果说要建造一个满足人类幻想的乐园,飞行是当之无愧最佳的主题。

这样的乐园,即将在成都出现。

保利成都航空大世界将于明年开园

​6月21日,保利成都航空大世界聘请刘慈欣作为首席科学顾问。大刘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而成都航空大世界则是一个新面孔,它将是“全球首个航空主题乐园”,预计明年开园。

在科幻作品中,跟航天相比,航空其实不是一个主流的话题。关于这一点,我跟大刘聊了不少。航天现在距离大家的生活还远,艺术家们可以恣意想象,天马行空。在浩瀚虚无的宇宙中,约束航天器的要么是简单的牛顿定律,要么是缥缈的多维时空。而一旦进入大气层,事情就变得琐碎起来。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写起来也很干净整洁,却无解,空气中一个又一个分子的碰撞摩擦支撑着人类的飞行梦想。从燃烧到涂料,从结构到晶体,从生产流程到金融方案,美学屈服于工程,想象对接着细节。科幻飞速发展的20世纪,也正是航空的世纪,科幻作者们不得不向现实屈服,就像今天的我们再也没法创作赛博朋克一样。

但是这种对科幻作者的束缚,却给航空主题乐园提供了另外一种机遇,那就是没有任何一个主题能比航空拥有更深更广的根系,它能承载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借助这发达的根系,幻想对接了现实。

未来,在航空大世界里,VR技术将会以前所未有的广度融入游乐之中,而VR技术的发端,正是航空产业。当年,为了帮助设计师亲身体验到还在绘图板上的飞机,完善装配流程,VR技术就被创造了出来。

波音在三十年前就把VR技术应用在了飞机装配流程管理中

​在驾驶舱和客舱里,VR的应用也必将越来越广,未来飞机的舷窗可能会被VR设备代替,这又从某种程度上解放了飞机的结构设计师,如果不是必要,谁要在完整的机身结构上开洞呢?

空中客车申请的“无窗”客机概念专利

​大刘说,未来航空和航天必将合二为一。在地球这一端是如此,新一代的航天器已经在实现空天一体化的幻想。而在另一端的目的地,当人类开始殖民外星,那必将是一颗拥有大气层的新家园,那时候航天器又将会变成航空器。事实上,已经有人开始研究适合火星大气的飞机了。

NASA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发在火星飞行的飞机

​最后我问大刘:“你梦见过飞吗?”“当然”,大刘说,“跟你一样,我每一班航班都会选靠窗的座位。”

阅读    收藏 
(2017-07-25 00:56)
标签:

杂谈


美国著名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Philip K. Dick)在世的时候穷困潦倒,去世后诸多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而广为人知。比如正在播出的脑洞电视剧《高堡奇人》、相当卖座的《少数派报告》和《全面回忆》。然而在资深科幻迷来看,他被改编得最成功的作品却是一部年代久远、票房惨败的作品——1982年6月上映的由雷德里斯科特导演的《银翼杀手》。迪克没有看到这部作品的诞生,他在1982年3月去世。

猫奴迪克背后那火箭是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的奖杯。他获奖52年后,大刘也拿到了。

​

《银翼杀手》改编自迪克的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这本小说堪称是“赛博朋克”的奠基石,探讨的是人的定义、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关于赛博朋克的研究和探讨在上个千年末达到顶峰,代表就是《黑客帝国》的诞生。然而最近几年,赛博朋克却成了一个过时的概念,为什么?因为我们已经生活在赛博朋克之中了。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已经深刻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这不是幻想,不是未来,是当下。

曼谷的街景,像极了《银翼杀手》里的场景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迪克把这个问题抛给读者,让他们思考人之所以为人的定义。然而,这个梦却不是一个普世的梦。相信有一天,或者现在,中国人创造的AI,是不太可能做这样的梦的,中国人睡不着的时候,不数羊。母语是英语的人睡不着数羊,有一种解释是绵羊的英文Sheep和睡眠的英语Sleep很接近,默念Sheep会给人以睡眠的暗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即便在梦里,也是如此。

但有一种梦,却是跨越文化的,甚至有可能会跨越物种。那就是飞行的梦。

作为一种从元祖至今几亿年来从未征服重力束缚的动物,相信每个人类都在梦中飞行过,不管之后带来的是欣快感还是恐慌。自有文明以来,人类从未停止尝试飞行。正因如此,如果说要建造一个满足人类幻想的乐园,飞行是当之无愧最佳的主题。

这样的乐园,即将在成都出现。

保利成都航空大世界将于明年开园

​6月21日,保利成都航空大世界聘请刘慈欣作为首席科学顾问。大刘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而成都航空大世界则是一个新面孔,它将是“全球首个航空主题乐园”,预计明年开园。

在科幻作品中,跟航天相比,航空其实不是一个主流的话题。关于这一点,我跟大刘聊了不少。航天现在距离大家的生活还远,艺术家们可以恣意想象,天马行空。在浩瀚虚无的宇宙中,约束航天器的要么是简单的牛顿定律,要么是缥缈的多维时空。而一旦进入大气层,事情就变得琐碎起来。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写起来也很干净整洁,却无解,空气中一个又一个分子的碰撞摩擦支撑着人类的飞行梦想。从燃烧到涂料,从结构到晶体,从生产流程到金融方案,美学屈服于工程,想象对接着细节。科幻飞速发展的20世纪,也正是航空的世纪,科幻作者们不得不向现实屈服,就像今天的我们再也没法创作赛博朋克一样。

但是这种对科幻作者的束缚,却给航空主题乐园提供了另外一种机遇,那就是没有任何一个主题能比航空拥有更深更广的根系,它能承载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借助这发达的根系,幻想对接了现实。

未来,在航空大世界里,VR技术将会以前所未有的广度融入游乐之中,而VR技术的发端,正是航空产业。当年,为了帮助设计师亲身体验到还在绘图板上的飞机,完善装配流程,VR技术就被创造了出来。

波音在三十年前就把VR技术应用在了飞机装配流程管理中

​在驾驶舱和客舱里,VR的应用也必将越来越广,未来飞机的舷窗可能会被VR设备代替,这又从某种程度上解放了飞机的结构设计师,如果不是必要,谁要在完整的机身结构上开洞呢?

空中客车申请的“无窗”客机概念专利

​大刘说,未来航空和航天必将合二为一。在地球这一端是如此,新一代的航天器已经在实现空天一体化的幻想。而在另一端的目的地,当人类开始殖民外星,那必将是一颗拥有大气层的新家园,那时候航天器又将会变成航空器。事实上,已经有人开始研究适合火星大气的飞机了。

NASA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发在火星飞行的飞机

​最后我问大刘:“你梦见过飞吗?”“当然”,大刘说,“跟你一样,我每一班航班都会选靠窗的座位。”

阅读    收藏 
(2017-07-25 00:12)
标签:

杂谈


美国著名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Philip K. Dick)在世的时候穷困潦倒,去世后诸多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而广为人知。比如正在播出的脑洞电视剧《高堡奇人》、相当卖座的《少数派报告》和《全面回忆》。然而在资深科幻迷来看,他被改编得最成功的作品却是一部年代久远、票房惨败的作品——1982年6月上映的由雷德里斯科特导演的《银翼杀手》。迪克没有看到这部作品的诞生,他在1982年3月去世。

猫奴迪克背后那火箭是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的奖杯。他获奖52年后,大刘也拿到了。

​

《银翼杀手》改编自迪克的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这本小说堪称是“赛博朋克”的奠基石,探讨的是人的定义、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关于赛博朋克的研究和探讨在上个千年末达到顶峰,代表就是《黑客帝国》的诞生。然而最近几年,赛博朋克却成了一个过时的概念,为什么?因为我们已经生活在赛博朋克之中了。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已经深刻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这不是幻想,不是未来,是当下。

曼谷的街景,像极了《银翼杀手》里的场景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迪克把这个问题抛给读者,让他们思考人之所以为人的定义。然而,这个梦却不是一个普世的梦。相信有一天,或者现在,中国人创造的AI,是不太可能做这样的梦的,中国人睡不着的时候,不数羊。母语是英语的人睡不着数羊,有一种解释是绵羊的英文Sheep和睡眠的英语Sleep很接近,默念Sheep会给人以睡眠的暗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即便在梦里,也是如此。

但有一种梦,却是跨越文化的,甚至有可能会跨越物种。那就是飞行的梦。

作为一种从元祖至今几亿年来从未征服重力束缚的动物,相信每个人类都在梦中飞行过,不管之后带来的是欣快感还是恐慌。自有文明以来,人类从未停止尝试飞行。正因如此,如果说要建造一个满足人类幻想的乐园,飞行是当之无愧最佳的主题。

这样的乐园,即将在成都出现。

保利成都航空大世界将于明年开园

​6月21日,保利成都航空大世界聘请刘慈欣作为首席科学顾问。大刘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而成都航空大世界则是一个新面孔,它将是“全球首个航空主题乐园”,预计明年开园。

在科幻作品中,跟航天相比,航空其实不是一个主流的话题。关于这一点,我跟大刘聊了不少。航天现在距离大家的生活还远,艺术家们可以恣意想象,天马行空。在浩瀚虚无的宇宙中,约束航天器的要么是简单的牛顿定律,要么是缥缈的多维时空。而一旦进入大气层,事情就变得琐碎起来。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写起来也很干净整洁,却无解,空气中一个又一个分子的碰撞摩擦支撑着人类的飞行梦想。从燃烧到涂料,从结构到晶体,从生产流程到金融方案,美学屈服于工程,想象对接着细节。科幻飞速发展的20世纪,也正是航空的世纪,科幻作者们不得不向现实屈服,就像今天的我们再也没法创作赛博朋克一样。

但是这种对科幻作者的束缚,却给航空主题乐园提供了另外一种机遇,那就是没有任何一个主题能比航空拥有更深更广的根系,它能承载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借助这发达的根系,幻想对接了现实。

未来,在航空大世界里,VR技术将会以前所未有的广度融入游乐之中,而VR技术的发端,正是航空产业。当年,为了帮助设计师亲身体验到还在绘图板上的飞机,完善装配流程,VR技术就被创造了出来。

波音在三十年前就把VR技术应用在了飞机装配流程管理中

​在驾驶舱和客舱里,VR的应用也必将越来越广,未来飞机的舷窗可能会被VR设备代替,这又从某种程度上解放了飞机的结构设计师,如果不是必要,谁要在完整的机身结构上开洞呢?

空中客车申请的“无窗”客机概念专利

​大刘说,未来航空和航天必将合二为一。在地球这一端是如此,新一代的航天器已经在实现空天一体化的幻想。而在另一端的目的地,当人类开始殖民外星,那必将是一颗拥有大气层的新家园,那时候航天器又将会变成航空器。事实上,已经有人开始研究适合火星大气的飞机了。

NASA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发在火星飞行的飞机

​最后我问大刘:“你梦见过飞吗?”“当然”,大刘说,“跟你一样,我每一班航班都会选靠窗的座位。”

阅读    收藏 
(2017-07-25 00:12)
标签:

杂谈


美国著名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Philip K. Dick)在世的时候穷困潦倒,去世后诸多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而广为人知。比如正在播出的脑洞电视剧《高堡奇人》、相当卖座的《少数派报告》和《全面回忆》。然而在资深科幻迷来看,他被改编得最成功的作品却是一部年代久远、票房惨败的作品——1982年6月上映的由雷德里斯科特导演的《银翼杀手》。迪克没有看到这部作品的诞生,他在1982年3月去世。

猫奴迪克背后那火箭是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的奖杯。他获奖52年后,大刘也拿到了。

​

《银翼杀手》改编自迪克的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这本小说堪称是“赛博朋克”的奠基石,探讨的是人的定义、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关于赛博朋克的研究和探讨在上个千年末达到顶峰,代表就是《黑客帝国》的诞生。然而最近几年,赛博朋克却成了一个过时的概念,为什么?因为我们已经生活在赛博朋克之中了。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已经深刻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这不是幻想,不是未来,是当下。

曼谷的街景,像极了《银翼杀手》里的场景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迪克把这个问题抛给读者,让他们思考人之所以为人的定义。然而,这个梦却不是一个普世的梦。相信有一天,或者现在,中国人创造的AI,是不太可能做这样的梦的,中国人睡不着的时候,不数羊。母语是英语的人睡不着数羊,有一种解释是绵羊的英文Sheep和睡眠的英语Sleep很接近,默念Sheep会给人以睡眠的暗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即便在梦里,也是如此。

但有一种梦,却是跨越文化的,甚至有可能会跨越物种。那就是飞行的梦。

作为一种从元祖至今几亿年来从未征服重力束缚的动物,相信每个人类都在梦中飞行过,不管之后带来的是欣快感还是恐慌。自有文明以来,人类从未停止尝试飞行。正因如此,如果说要建造一个满足人类幻想的乐园,飞行是当之无愧最佳的主题。

这样的乐园,即将在成都出现。

保利成都航空大世界将于明年开园

​6月21日,保利成都航空大世界聘请刘慈欣作为首席科学顾问。大刘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而成都航空大世界则是一个新面孔,它将是“全球首个航空主题乐园”,预计明年开园。

在科幻作品中,跟航天相比,航空其实不是一个主流的话题。关于这一点,我跟大刘聊了不少。航天现在距离大家的生活还远,艺术家们可以恣意想象,天马行空。在浩瀚虚无的宇宙中,约束航天器的要么是简单的牛顿定律,要么是缥缈的多维时空。而一旦进入大气层,事情就变得琐碎起来。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写起来也很干净整洁,却无解,空气中一个又一个分子的碰撞摩擦支撑着人类的飞行梦想。从燃烧到涂料,从结构到晶体,从生产流程到金融方案,美学屈服于工程,想象对接着细节。科幻飞速发展的20世纪,也正是航空的世纪,科幻作者们不得不向现实屈服,就像今天的我们再也没法创作赛博朋克一样。

但是这种对科幻作者的束缚,却给航空主题乐园提供了另外一种机遇,那就是没有任何一个主题能比航空拥有更深更广的根系,它能承载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借助这发达的根系,幻想对接了现实。

未来,在航空大世界里,VR技术将会以前所未有的广度融入游乐之中,而VR技术的发端,正是航空产业。当年,为了帮助设计师亲身体验到还在绘图板上的飞机,完善装配流程,VR技术就被创造了出来。

波音在三十年前就把VR技术应用在了飞机装配流程管理中

​在驾驶舱和客舱里,VR的应用也必将越来越广,未来飞机的舷窗可能会被VR设备代替,这又从某种程度上解放了飞机的结构设计师,如果不是必要,谁要在完整的机身结构上开洞呢?

空中客车申请的“无窗”客机概念专利

​大刘说,未来航空和航天必将合二为一。在地球这一端是如此,新一代的航天器已经在实现空天一体化的幻想。而在另一端的目的地,当人类开始殖民外星,那必将是一颗拥有大气层的新家园,那时候航天器又将会变成航空器。事实上,已经有人开始研究适合火星大气的飞机了。

NASA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发在火星飞行的飞机

​最后我问大刘:“你梦见过飞吗?”“当然”,大刘说,“跟你一样,我每一班航班都会选靠窗的座位。”

阅读    收藏 
(2017-01-07 18:10)
标签:

杂谈

​

科学的意义在于,它比以往人类创造的任何解释世界的方式都复杂,以至于一个聪明的人类穷其一生成为这个巨大拼图填补最外层的那个人,仍然会看不懂旁边那块拼图的奥义。但是,这两块拼图仍然可以严丝合缝的扣在一起。

朴素世界观是容易理解的。它们把世界简化成为数不多的要素。有人提出过一个理论(没查文献,仅当谈资),人一眼可以识别的物体个数是5。五个和四个谁多谁少不需要数,扫一眼就行;而六个和五个就要数一下。所以还是简化的模型受人欢迎。阴阳、四元素、五行、四气、五味、四体液。八卦就过于复杂,被当成玄了。

简化的世界模型很容易实现起码是语言上的某种自洽。“山里红外面属阳里面属阴,铁锅煮属金,竹签穿属木”。一个人并不需要太多学习,就可以熟练成为起码语言上的“大师”,而我们是无法分辨真伪的。

可惜,即便传统医学的“高等教育”教材,连起码的语言上的自洽也达不到。

相比于朴素的世界模型,科学已经足够复杂了,它已经可以在量的层面,而不仅是“是与非”,或者简单几个“性质”的层面达到自洽。

这是很迷人的。人类历史上首次可以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鸿沟达成普遍的共识。相反,一个山西人和一个广东人可能会就小米是性凉还是性热吵到绝交。

虽然这套世界模型似乎过于复杂,但是任何接受这种模型的人,只要肯付出一些努力,都可以在不同层级上认识它。

在这套系统里,语言上的自洽不那么轻易达成。

​小保方再漂亮也不行。

对有些人,这是个坏消息。

但是,因此我“信”科学。

​

​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十年前的这个时候,北极熊克努特和它从未拥有一个名字的兄弟已经被工作人员从柏林动物园北极熊山冰冷的石头上抢了下来。

克努特的降生

北极熊的妊娠期很短。它们在四、五月间交配,整个夏天受孕的母熊会大量进食,但这时候胚胎并不发育,短暂的北极夏天根本无暇孕育小熊。当秋天太阳不再从冰原上升起,母熊就会挖一个雪洞准备冬眠,存了几个月的胚胎才活跃起来,从十月底到来年的二月份,小熊随时可能降生。

初生的幼熊甚至还不如人类的新生儿,它们的体重只有不到1千克。幸好,母亲的怀抱足够温暖,虽然在冬眠里迷迷糊糊,但是母熊的本能会让她开始用富含脂肪的乳汁哺育幼崽。克努特的母亲托斯卡1986年被人们从加拿大猎捕到的时候还是头不到一岁大的幼熊,之后便被卖给了柏林动物园。那里不仅仅是它的“家”,也是“工作单位”。在两德合并之前,托斯卡的正式“编制”属于东德国家马戏团。2006年托斯卡20岁,之前从未成功养活过孩子的它已经是算是“高龄产妇”,北极熊在野外的寿命一般在25-30年。高龄产妇托斯卡遗弃了自己的两个孩子。

在野外,母熊也会在饥饿、受到惊扰或者任何它认为危险的情况下抛弃幼崽。毕竟要把一个甚至两个熊崽子拉扯大是一件需要极高投入,同时带来极高风险的活动。不过大多数时候,它们会一直在梦中哺育幼崽,直到被迟迟到来的极地春日阳光唤醒,那已经是差不多又一个四月了,那时候小熊的体重已经增加到了差不多15千克。

这时候的小熊,就是克努特永远的样子。

克努特的爆红

2007年年初,作为以熊为吉祥物的柏林城历史上第一只人工抚养成功的北极熊,克努特爆红。

有家电视台在周六上午推出了克努特的纪录片,居然获得了15%的收视率。连那些平日里板着个脸的政要们也成了克努特的俘虏,据说柏林市长每天都看克努特的成长纪录片;当克努特15周大,第一次与众人见面的时候,德国的环境部长也来凑热闹,他成了小克努特的监护人。首次见面那天,几千人来到柏林动物园,等待一睹小白熊的队伍排出去300米长。披头士保罗麦克特尼不顾年迈,还为克努特写了一首“好熊克努特”。克努特的玩具和纪念品也成了抢手货。

克努特在“养父”饲养员Dörflein陪伴下首次与公众见面 (Herbert Knosowski / AP)

​其实在它降生之后,是否要人为干预,是否要救它,在学界就有很多争论。当然,随着克努特火了,这一切都不再重要,它已经不再是一头北极熊。2007年,克努特周边产品为柏林动物园带来了500万欧元的收入。甚至这一年客居柏林12载的大熊猫“嫣嫣”意外身故都没有冲淡这一年的热闹气氛。在克努特之前,“嫣嫣”和另一只雄性大熊猫“宝宝”才是这家创立于1844年的古老动物园的头牌名角。

克努特的过气

让克努特星途转暗的,是它自己。

2007年12月5日这天,周岁的克努特过了一个冷冷清清的生日,连部长“干爹”都没来捧场。而且那些克努特纪念品也成了滞销货,小贩们很头痛。为什么明星克努特失宠了?人们要的是毛绒玩具般的克努特,不是膀大腰圆满眼凶光的猛兽。一周岁的克努特已经是头体重116千克的大熊了。

2007年12月11日,一岁零六天的克努特(Wikimedia Commons)

​

其实克努特被它的粉丝们抛弃并不说明人们薄情寡义,这是人类的本能在作怪。早在1949年,奥地利伟大的动物学家康拉德•洛仑兹(Konrad Lorenz)就提出了一个假说,他认为幼小动物的种种体貌特征会引发成年动物的护幼行为。而这些所谓的“幼稚特征”就包括大脑袋,大眼睛,短鼻子等等。

这也是动物的“可爱特征”。不妨看看卡通,最经典的莫过于米老鼠的“演化史”。古生物学家斯蒂芬古尔德(Stephen J. Gould)曾经在他著名的科普文集《熊猫的拇指》提到过这一节,从诞生那天起,米老鼠的形象就一步一步向着更“幼稚”的方向演化:头越来越大,眼睛越来越大,鼻子也越来越短。同是迪斯尼卡通形象,那些蠢笨邪恶的角色则“成年化”很多,比如傻乎乎的普鲁托和古菲,或者与米奇争夺明妮的坏老鼠莫迪默,无一例外都长着一张大长脸。

在动物学家和行为学家那里,洛仑兹的假说也得多越来越多的证实。科学家们发现这种偏爱“幼稚特征”的现象是跨民族跨文化的,甚至跨越了物种,因为在很多其他哺乳动物和鸟类那里,也存在这一现象。

而有些动物就占了这个偏好的光,比如大熊猫和考拉,即便成年了,这些动物仍然长着一副“娃娃脸”。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是它们,而不是别的动物特别受人欢迎了。

克努特的死亡

在死亡面前,这都不重要。

在克努特生前的平淡岁月里,有几件事让它重新回到媒体的关注里。

其一是“养父” 托马斯•德尔夫莱恩(Thomas Dörflein)的早逝,2008年9月22日,44岁的托马斯死于心脏病,在那之前他已经被膀胱癌折磨了很久。

其二是一起“自杀未遂”事件。一名克努特的女性人类仰慕者2009年4月11日跳入熊圈,当时几头北极熊都在户外活动,其中一头攻击了这位女性,幸亏工作人员营救及时没有让她“得偿所愿”以身饲熊。园方后来表示,克努特并没有参与攻击,它只是在旁边观看。

然后就是2011年3月19日,克努特突然死了。众目睽睽下,它踉跄跌入水池,溺水而亡,生命止步于第1565天。四年之后,科学家确诊它的死因是罕见的 “抗NMDA受体脑炎”。那一年的年初,克努特的妈妈托斯卡因为饱受眼瞎、耳聋和其他慢性疾病折磨,被安乐死。

所以当我几天前来到柏林动物园的时候,曾经生活着克努特、托斯卡以及另外两头雌性北极熊南希和喀秋莎的北极熊山,异常的安静。克努特和托斯卡,以及他们的饲养员托马斯已经在天堂团聚,南希不知去向何处,我没找到什么有价值的英文资料。只剩下比托斯卡还年长的喀秋莎拖着老迈的身躯晃来晃去。它已经32岁了,作为一头北极熊,它已经时日无多。

柏林动物园的北极熊“喀秋莎”(瘦驼 摄)

​

即便戴上驯鹿帽子,喀秋莎也不会再多看一眼(瘦驼 摄)

​

柏林动物园的告示——喀秋莎年迈,希望得到宁静(瘦驼 摄)

​

喀秋莎曾经被寄予希望配给克努特,现在等待它的只是安乐死(瘦驼 摄)

​园子里应该有一座克努特的小纪念碑,但是我并没有找到。门口的主纪念品商店里已经找不到克努特的影子,重新当家的是永远幼态延续的大熊猫。柏林动物园的明星大熊猫“宝宝”已经于2012年以34岁高龄离世,2017年,一对新的大熊猫将会租借到柏林动物园。

曾经爆款的克努特玩偶已经从主商店消失了(瘦驼 摄)

​

动物园一隅的小商店里,我找到了克努特(瘦驼 摄)

​










​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十年前的这个时候,北极熊克努特和它从未拥有一个名字的兄弟已经被工作人员从柏林动物园北极熊山冰冷的石头上抢了下来。

克努特的降生

北极熊的妊娠期很短。它们在四、五月间交配,整个夏天受孕的母熊会大量进食,但这时候胚胎并不发育,短暂的北极夏天根本无暇孕育小熊。当秋天太阳不再从冰原上升起,母熊就会挖一个雪洞准备冬眠,存了几个月的胚胎才活跃起来,从十月底到来年的二月份,小熊随时可能降生。

初生的幼熊甚至还不如人类的新生儿,它们的体重只有不到1千克。幸好,母亲的怀抱足够温暖,虽然在冬眠里迷迷糊糊,但是母熊的本能会让她开始用富含脂肪的乳汁哺育幼崽。克努特的母亲托斯卡1986年被人们从加拿大猎捕到的时候还是头不到一岁大的幼熊,之后便被卖给了柏林动物园。那里不仅仅是它的“家”,也是“工作单位”。在两德合并之前,托斯卡的正式“编制”属于东德国家马戏团。2006年托斯卡20岁,之前从未成功养活过孩子的它已经是算是“高龄产妇”,北极熊在野外的寿命一般在25-30年。高龄产妇托斯卡遗弃了自己的两个孩子。

在野外,母熊也会在饥饿、受到惊扰或者任何它认为危险的情况下抛弃幼崽。毕竟要把一个甚至两个熊崽子拉扯大是一件需要极高投入,同时带来极高风险的活动。不过大多数时候,它们会一直在梦中哺育幼崽,直到被迟迟到来的极地春日阳光唤醒,那已经是差不多又一个四月了,那时候小熊的体重已经增加到了差不多15千克。

这时候的小熊,就是克努特永远的样子。

克努特的爆红

2007年年初,作为以熊为吉祥物的柏林城历史上第一只人工抚养成功的北极熊,克努特爆红。

有家电视台在周六上午推出了克努特的纪录片,居然获得了15%的收视率。连那些平日里板着个脸的政要们也成了克努特的俘虏,据说柏林市长每天都看克努特的成长纪录片;当克努特15周大,第一次与众人见面的时候,德国的环境部长也来凑热闹,他成了小克努特的监护人。首次见面那天,几千人来到柏林动物园,等待一睹小白熊的队伍排出去300米长。披头士保罗麦克特尼不顾年迈,还为克努特写了一首“好熊克努特”。克努特的玩具和纪念品也成了抢手货。

克努特在“养父”饲养员Dörflein陪伴下首次与公众见面 (Herbert Knosowski / AP)

​其实在它降生之后,是否要人为干预,是否要救它,在学界就有很多争论。当然,随着克努特火了,这一切都不再重要,它已经不再是一头北极熊。2007年,克努特周边产品为柏林动物园带来了500万欧元的收入。甚至这一年客居柏林12载的大熊猫“嫣嫣”意外身故都没有冲淡这一年的热闹气氛。在克努特之前,“嫣嫣”和另一只雄性大熊猫“宝宝”才是这家创立于1844年的古老动物园的头牌名角。

克努特的过气

让克努特星途转暗的,是它自己。

2007年12月5日这天,周岁的克努特过了一个冷冷清清的生日,连部长“干爹”都没来捧场。而且那些克努特纪念品也成了滞销货,小贩们很头痛。为什么明星克努特失宠了?人们要的是毛绒玩具般的克努特,不是膀大腰圆满眼凶光的猛兽。一周岁的克努特已经是头体重116千克的大熊了。

2007年12月11日,一岁零六天的克努特(Wikimedia Commons)

​

其实克努特被它的粉丝们抛弃并不说明人们薄情寡义,这是人类的本能在作怪。早在1949年,奥地利伟大的动物学家康拉德•洛仑兹(Konrad Lorenz)就提出了一个假说,他认为幼小动物的种种体貌特征会引发成年动物的护幼行为。而这些所谓的“幼稚特征”就包括大脑袋,大眼睛,短鼻子等等。

这也是动物的“可爱特征”。不妨看看卡通,最经典的莫过于米老鼠的“演化史”。古生物学家斯蒂芬古尔德(Stephen J. Gould)曾经在他著名的科普文集《熊猫的拇指》提到过这一节,从诞生那天起,米老鼠的形象就一步一步向着更“幼稚”的方向演化:头越来越大,眼睛越来越大,鼻子也越来越短。同是迪斯尼卡通形象,那些蠢笨邪恶的角色则“成年化”很多,比如傻乎乎的普鲁托和古菲,或者与米奇争夺明妮的坏老鼠莫迪默,无一例外都长着一张大长脸。

在动物学家和行为学家那里,洛仑兹的假说也得多越来越多的证实。科学家们发现这种偏爱“幼稚特征”的现象是跨民族跨文化的,甚至跨越了物种,因为在很多其他哺乳动物和鸟类那里,也存在这一现象。

而有些动物就占了这个偏好的光,比如大熊猫和考拉,即便成年了,这些动物仍然长着一副“娃娃脸”。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是它们,而不是别的动物特别受人欢迎了。

克努特的死亡

在死亡面前,这都不重要。

在克努特生前的平淡岁月里,有几件事让它重新回到媒体的关注里。

其一是“养父” 托马斯•德尔夫莱恩(Thomas Dörflein)的早逝,2008年9月22日,44岁的托马斯死于心脏病,在那之前他已经被膀胱癌折磨了很久。

其二是一起“自杀未遂”事件。一名克努特的女性人类仰慕者2009年4月11日跳入熊圈,当时几头北极熊都在户外活动,其中一头攻击了这位女性,幸亏工作人员营救及时没有让她“得偿所愿”以身饲熊。园方后来表示,克努特并没有参与攻击,它只是在旁边观看。

然后就是2011年3月19日,克努特突然死了。众目睽睽下,它踉跄跌入水池,溺水而亡,生命止步于第1565天。四年之后,科学家确诊它的死因是罕见的 “抗NMDA受体脑炎”。那一年的年初,克努特的妈妈托斯卡因为饱受眼瞎、耳聋和其他慢性疾病折磨,被安乐死。

所以当我几天前来到柏林动物园的时候,曾经生活着克努特、托斯卡以及另外两头雌性北极熊南希和喀秋莎的北极熊山,异常的安静。克努特和托斯卡,以及他们的饲养员托马斯已经在天堂团聚,南希不知去向何处,我没找到什么有价值的英文资料。只剩下比托斯卡还年长的喀秋莎拖着老迈的身躯晃来晃去。它已经32岁了,作为一头北极熊,它已经时日无多。

柏林动物园的北极熊“喀秋莎”(瘦驼 摄)

​

即便戴上驯鹿帽子,喀秋莎也不会再多看一眼(瘦驼 摄)

​

柏林动物园的告示——喀秋莎年迈,希望得到宁静(瘦驼 摄)

​

喀秋莎曾经被寄予希望配给克努特,现在等待它的只是安乐死(瘦驼 摄)

​园子里应该有一座克努特的小纪念碑,但是我并没有找到。门口的主纪念品商店里已经找不到克努特的影子,重新当家的是永远幼态延续的大熊猫。柏林动物园的明星大熊猫“宝宝”已经于2012年以34岁高龄离世,2017年,一对新的大熊猫将会租借到柏林动物园。

曾经爆款的克努特玩偶已经从主商店消失了(瘦驼 摄)

​

动物园一隅的小商店里,我找到了克努特(瘦驼 摄)

​










​

阅读    收藏 
(2016-12-03 06:17)
标签:

杂谈

第一次冬天飞过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原以为这片荒野在阳光远离的时节会变得更加蛮荒,奔流的大河凝固,雪会盖住一切。然而,饱和度的下降和阴影的延长让自然形态的轮廓显露出来,同时,人类的痕迹也出现了。

在万米高空,分辨人类的痕迹并不困难。与那些不断试错,遵从热力学基本原则的自然形态相比​,它们更粗暴,直截了当。

​

​

​

​

​

​

​

​

​

​

​

​

​

​

​

​

​

​

​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28年前的这时候,一个女孩降生在美国加州的何苦斯(Hercules)市。她的母亲丽莎海瑟薇和父亲劳埃德杜波夫只是事实婚姻(Common Law Couple),并没有领证。事实婚姻在美国好多州是被法律认可的,但是不包括加州。没过多久劳埃德带着这个被他命名为杰西卡(Jessica Dubroff)的女孩再婚。

每秒钟地球上都会有4个孩子降生,ta们会走上不同的路。

杰西卡的路,从6岁生日那天开始不同。父亲送她的生日礼物,是一趟飞行体验课。

在美国,学飞实在是太平常的事

我找到一段家庭录像,是后来劳埃德拍的,在录像里,杰西卡的继母一直在强调,这个小姑娘很小的时候就不太像其他的女孩子,比起娃娃,她更爱扳手螺丝刀这样的工具。

TOY OR TOOL

杰西卡你选哪个?

杰西卡和她的父亲劳埃德

杰西卡很爱飞,然后,她就被拉进了一个大的野心中去。劳埃德问:“想不想从西海岸飞到东海岸去?”“好啊好啊!”

跟大部分的父亲不一样,劳埃德这并不是在给孩子许诺未来,他看到的是现在,小姑娘杰西卡的现在。

如果实现了,杰西卡将会是史上年纪最小的驾机横跨北美大陆的人。

当时,这个纪录的保持者是韦琪范米特(Vicki Van Meter),1993年9月20日,她从缅因飞到了圣迭戈,11岁。1994年,范米特又成为年龄最小的驾机横跨大西洋的人。

按照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的规定,报名参加飞行培训的最低年龄是16岁,允许获得飞行执照的最低年龄是17岁。所以范米特实际上并不具有操纵飞机的资质,一个老飞行员会全程跟随,名曰“飞行指导”。

但是谁会跟孩子较劲啊!勇气可嘉的孩子!韦琪范米特出名了。头条!王牌真人秀!白宫!

韦琪范米特

杰西卡才七岁,总共“学”飞33小时。劳埃德为她设计了帽子、T恤,为计划中的飞行取了名字——Sea to Shining Sea。长得像一个Toy一样的杰西卡出名了。记者、摄像师、粉丝!全美广播公司(ABC)给了劳埃德一台摄像机,这样他们就能拿到独家素材了。

在那段家庭录像里,劳埃德问女儿:“到时候你回来会怎样?”

杰西卡答:“等我回来要有一个大的欢迎仪式!”

“我也会被邀请吗?”

“当然啦。”

“那时候可会有好多人围着你哟,你可能都是大影星了哟!”

这段视频拍摄于1996年4月9日。

什么狼爸虎妈鹰爸,美国人并不陌生,二十多年前他们就见过了。

1996年4月10日,7岁女孩杰西卡杜波夫开始了她的闪光旅程。跟她同机的是“飞行指导”周瑞德(Joe Reid)和她拿着摄像机坐在后座的父亲。他们的塞斯纳177从加州湾区起飞,直到傍晚,才飞到第一站,怀俄明州的夏延市。市长亲自到机场迎接,一轮寒暄和采访之后,三人搭当地电台记者的车到市里酒店住下。

抵达夏延,这是杰西卡的最后一个傍晚

4月11日,早晨,夏延的天气不好,西部和北部上空都有浓厚的云团。但是东部的天气还不错,他们应该往东飞。前一天送过他们的电台记者在起飞前的电话采访中尝试挽留,劳埃德拒绝停下,他要“搏击风暴”。就在滑行的时候,夏延机场开始下雨,能见度下降到了目视飞行标准以下。而“飞行指导”周瑞德没有仪表飞行资质,为此,塔台管制员还特别开了绿灯。周瑞德必须起飞,跑道是向西北方向的,所以他必须迅速右转向东飞行,这样才能躲开恶劣天气。

当地时间8点24分,飞机在很大的雨和侧风中起飞,旋即失速坠落在附近的街区。杰西卡、周瑞德和劳埃德全部遇难。

杰西卡的飞机残骸

同年10月9日,时任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签署《联邦航空再授权法案-1996》(Federal Aviation Reauthorization Act of 1996)。法案中包含《儿童飞行员法案》(Child Pilot Safety Act)规定如果是以破纪录为目的,没有取得飞行驾照和体检不符合要求的飞行学员一律不允许操纵飞行器。

杰西卡总算是没有白死

韦琪范米特就成了永不会被打破的纪录保持者了。这个姑娘后来作为美国和平队(Peace Cops)志愿者去过动荡中的摩尔多瓦,再后来去英国爱丁堡大学读了犯罪司法学。毕业以后在保险公司找了份工作。2008年3月15日,韦琪范米特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家中吞枪自杀。

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要飞的梦想。然而,三尺之上有神明,三尺之上更有魔鬼,重力势能不会饶过任何人。飞行依然是一项复杂而危险的活动,需要谦卑和谨慎。

其实,如果劳埃德杜波夫真的是一个航空爱好者,他应该知道1994年3月23日在俄罗斯发生了怎样离奇的空难。俄航从莫斯科飞往香港的593次航班,因为后备驾驶员(洲际航线配两套机组)库德林斯基把自己的女儿和儿子带进了驾驶舱,并让他们坐在驾驶座上玩自动驾驶状态下的飞机。12岁的女儿雅娜只是摆弄了一下操纵杆,而16岁的儿子艾达玩得比较尽兴,他又足够的力气持续掰驾驶杆,让飞行控制系统解除了副翼的自动驾驶状态。而机舱里不论是混蛋爹还是另一名驾驶员都没有注意到灯光警告。一架空客A310变成了碎片,其中包括混蛋爹和熊孩子在内的75条人命归西。

当调查人员复原俄航593航班的舱音记录仪,听到的内容让他们震惊了

最近,中国的民航安全事件频发。4月12日,厦航一架飞机在广州白云机场降落时机尾擦地超标;4月27日,奥凯航空一架货机在广州白云机场滑出跑道;5月1日东航不符合高原飞行条件的机组在康定机场飞机落在了跑道外,擦撞了跑道头的助降灯,导致轮胎和水平尾翼损坏,飞机复飞返航成都,中国民航安全飞行纪录差点被清零。

飞行,儿戏不得。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